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心清凉的打坐方法▪P4

  ..续本文上一页) 世尊 bhagava

  佛陀会帮助别人这辈子的快乐以及下辈子的快乐。他是有大福报的人,可以带给别人大福报与快乐。他的身心均是无障碍的,他的身上没有任何染污,没有任何贪、瞋、痴、慢、疑这五盖,他已经是完全去除了,所以称为世尊(bhagava)。

  

   将上述九个名号一直称念,由第一个念到第九个,再由九回到一,很专心的念这九个名号,一心不乱的修,可以帮助修行人不受外界鬼神的干扰,不受三灾八难,这就是念佛修行法门。

  (二) 慈悲观法

  

  准备修行慈爱静坐观法的人,首先要将个人内心中的瞋恨心、怨怼心、嫉

  妒.等等恶心去除掉。先观想这些瞋恨怨心是不好的心,不会增加别人对我的好印象,这些心跟着我的时候都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快乐,也没有一点好处,所以要把瞋恨的对象放下,把瞋恨心放下。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生气了,这个生气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生气。几分钟之后,生气的心过了,他就察觉到自己生气,而感到羞愧,然而这个瞋恨心也就慢慢消失了。

   修行人要观察自己身心,这个瞋恨、怨心怎么来的,这个心又是怎么平静下来的。在这项观察当中不要将我放入事件的情境中,不要去想我在生气,不要将我挂在里面,不要把这个生气事件当做我的,要去观察这个生气的心的情况。同样的心在不同情境中,都要这样去观察,去除瞋恨怨心。瞋恨怨心的对治修法是慈悲观,要了解慈悲仁爱的好处,用包容心、同情心去观,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扩展出去。

  在<清净道论>中也是这样藉绍过慈悲观、慈爱心的打坐方法,同样的方法是在阿含经中有记载过的。用慈爱心修行的打坐方法修行,至少会达到一果的境界。而慈爱经的打坐的由来是: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利指导禅观,众多比丘接受佛陀个别指导禅观之后,去森林中坐在树下修习。林中树灵得知他们要修满三个月后才离开,就用尽各种方法,日夜不停的干扰来吓走他们。比丘们不堪其扰,回去禀报佛陀,希望另觅他处,好专心禅修。于是佛陀教他们唱诵慈爱经,并吩咐他们沿路唱诵回到原处,一方面用慈爱经保护自己、建立信心,一方面用慈爱经发挥爱心,回向众生、自利利他。比丘依教奉行,到森林时,整个僧团的四周迷漫着慈爱吉祥的光辉,树灵见到了深受感动,立刻消除敌意,莅临拥护,比丘一心禅修,结夏圆满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修持慈爱经可以获得十一种益处:

  (1) 睡得安稳。

  (2) 醒后舒畅。

  (3) 杜绝恶梦。

  (4) 为人所喜。

  (5) 为非人所喜。

  (6) 神祇保佑。

  (7) 不受火、毒、武器所害。

  (8) 心念易于入定。

  (9) 面容安详。

  (10)临终不乱。

  (11)如未证悟(涅槃),则往生梵天。

  佛陀所教授<慈爱经>的打坐方法,四无量心的修习。” Brahma Vihara Bhavana”(巴利文课诵本 P.108~P.118)

  

  

  (三) 十不净观打坐法

  

  我们的色身有32处可修行做为无常观,这32种无常是指,我们用这32种无常处所来观「无常、苦、无我」,在人体外表看来虽然完好,但里面事实上都是会坏掉、变化的东西,也有臭的味道。这些色身中没有一项是可以留住的,没有一样是我的东西。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观32无常相来打坐,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定下来,也可帮助入定,由观法进入定法中,这种打坐也是随时都可以练习的。

  由32无常中作不净的观察,每一种无常都会有十不净的变化,十不净是:(1)膨胀相(2)青瘀相(3)脓烂相(4)断坏相(5)食残相(6)散乱相(7)斩斫离散相(8)血涂相(9)虫聚相(10)骸骨相

  (1) 膨胀相:尸体膨胀。

  (2) 青瘀相:膨胀之后变颜色,呈现青色。

  (3) 脓烂相:青瘀之后化脓溃烂。

  (4) 断坏相:溃烂之后有凹洞。

  (5) 食残相:动物吃食尸体。

  (6) 散乱相:动物等分解尸体吃食的杂乱景象。

  (7) 斩斫离散相:动物尸体分解之后叼到别处,到处都是尸块,一处一处的。

  (8) 血涂相:脓血四处流散。

  (9) 虫聚相:蛆虫遍满。

  (10)骸骨相:只有骸骨留在原处。

  用32处无常,以十不净来观察打坐。

  (1) 给沙 KESA 头发

  (2) 漏吗 LOMA 汗毛

  (3) 纳加 NAKHA 指甲

  (4) 丹他 DANTA 牙齿

  (5) 他秋 TACHO 皮肤

  (6) 忙山 MANSAN 肌肉

  (7) 那哈路 NAHARU 筋腱

  (8) 阿梯 ATTHI 骨

  (9) 阿梯命加 ATTHIMINJA 骨髓

  (10)哇康 VAKKHAN 肾脏

  (11)哈得央 HADAYAN 心脏

  (12)雅柯囊 YAKANAN 肝脏

  (13)记漏吗康 KILOMAKAN 肋膜

  (14)脾喝康 PIHAKAN 脾脏

  (15)帕帕桑 PAPPASAN 肺脏

  (16)安汤 ANTAN 肠

  (17)安特古囊 ANTAGUNAN 肠间膜

  (18)乌得里央 UDARIYAN 胃、胃中物

  (19)卡里桑 KARISAN 大便

  (20)批汤 PITTAN 脑

  (21)伸汉 SEMHAN 胆汁

  (22)扑波 PUBBHO 痰

  (23)漏嘻汤 LOHITAN 脓

  (24)谁都 SEDO 血水

  (25)梅都 MEDO 汗水

  (26)阿苏 ASSU 脂肪

  (27)哇沙 VASA 眼泪

  (28)给漏 KHELO 油脂

  (29)星嘎尼卡 SINGHANIKA 口水

  (30)拉西卡 LASIKA 鼻涕

  (31)木汤 MUTTAN 关节滑液

  (32)吗得给 吗得 龙岗替 MATTHHAKE MATTHA-LUNGANTI 小便

  (四)死随念的打坐法

  

   每一个众生有生一定会死。佛、辟支佛、罗汉、甚至得道高僧,时间到了就一定要离开人间。不管你有什么地位、什么学历,那都没有用,人一定要面对无常,面对生死。观想:我的生命是无常的,我会死是一定的,常常要做这样子的观想。

   用死随念修行打坐的人,他会做事情很快,不会磋跎时间。他可以去掉对世间念的爱执,他不会在世间做坏事,他的贪、瞋、痴、慢、疑会去除掉,然后每一件事情都会用三法印去看,这种人这辈子一定会修行到某种境界,这种人转世也很容易转生于天界。

  三摩地打坐或观法打坐时,行者在打坐当中,如果出现了怀疑,当疑念生起时,就要放下原来的方式,不要再继续下去了。这时可以用刚才讲过的第一种佛随念的打坐来修,再继续用后面三种打坐方式,转换方式继续修。这四种打坐方式是可以保护打坐的修行人,因为练习这样方式打坐,要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修,有可能方式不对,不适合,所以可以变换另一种方式来修。

  有一次佛陀曾这样开示:

  观身修行的一位出家人,他观身时,身体有灼热的感觉,他的心生起了一种懒惰的心,什么都不想做。他的心很容易就跑到外界,并且粘附在外界上。这时佛陀交代阿难尊者告诉那位出家人,不要再继续这样坐,他应该要改用佛随念的打坐方法。当这位出家人改变了打坐的方式时,他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和安乐,他的身体轻安了,心也轻安了,他的身心轻松了就很容易专心。他专心了之后再回复到以前身观打坐时,也很容易就进入了。

  如何去练习禅定

  

  不使心念去外界起染执,找到非常好的方式去禅修,因此我们的心会放在好的打坐方法里面,集中意念。当我们专注在目标上时,就进入了三摩地的定境。比方修行佛随念,心就专注在佛的九个称号上一心不乱的修。当我的心和念头都专注在同样的一处时,这就进入了三摩地--「定」的境界了。

  所以可以了解到三摩地(samatha)的意思是精神专一,不散乱。在三摩地(samatha)的修行当中,是藉静坐控制杂念的升起,减少杂念来达到宁静。另一方面,当心已经能专一之后继续发展毗婆舍那的观法(vipassana),用意识去观察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由三摩地的静坐去除内心的染污,使内心宁静,藉观法静坐则能清楚每件事情的组成和它原来的面貌。经由三摩地(samatha)和毘婆舍那(vipassana)这两种方法,我们会了解到世间的一切乃至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

  当我们的心进入三摩地(samatha)境界时,心的定法就只有两种,一种是upacara,另一种则是 arpana。再这两种定法中又会有三种心念专注的方法,这三种专注法分别是:

  (1) parikarma

  (2) udgarha

  (3) partibhaga

  这三种是因为前面两种定所产生的。当打坐进入高的境界时,人会进入dhana 的境界,是一种深沉寂静的打坐境界,禅坐者入定,有四禅。从初禅进入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都是专注在色尘上,更高的一个禅定境界则要进入无色界,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无色尘境界。这种境界也有四种,这四种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前面四禅属于色定(Rupadhana),后面四种属于无色定(ARupadana)前面曾提过40种禅定法中,十遍处及安般出入息法(数息法)的这11种定法,可以达到前面所提的色定的(四种禅定)的境界。观十不净及身至念这11种定法只可以达到初禅,四无量、四梵住中的慈、悲、喜三项的打坐,可以达到二禅、三禅、四禅,用舍的打坐可以达到四禅定地。

  后续的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则是可以达到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一定要从初禅定到四禅定为基楚的打坐,十随念中除了身至念法和安般出入息法两者之外,其它的方法加上食厌想及地、水、火、风的四大差别相,就可以达到三摩地的upacara 的心定境界。

  十遍处的修定

  

   用十遍处的方法来修打坐可以达到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的定境,这十种打坐的方法,比较容易心定下来,集中精神的方法是光明遍的打坐方法。光明遍的打坐必须先准备一个盒子上面凿一个洞将盒子放置距离墙壁30公分的距离,前面放置一盏灯,透过所凿的洞让光投射到墙面上,禅坐者坐在距离盒子前约1公尺的距离坐,并观投射在墙面上的光,如果没有盒子,有产生圆光的探照灯也可以。

  

   准备好了之后,禅修者必须能够持久面舒适的坐在光的前面,并且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圆光上,禅修的人因此而能专心的打坐,将所有的念头放下,自己这样念:「我一定好好努力,来成就打坐。」并开始观这个光,并默念「光明,光明,光明,…….」,这样时不一定全开眼睛,眼睛也可以半闭、半开。比方一个老师最初开始教授单字发音,不断重复练习,久而久之内心会产生那个印象。

   这种光明遍的观法的道理也是相同的,用观圆光的练习,在心中会有圆光的印象十分深刻。这样不断练习之后,眼睛闭上时心念都可以观到圆光,这样继续练习一周、两周之后,眼睛闭上观到圆光会使修行人产生欢喜继续练习下去,如果能这样时就不用盒子投光练习也能打坐。这样外界得污染、杂念也不会进入禅修者的心中。这个禅修者持续练习时,所观的光明则会越来越光明,有时会看到光中有星点或光中有小气泡。越来越亮的时候,有时就好象天空中月亮的光明,这样反复练习时,心念光明,光明越来越大。

   当我们的心达到光明定的时候,五种容易扰乱修行的情绪(贪、瞋、睡眠、掉悔、疑)就不会产生。所以心就达到了第一个禅定的境界,这样炼习并且保持下去,如同一个人得到宝石般去守护,不使外界来打扰、扰乱。心已产生光明之后要时时观照、练习、保护。这样练习时修行者喜欢将身体清理的很干净,穿著清净的衣服,住所也保持得很干净。当心中充满光明,这时可以达到arpana的境界。他的心要达到初禅时,会有五种心境:

  (1) vitakka:指心种观想的目标结合。

  (2) vicara:指心一直绕在观想圆光反复观想不离开

  (3) prithi:从专注中产生快乐轻安的心

  (4) sukha:从快乐轻安、产生清净舒服的心

  (5) akaggha:这时心只专注在目标上,染污不生起,去除了贪、瞋、睡、掉 悔、疑五种不好的情绪及怠惰心不会生起。此时的心不受扰乱,达到定境,这时就达到了初禅定。

  十遍处的打坐对心的定境很有帮助,增加定力,而kasinas的意思是:遍满之意,用可见到的目标来修专注,这只是小部份的专注练习,将很小的专注目标去扩展,比方说一个单一的项目取来做为专注的目标练习,当在其它处所见到同样的专注目标时,很快就能进入练习专注的禅定。这样练习专注的目标有十种:(1)地遍(2)水遍(3)火遍(4)风遍(5)青遍(6)黄遍(7)赤遍(8)白遍(9)虚空遍(10)光明遍。用这十种练习是帮助由三摩地进入毗婆舍那的练习方法。

  (1)地遍:指地球,用观察地球来练习修打坐,这种练习法,用泥土块塑成圆球状,直径约30公分大小即可。

  

《身心清凉的打坐方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四无量心的修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