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哉。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修菩提以持咒修耳根圆通为上。后仿此。此金刚乃现具执金刚身。不同后之菩萨也)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大天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此上两天统尊众也)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此上八部统尊众也)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云师雨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即四值功曹之类)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此上照临主宰众也)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以舜若多主空神也。其形如风)无色界天。(无业果色皆无形类也。仗佛威光暂现耳)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此上地祇天神众也)。
此明外众护持也。以此咒是毗卢心印。故凡所有处。百灵守护。又如大将兵符。符到令行。自然遵守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证究竟坚固之理。故称金刚。秘迹护持。故称藏。慈威尊胜。折摄并行。故称王。菩萨是其常仪。降魔则现持杵忿怒之相也)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彼指诸小鬼神既能发心好禅。彼亦自护行人。故不驱除而许令亲近。此外则不许矣)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此明内圣护持也。首楞严王。亦名金刚三昧。故金刚藏王。常加冥护。故知末世修行。纵有金刚断惑之智。若无金刚藏王。冥加护助。亦不能成也。
○此中修行。有正有助。若利根人。即从耳根一门正修足矣。若根器稍劣。必须入坛持咒为助行。方得成就。故持戒道场持咒。皆为助行也。此一大科其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修证了义。说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门深入已竟。
初科中修道分竟。
○此下旧判为证道分乃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也。盖解行双行。须知位次。若不识知位次。恐行人虚拟圣阶。便同佛境。而不知有浅深次第。故前之耳根圆通。如得门而入。此如升堂入室。以尽其奥耳。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薰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地(此当直接至何渐次二句)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干慧信前一位也。信住行向及加行名四十四心也)至何渐次。得修行自。(渐次者即最初干慧之前三渐次也。此二句当在三摩地之下)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此请修证位次也。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愚则难明。钝则难断。况耽强记。好为多闻。而于微细烦恼。住地深惑。未求出离。蒙佛慈诲选根。及加行二门。正助分明。进修无惑。故得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三摩地者。其始也。用何渐次。发足修行。当涅槃尚遥。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诣何方所。名入十地之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穷极因位。望世尊一一为我言之。作是语已。五体投地(云云)瞻仰焉。阿难至此。虽已得知还家道路。从脚跟下起。然不知到家有几许程途。故问自始至终。几何阶级。此如远行人问途经也。若远行人不得途经。不知里数。则中途告倦。止息化城。认为宝所。故必得其途经。明其里数。则不滞中途。直造如来大涅槃矣。
○阿难但问修证地位。而下文如来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渐次者。盖妙性圆明。本无修证。因有迷妄。而灭妄还真。始有修证地位耳。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此许说也。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哉善。善哉。汝等乃能普为现在大众。及未来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起于凡夫。终于涅槃。请我预先揭示正修行路。使之从始至终。直超宝所。更无委曲。此甚盛心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说矣。于是阿难大众。合掌虚心。默然受教焉。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先标二种颠倒也。佛既许说。乃言。阿难。当知此妙真如性。统众德而大备之谓圆。烁群昏而独照之谓明。既圆且明。纯是无上知觉。名言未彰。义相未涉。故离诸名相。彼世界众生。不过名相中实法。妙性既离名绝相。故本来无有世界众生。由最初一念。不觉妄动。遂有生相无明。因生相而复起住异灭相。惟其有生有灭。所以称之为妄。若灭此生灭之妄。即名为真。此实果也。约名真二字。是称如来无上菩提。约灭妄二字是称大涅槃。菩提转烦恼而成。涅槃转生死而是。故曰二转依号。此果名也。若论真如妙性。不惟无世界众生。亦且无菩提涅槃。秪以此心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成圣凡之事。如金随工匠。缘成时。转作指镮。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即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时。悟成如来藏。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是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若知今日。即无明为法性。所以二种转依果。当在二种颠倒因中求也。阿难。汝今欲修耳门圆通。真三摩地。从果前诸位。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之因。以此二种颠倒不生处。即是如来真三摩地。前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正谓此也。故知凡圣二途。皆由生灭迷悟而立。真如门中。实无是事矣。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众生二字当是二种两字之讹)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此总标无明薰真如成其染用为二种颠倒因也。阿难。云何名为二种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本觉真体。不守自性。通真通妄。而性明圆故。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发妄性。即业识也。因妄性而生妄见。即见分也。于是从毕竟无相之真。成究竟有相之妄。即相分也。总缘本觉体上。一念妄动。而有无明。因无明而转成业识。因业识而有见分。因见分而有根身器界。所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矣。然此三细。皆从无中突然而起。故此能有之无明。与彼所有之众生世界。本无有因。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为彼所住之处。如空中华。如睡时梦。诘之无根。觅之无本。即本此无住之无明。遂尔建立世界众生。二种颠倒。故知众生世界。总由无明薰变而有。由无明与见思互起。故有众生颠倒。由无明与根尘交涉。故有世界颠倒耳。
○性明圆圆字。乃流动之意。即随缘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薰已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若依本文云何名为众生颠倒。由是故有众生颠倒。一呼一应。中间虽有建立世界句乃带说也)。
此别明众生颠倒由见思而起也。夫约随缘。故谓之性明圆。约不变。故谓之本圆明。妄业不能亏。曰本圆。妄惑不能蔽。曰本明。众生所以称颠倒者。良以迷此本圆明体。一念妄动。遂转此圆明之体。而成虚妄。此虚妄性。元从最初生相无明生起。非实有体。亦非实有所依之处。可见真不变。而妄本空矣。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复。今欲将此无明。复归元真。即此欲真一念。便属妄想。已非真真如性。以其于无可离者而欲强离。于无可复者而欲强复故也。且也。既知其非真如性矣。而尚求复不已。则是从迷积迷。何由得见本来面目。但见满目尘劳。宛成虚妄之非相耳。由是复起见思二惑。非生也。而非因计因。非住也。而非果计果。非心也。而堕于邪智。非法也。而落于邪境。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发。故展转发生。由此见思二惑。发生力胜。薰成业相。业同则聚。聚久不无顺逆二事。互相感动其心。如以顺事相感动者。则成恩爱不舍之业种。以逆事相感动者。则成冤恨不舍之业种。以冤恨聚者。则相灭。以恩爱聚者。则相生。由是二惑二业之故。则有业系苦相。迁流不住。轮转不息。而众生颠倒。所由来矣。
○洞山云。学得佛边佛。犹是错用心。此即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之意。
○迷本圆明四句。指凡夫颠倒也。将欲复真以下。指外道颠倒也。凡夫从非有成有。外道从非真复真。凡外不同。颠倒则一。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无明)所有。(众生)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界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
《楞严说通卷七(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