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哉。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修菩提以持咒修耳根圓通爲上。後仿此。此金剛乃現具執金剛身。不同後之菩薩也)爾時梵王。並天帝釋。四大天王。亦于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此上兩天統尊衆也)複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刹王富單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于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此上八部統尊衆也)複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雲師雨師雷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即四值功曹之類)諸星眷屬。亦于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此上照臨主宰衆也)複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並風神王(以舜若多主空神也。其形如風)無色界天。(無業果色皆無形類也。仗佛威光暫現耳)于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此上地祇天神衆也)。
此明外衆護持也。以此咒是毗盧心印。故凡所有處。百靈守護。又如大將兵符。符到令行。自然遵守也。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證究竟堅固之理。故稱金剛。秘迹護持。故稱藏。慈威尊勝。折攝並行。故稱王。菩薩是其常儀。降魔則現持杵忿怒之相也)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叁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衆。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禅者。(彼指諸小鬼神既能發心好禅。彼亦自護行人。故不驅除而許令親近。此外則不許矣)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此明內聖護持也。首楞嚴王。亦名金剛叁昧。故金剛藏王。常加冥護。故知末世修行。縱有金剛斷惑之智。若無金剛藏王。冥加護助。亦不能成也。
○此中修行。有正有助。若利根人。即從耳根一門正修足矣。若根器稍劣。必須入壇持咒爲助行。方得成就。故持戒道場持咒。皆爲助行也。此一大科其于經題四實法中正屬修證了義。說叁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已竟。
初科中修道分竟。
○此下舊判爲證道分乃答阿難妙禅那之請也。蓋解行雙行。須知位次。若不識知位次。恐行人虛擬聖階。便同佛境。而不知有淺深次第。故前之耳根圓通。如得門而入。此如升堂入室。以盡其奧耳。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爲多聞。于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薰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叁摩地(此當直接至何漸次二句)未到涅槃。雲何名爲幹慧之地。四十四心。(幹慧信前一位也。信住行向及加行名四十四心也)至何漸次。得修行自。(漸次者即最初幹慧之前叁漸次也。此二句當在叁摩地之下)詣何方所。名入地中。雲何名爲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衆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此請修證位次也。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愚則難明。鈍則難斷。況耽強記。好爲多聞。而于微細煩惱。住地深惑。未求出離。蒙佛慈誨選根。及加行二門。正助分明。進修無惑。故得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叁摩地者。其始也。用何漸次。發足修行。當涅槃尚遙。雲何名爲幹慧之地。四十四心。詣何方所。名入十地之中。雲何名爲等覺菩薩。窮極因位。望世尊一一爲我言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雲雲)瞻仰焉。阿難至此。雖已得知還家道路。從腳跟下起。然不知到家有幾許程途。故問自始至終。幾何階級。此如遠行人問途經也。若遠行人不得途經。不知裏數。則中途告倦。止息化城。認爲寶所。故必得其途經。明其裏數。則不滯中途。直造如來大涅槃矣。
○阿難但問修證地位。而下文如來先明覺性。次辨迷妄。後示漸次者。蓋妙性圓明。本無修證。因有迷妄。而滅妄還真。始有修證地位耳。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爲大衆及諸末世一切衆生。修叁摩提。求大乘者。從于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大衆。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此許說也。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哉善。善哉。汝等乃能普爲現在大衆。及未來末世一切衆生。修叁摩提。求大乘者。起于凡夫。終于涅槃。請我預先揭示正修行路。使之從始至終。直超寶所。更無委曲。此甚盛心也。汝今谛聽。吾當爲汝說矣。于是阿難大衆。合掌虛心。默然受教焉。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叁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叁摩地。
此先標二種顛倒也。佛既許說。乃言。阿難。當知此妙真如性。統衆德而大備之謂圓。爍群昏而獨照之謂明。既圓且明。純是無上知覺。名言未彰。義相未涉。故離諸名相。彼世界衆生。不過名相中實法。妙性既離名絕相。故本來無有世界衆生。由最初一念。不覺妄動。遂有生相無明。因生相而複起住異滅相。惟其有生有滅。所以稱之爲妄。若滅此生滅之妄。即名爲真。此實果也。約名真二字。是稱如來無上菩提。約滅妄二字是稱大涅槃。菩提轉煩惱而成。涅槃轉生死而是。故曰二轉依號。此果名也。若論真如妙性。不惟無世界衆生。亦且無菩提涅槃。秪以此心不守自性。隨迷悟之緣。成聖凡之事。如金隨工匠。緣成時。轉作指镮。指镮隨爐火。緣壞時。即複爲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複如是。但隨染緣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時。悟成如來藏。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是故若識無始。即法性爲無明。若知今日。即無明爲法性。所以二種轉依果。當在二種顛倒因中求也。阿難。汝今欲修耳門圓通。真叁摩地。從果前諸位。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種顛倒之因。以此二種顛倒不生處。即是如來真叁摩地。前雲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正謂此也。故知凡聖二途。皆由生滅迷悟而立。真如門中。實無是事矣。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顛倒。(衆生二字當是二種兩字之訛)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衆生。
此總標無明薰真如成其染用爲二種顛倒因也。阿難。雲何名爲二種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本覺真體。不守自性。通真通妄。而性明圓故。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發妄性。即業識也。因妄性而生妄見。即見分也。于是從畢竟無相之真。成究竟有相之妄。即相分也。總緣本覺體上。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因無明而轉成業識。因業識而有見分。因見分而有根身器界。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矣。然此叁細。皆從無中突然而起。故此能有之無明。與彼所有之衆生世界。本無有因。爲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爲彼所住之處。如空中華。如睡時夢。诘之無根。覓之無本。即本此無住之無明。遂爾建立世界衆生。二種顛倒。故知衆生世界。總由無明薰變而有。由無明與見思互起。故有衆生顛倒。由無明與根塵交涉。故有世界顛倒耳。
○性明圓圓字。乃流動之意。即隨緣也。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複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複。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薰已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衆生顛倒(若依本文雲何名爲衆生顛倒。由是故有衆生顛倒。一呼一應。中間雖有建立世界句乃帶說也)。
此別明衆生顛倒由見思而起也。夫約隨緣。故謂之性明圓。約不變。故謂之本圓明。妄業不能虧。曰本圓。妄惑不能蔽。曰本明。衆生所以稱顛倒者。良以迷此本圓明體。一念妄動。遂轉此圓明之體。而成虛妄。此虛妄性。元從最初生相無明生起。非實有體。亦非實有所依之處。可見真不變。而妄本空矣。妄既本空。則妄無可離。真既不變。則真無可複。今欲將此無明。複歸元真。即此欲真一念。便屬妄想。已非真真如性。以其于無可離者而欲強離。于無可複者而欲強複故也。且也。既知其非真如性矣。而尚求複不已。則是從迷積迷。何由得見本來面目。但見滿目塵勞。宛成虛妄之非相耳。由是複起見思二惑。非生也。而非因計因。非住也。而非果計果。非心也。而墮于邪智。非法也。而落于邪境。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發。故展轉發生。由此見思二惑。發生力勝。薰成業相。業同則聚。聚久不無順逆二事。互相感動其心。如以順事相感動者。則成恩愛不舍之業種。以逆事相感動者。則成冤恨不舍之業種。以冤恨聚者。則相滅。以恩愛聚者。則相生。由是二惑二業之故。則有業系苦相。遷流不住。輪轉不息。而衆生顛倒。所由來矣。
○洞山雲。學得佛邊佛。猶是錯用心。此即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複。宛成非相之意。
○迷本圓明四句。指凡夫顛倒也。將欲複真以下。指外道顛倒也。凡夫從非有成有。外道從非真複真。凡外不同。顛倒則一。
阿難。雲何名爲世界顛倒。是有(無明)所有。(衆生)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叁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衆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界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爲一旋複。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
《楞嚴說通卷七(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