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觉空。
此脱觉观也。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是为所觉。而照此境之智。则为能觉。尽闻若住。则智境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惟加功进行。透过斯境。不钝滞于此。则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矣。此望后为断法执微细流注分别也。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此脱重空也。觉所觉空之空。是谓空觉。即重空之智也。此重空之智。初起未圆。则能空所空。二俱宛在。今空觉极圆。则非惟所空智境息灭。而重空之智亦复随灭。如以木钻木。火出。则二木俱尽矣。此望前为断法执俱生定位。当圆之十信。齐于别之十住。准三空则次解二结成法解脱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后解一结俱空不生也。夫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要之皆生灭心也。初解动灭静生。次解尘灭根生。三解根灭觉生。四解觉灭空生。五解空灭灭生。到此。若住最后灭相。则当为灭相所覆。恒处俱空。应是一种顶堕细障。故百尺竿头。更须进步。然此不复更劳著力灭除。但无住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本理现前。则此之灭相。即迥脱矣。
○所谓寂者。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所谓灭者。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无生之灭也。此是本觉理体。如来藏性。真如实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亦名大寂灭海。亦名大光明藏。实乃真心全体。而万用皆具于中。此理现前。则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根隔合开。六根互相为用。而下之一切胜用。皆从此发矣。约其所至之位。应在初住。离分断一分无明。分证一分真理。而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四十四地功德。隐然具足。其与别教初地。位虽言齐。而历别之与圆融。实天地悬隔矣。
○次第解结修证境。
○此下详演所获殊胜也。上是圆通因行。此乃圆通果用。问。因行为修道之要。理宜详演。而文何甚略。果用待功成自显。似应且略。而文何甚详。答。此经如来与菩萨相同。如来自四卷后半。至五卷前半。合有一卷经文。详脱解根修习圆通。至为委悉。而所以说果用者。祗云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又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辞甚略也。今菩萨说行若详。则应重如来所示。说用若略。则无补如来关文。二俱非妙。故应因行略而果用广。广略皆适其宜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吴兴作悲字)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六道众生亦应有本妙觉心四字。不重标耳。下三十二应。申同慈力也。十四无畏。申同悲仰也)。
因行既足。果用以生。正当顿断无明。顿证真理时。一刹那顷。忽然超越世间。而不为界内有缚。超越出世间。而不为界外空缚。但见寂照含空。十方圆明。即得二种殊胜功德。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同体。又与如来同一慈力。与佛同用。盖本妙觉心。人人本具。故才证即上合也。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之同其悲仰。盖菩萨所证。即是众生同禀。故证此理者即能与众生同忧患。曲成而不遗也。所谓二种殊胜者如此。
○悲。谓哀求拔苦。仰。谓希圣与乐。同一悲仰。即易经与民同患之意。
○前由因明立所。遂起三种相续。此由入流亡所。遂获二种殊胜。立所。是迷根。亡所。是悟本。立所。是约最初一念迷根。为最细。亡所。是约最初下手工夫。为最粗。以迷时从细至粗。悟时从粗入细。迷悟转换之机。不出立亡二字。然此所字。尤为难除。自初卷心目所在为发端。其后展转所破者。只一所字。曰立所。曰亡所。曰闻所。曰觉所。曰空所。以出一所。即入一所。所之一字。真贴体难刮之垢。实微细我法二执之根也。直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而所相方尽矣。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初假二闻故如幻)闻薰(此闻字。指闻性本觉之体。言薰者。所谓本觉内薰也)闻修(此闻字即旋倒闻机之闻。始觉之智。言修者。以此反闻进修圆通也)金刚三昧。(终成一性故如金刚)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标承授受出三昧名以彰妙应也。世尊。由我往劫。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以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得佛之体。与佛如来同慈力故。同佛之用。体用兼具。令我身成三十二应。随机赴感。入诸国土。而无刹不现焉。
○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开之有三十二。合之惟四圣六凡。摄尽群类。菩萨随机赴感。如月印千江。然众生希应者。须竭妙感。若无妙感。固不可妄议慈应之不周也。
○钟云。声尘本空。闻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声尘。及于万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门。始于闻中薰习。终于闻中修证。无作而作。作实无作。随缘应用。本体如如。此三昧者。名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乃三十二应之本也。
○贺云。楞伽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意生身。此当八地。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此当九地至等觉。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由等觉入妙觉位。圣种类身。一时俱现。观音三十二应。正当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胜解者。因行已极所起证悟之智也。现圆者。智证将彻未彻将圆未圆也。圆字作满字释之。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圆。乃至若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也)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问菩萨何能现佛身耶。答如镜已明形对像现。臣家之镜。王苟临之。岂无王像问等觉菩萨。岂假初住现身说法耶。答天魔现为佛像。鞠多尚乃致礼。况初住菩萨妙理所现。等觉虽尊。孰敢不仰)若诸有学(三果以前贤位圣位俱属有学)寂静妙明(乐独善寂求自然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观缘悟道。知迷胜性。由十二缘于是断之。缘断而胜性现矣)胜妙现圆(胜妙即胜性也)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修道入灭(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应求四圣乘竟)若诸众生。欲心明悟(深达淫淫欲为苦之本)不犯欲尘(不独人间粗獘之色。即他化之乐亦不乐)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色界天主。说法者。如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是也)令其解脱。(令其离欲尘而生梵世也。是虽舍求皆具。而更重希求。即同下成就也)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是也)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六欲四洲之十方也)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此云他化自在。梵语婆舍跋提。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为欲界顶天主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能至他界)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即色顶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统论诸天。皆举一以该其余。梵王似局初禅。而实该四禅。帝释似局二欲。而实该六欲。二自在别举魔天。以二魔不在正天之属。故更举之。但阙四空。以此论现身而四空不乐身相。故不为现也)若诸众生。爱统鬼神(八部之属)救护国土。(摧魔护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四王各有八将而韦陀为上首是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四王似应科入天主。今文列于将后。想译者之误。世界即须弥各面一切国土也)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那吒之类)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求诸天竟)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也。粟散小邦之王。如粟之多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问世之平人有妄志帝王者矣。亦现帝王身与之说遂心之法耶。答此必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愿世世为有道之主。以理邦国。菩萨为其现所欣之身。与说生贵之因及帝王德业。以薰隔生之种而已。岂教以篡夺之术哉。后放此)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为人所推让也)我于彼前。现长者身(具十德为长者。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故为族姓之主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博闻强识以道自娱。如此方王通邵雍之类)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三台辅相)剖断邦邑。(州牧县长)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以上三科。似此方儒教所摄)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如此方郭璞。华陀之类。医卜杂伎所摄)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自十戒以至进具二百五十戒也)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自五戒进具至五百戒也)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此云近侍男)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此云近侍女即堪任近侍比丘尼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女正位乎内。故曰内政。贵而能勤。富而能俭。故曰立身)以修家国。(闺门为万化之原。故关于家国治乱)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天子之后)及国夫人(邦君之妻)命妇(妻因夫荣)大家(如曹世叔之妻班昭之类)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一生不犯女色者)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终不出嫁)不求侵…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