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覺空。
此脫覺觀也。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是爲所覺。而照此境之智。則爲能覺。盡聞若住。則智境恒對。能所仍存。終爲勝進之障。惟加功進行。透過斯境。不鈍滯于此。則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複對待矣。此望後爲斷法執微細流注分別也。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此脫重空也。覺所覺空之空。是謂空覺。即重空之智也。此重空之智。初起未圓。則能空所空。二俱宛在。今空覺極圓。則非惟所空智境息滅。而重空之智亦複隨滅。如以木鑽木。火出。則二木俱盡矣。此望前爲斷法執俱生定位。當圓之十信。齊于別之十住。准叁空則次解二結成法解脫矣。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後解一結俱空不生也。夫動靜根覺空滅六結。要之皆生滅心也。初解動滅靜生。次解塵滅根生。叁解根滅覺生。四解覺滅空生。五解空滅滅生。到此。若住最後滅相。則當爲滅相所覆。恒處俱空。應是一種頂墮細障。故百尺竿頭。更須進步。然此不複更勞著力滅除。但無住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頃。本理現前。則此之滅相。即迥脫矣。
○所謂寂者。非對動之寂。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所謂滅者。非對生之滅。從無始來。本無生之滅也。此是本覺理體。如來藏性。真如實際。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亦名大寂滅海。亦名大光明藏。實乃真心全體。而萬用皆具于中。此理現前。則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根隔合開。六根互相爲用。而下之一切勝用。皆從此發矣。約其所至之位。應在初住。離分斷一分無明。分證一分真理。而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四十四地功德。隱然具足。其與別教初地。位雖言齊。而曆別之與圓融。實天地懸隔矣。
○次第解結修證境。
○此下詳演所獲殊勝也。上是圓通因行。此乃圓通果用。問。因行爲修道之要。理宜詳演。而文何甚略。果用待功成自顯。似應且略。而文何甚詳。答。此經如來與菩薩相同。如來自四卷後半。至五卷前半。合有一卷經文。詳脫解根修習圓通。至爲委悉。而所以說果用者。祗雲山河大地應念化爲無上知覺。又雲。由是六根互相爲用。辭甚略也。今菩薩說行若詳。則應重如來所示。說用若略。則無補如來關文。二俱非妙。故應因行略而果用廣。廣略皆適其宜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吳興作悲字)二者下合十方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六道衆生亦應有本妙覺心四字。不重標耳。下叁十二應。申同慈力也。十四無畏。申同悲仰也)。
因行既足。果用以生。正當頓斷無明。頓證真理時。一刹那頃。忽然超越世間。而不爲界內有縛。超越出世間。而不爲界外空縛。但見寂照含空。十方圓明。即得二種殊勝功德。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同體。又與如來同一慈力。與佛同用。蓋本妙覺心。人人本具。故才證即上合也。二者。下合十方六道衆生。與之同其悲仰。蓋菩薩所證。即是衆生同禀。故證此理者即能與衆生同憂患。曲成而不遺也。所謂二種殊勝者如此。
○悲。謂哀求拔苦。仰。謂希聖與樂。同一悲仰。即易經與民同患之意。
○前由因明立所。遂起叁種相續。此由入流亡所。遂獲二種殊勝。立所。是迷根。亡所。是悟本。立所。是約最初一念迷根。爲最細。亡所。是約最初下手工夫。爲最粗。以迷時從細至粗。悟時從粗入細。迷悟轉換之機。不出立亡二字。然此所字。尤爲難除。自初卷心目所在爲發端。其後展轉所破者。只一所字。曰立所。曰亡所。曰聞所。曰覺所。曰空所。以出一所。即入一所。所之一字。真貼體難刮之垢。實微細我法二執之根也。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所相方盡矣。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初假二聞故如幻)聞薰(此聞字。指聞性本覺之體。言薰者。所謂本覺內薰也)聞修(此聞字即旋倒聞機之聞。始覺之智。言修者。以此反聞進修圓通也)金剛叁昧。(終成一性故如金剛)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此標承授受出叁昧名以彰妙應也。世尊。由我往劫。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以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得佛之體。與佛如來同慈力故。同佛之用。體用兼具。令我身成叁十二應。隨機赴感。入諸國土。而無刹不現焉。
○叁十二應者。現十法界身。圓應群機也。開之有叁十二。合之惟四聖六凡。攝盡群類。菩薩隨機赴感。如月印千江。然衆生希應者。須竭妙感。若無妙感。固不可妄議慈應之不周也。
○鍾雲。聲塵本空。聞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聲塵。及于萬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門。始于聞中薰習。終于聞中修證。無作而作。作實無作。隨緣應用。本體如如。此叁昧者。名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乃叁十二應之本也。
○賀雲。楞伽有叁種意生身。一叁昧樂意生身。此當八地。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此當九地至等覺。叁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由等覺入妙覺位。聖種類身。一時俱現。觀音叁十二應。正當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勝解者。因行已極所起證悟之智也。現圓者。智證將徹未徹將圓未圓也。圓字作滿字釋之。若入相似叁摩地。進修中道無漏。則分真勝解現圓。乃至若修金剛無漏。則究竟勝解現圓也)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問菩薩何能現佛身耶。答如鏡已明形對像現。臣家之鏡。王苟臨之。豈無王像問等覺菩薩。豈假初住現身說法耶。答天魔現爲佛像。鞠多尚乃致禮。況初住菩薩妙理所現。等覺雖尊。孰敢不仰)若諸有學(叁果以前賢位聖位俱屬有學)寂靜妙明(樂獨善寂求自然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出無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觀緣悟道。知迷勝性。由十二緣于是斷之。緣斷而勝性現矣)勝妙現圓(勝妙即勝性也)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谛空(見道一十六心。斷四谛下惑。證生空理)修道入滅(初果後進斷叁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證一分擇滅無爲)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應求四聖乘竟)若諸衆生。欲心明悟(深達淫淫欲爲苦之本)不犯欲塵(不獨人間粗獘之色。即他化之樂亦不樂)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梵王色界天主。說法者。如金光明雲。大梵天王說出欲論是也)令其解脫。(令其離欲塵而生梵世也。是雖舍求皆具。而更重希求。即同下成就也)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金光明雲。釋提桓因種種善論是也)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六欲四洲之十方也)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此雲他化自在。梵語婆舍跋提。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王爲欲界頂天主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能至他界)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即色頂摩醯首羅天。叁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者。是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統論諸天。皆舉一以該其余。梵王似局初禅。而實該四禅。帝釋似局二欲。而實該六欲。二自在別舉魔天。以二魔不在正天之屬。故更舉之。但阙四空。以此論現身而四空不樂身相。故不爲現也)若諸衆生。愛統鬼神(八部之屬)救護國土。(摧魔護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四王各有八將而韋陀爲上首是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四王似應科入天主。今文列于將後。想譯者之誤。世界即須彌各面一切國土也)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那吒之類)而爲說法。令其成就。(應求諸天竟)若諸衆生。樂爲人王(自金輪至粟散皆人王也。粟散小邦之王。如粟之多也)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問世之平人有妄志帝王者矣。亦現帝王身與之說遂心之法耶。答此必有德懷仁不忍世亂。發願世世爲有道之主。以理邦國。菩薩爲其現所欣之身。與說生貴之因及帝王德業。以薰隔生之種而已。豈教以篡奪之術哉。後放此)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爲人所推讓也)我于彼前。現長者身(具十德爲長者。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故爲族姓之主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博聞強識以道自娛。如此方王通邵雍之類)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叁臺輔相)剖斷邦邑。(州牧縣長)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以上叁科。似此方儒教所攝)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如此方郭璞。華陀之類。醫蔔雜伎所攝)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婆羅門此雲淨行。四姓之一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自十戒以至進具二百五十戒也)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自五戒進具至五百戒也)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此雲近侍男)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此雲近侍女即堪任近侍比丘尼也)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女正位乎內。故曰內政。貴而能勤。富而能儉。故曰立身)以修家國。(閨門爲萬化之原。故關于家國治亂)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天子之後)及國夫人(邦君之妻)命婦(妻因夫榮)大家(如曹世叔之妻班昭之類)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衆生。不壞男根。(一生不犯女色者)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終不出嫁)不求侵…
《楞嚴說通卷六(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