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說通卷七
巴縣居士了庵劉道開纂述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定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叁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六塵而但舉其四。語之略也)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此結答問辭也。阿難。汝初問道場。便說雲何攝心。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惟在耳根一門矣。然求菩提道者。又要先持此淫殺偷妄四種律儀。潔白無點。皎如冰霜。良以四爲根本。余爲枝葉。根本既絕。枝葉何由而生。而貪嗔癡之心叁。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口四。生必無因矣。阿難。且如是四事。若持之念念不忘。纖毫不犯。則心尚不緣于六塵。又何有于一切魔事哉。蓋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忘而魔何所托。是則戒根清淨。而後現業可違。定慧可發矣。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爲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曆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雲何當作何況)。
此令持咒以銷宿業也。夫現業易製。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自已者。皆宿習所召也。宿習者。即過去惑業種子。修叁昧者。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但一心誦我佛頂光明大白傘蓋無上神咒。良以斯咒。乃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爲心佛。從頂上發光。坐寶蓮華所說之心咒也。全是真心體用。秘密章句。威力無量。能除宿昔惑業習種。今四重正屬惑業。豈不能滅除耶。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恩愛習氣。非是一生一劫。其來遠矣。宜乎卒難滅除也。然當我化佛宣揚。及敕文殊往護時。登伽愛心永脫。立地成阿羅漢。如塗毒鼓。觸之即死。如阿陀藥。服之即療。何其速哉。夫彼尚淫女。無心修行者。但以咒力冥資。遂爾速證無學。何況汝等在會聲聞。發無上心。求最上乘。而又能持咒。有不決定成佛者哉。言其成佛之易。譬如順風揚塵。有何艱險。信乎咒力之大。而誦持不可或緩矣。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爲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淨戒。于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叁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此啓下道場之問而結上持戒誦咒二義也。夫持戒誦咒之後。道場當建矣。若有末世衆生。欲坐道場者。先須持戒。而持戒又在擇師。師者人之模[墓-旲+汜]也。模不模。[墓-旲+汜]不[墓-旲+汜]。而能有成者鮮矣。故真清淨僧。不可不遇也。若戒成已後。便當著新淨衣。然香閑居。內外一如。身心俱潔。誦此神咒一百八遍。對滅百八煩惱。戒咒具足。然後結界。而建立道場焉。道場既立。坐道場中。求于十方現住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不但放光灌頂而已。若是末世出家在家。或男或女。既滅貪淫而持戒。又于道場。發菩薩四種弘願。出入澡浴。外潔其身。六時行道。內攝其心。如是反聞自性。入流亡所工夫。至于久定不寐。經叁七日。則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以令其開悟焉。所謂啐啄同時。朗然大悟也。道場之益如此。
○問。阿難見相發心。世尊斥之爲妄。何故行人必求如來灌頂耶。答。阿難目見如來。不肯進修。故令其反觀。今行人既已反觀。故欲親求灌頂也。
○細玩此科。總爲道場而發。殊無定慧意。似不必蛇足。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此請結壇軌度也。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四種清淨明誨。心已開悟。自知由此進修。必證無學。而道無不成矣。自揣但習反聞。即不須道場可也。若末世修行。必要建立道場。不知雲何結界乃合世尊清淨軌則乎。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沈水蘇合薰陸[爵-(采-木)+(木*夕*木)]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爲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此塗地法式也)方圓丈六。爲八角壇。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沈水。無令見火(此結壇及壇場器用儀式也)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爲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麋蘇合蜜姜純酥純蜜。于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叁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于炎罏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此供養法式也)令其四外遍懸幡華。于壇室中。四壁敷設十大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于當陽設盧舍那。(寂場真主)釋迦(娑婆真主)彌勒(當來真主)阿閦彌陀。(智悲真主)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兼金剛藏(伏魔斷障真主)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刍瑟摩(火頭金剛)並藍地迦(青面金剛)諸軍茶利(金剛異號)與毗俱胝(叁目持鬟髻)四天王等頻那夜迦。(豬頭象鼻二使者)張于門側。左右安置。(此像設儀式也)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此總明壇場法式也。欲修淨行。必擇淨侶。欲容淨侶。必得淨地。既有淨地。必設壇場。欲設壇場。必有軌則。軌則既備。使人不嚴而栗。不肅而敬。如入宗廟。琅琅但見禮樂器。雖欲不齊敬。不可得也。故人王宮殿軌則。法四象五行。法王壇場軌則。法四智六度。各以其法法之而已。
○此中表法。理所不無。然亦聖心所知之境。本難盡測。實非修行正要。學者亦不必過泥。而反誤耳門正修之旨也。舊說一一分表。茲無取焉。
○律禁乳酪。供佛表敬。自無傷耳。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于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心專念。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叁七中。于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光交處。承佛摩頂。即于道場。修叁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此明壇中誦咒得益也。初七六時誦咒。猶未純一也。二七專心發願。亦未純一也。叁七一心持咒。則心心不離此壇。念念不離此咒。而持咒工夫純一矣。至叁七之第七日。如來一時出現。鏡光交處。承佛摩頂。是水清月現。感應道交。即凡心而見佛心時也。即此道場。而修正定。專習反聞。能令行人得大開悟。身心明淨。猶如琉璃。一切密圓淨妙。悉現其中。故知顯修得密持爲助。而功德正等無異矣。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從叁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此結言道場貴淨貴專也。阿難。若此結界比丘。本身受戒之師。及同會中諸比丘等。其中有一人身心不清淨者。則道場功德。多不成就。如鼠糞一粒。壞卻滿鍋羹也。師友之不可濫取也。如此。若從叁七以去。端坐安居。經一百日。其有惑障俱薄。慧性明悟。而稱利根者。當不起于座。而得須陀洹果。徑入圓之初信。縱其極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信得本來是佛。更不向外馳求矣。汝問道場。我言壇法行相建立。如是而已。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爲。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惟願大慈。重爲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回者。承佛密旨。身意解脫。于時會中一切大衆。普皆作禮。伫聞如來秘密章句。
此重請說咒也。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以來。恃佛愛弟。但求多聞。而未肯潛心以求證無爲。忽遭彼邪術所禁。心雖明了。而力不自由。猶如魇人。手足宛然。但心觸客邪。而不能動。賴遇文殊將咒往護。令我解脫。雖蒙神咒。然文殊但是密誦以解難。冥獲其力。尚未親聞。惟願大慈。重爲宣說。一則現在會中諸修行輩。一則末世當來在輪回者。皆得承佛密音。消業離苦。而身解脫。破惑證真。而意解脫矣。阿難請已。于時會中。一切大衆。普皆作禮虔請。而伫聞秘密章句焉。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衆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此欲說咒而先放光也。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表依理起智也。光中湧出千葉寶蓮。表依智發行也。有化如來。坐寶蓮中。表諸佛皆從智行流出也。頂放十道百寶光明。從佛頂中之佛頂。放寶光中之寶光。表斯咒尊中之尊。妙中之妙也。一一光中。皆現無數金剛密迹。擎山持杵。遍于虛空。表無量秘密神用。降伏魔外。無惡…
《楞嚴說通卷七(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