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P4

  ..续本文上一页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他权行。顺彼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有能尽持此名号者。功德当无尚矣。然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只在耳根一门发妙。能令一身应无量身。一心应无量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自在无碍。具足万圣法门。则知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所证。皆不离我法界海慧耳。故持我观音一名。与彼共持诸法王子名号者。此二人较量功德。等无有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多寡不齐。何以令持者功德。正等无异哉。由我修习耳根一门。得真圆通。故诸圣虽多。仅能敌我一人也。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爱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爱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则行位虽齐。对机有异。而持名功德。坐此正等矣。众生称名无畏又如此。

  ○菩萨显然自任惟我得真圆通。可见余圣所得非真。文殊之拣。不过重明此语而已。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结名也。如上种种。是名十四施无畏力。非但脱其怖畏。兼复全其福德。而我之福。皆备于众生矣。

  ○释成下与众生同其悲仰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陈四不思议也。前虽显明上同下合。皆是随机。犹有限量。犹可心思言议。此更充其圆极之量。则不容拟议矣。然上皆标从三昧。尚约因心。此则直承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已涉果地。当是等觉境界也。世尊。我又获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圆修圆证。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至妙。故不可思。至神。故不可议。任运自在。非有为作意所成。故曰无作妙德也。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反闻之闻。即始觉。自性之性。即本觉。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闻性也)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切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此云印)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现多不思议也。夫二十四圣所证圆通。一一皆妙。而我所证耳根圆通。是一切圆通根本。为妙中妙。一者。由我初获此妙妙闻心。惟一心精。脱尽根相。故令见闻觉知。不各局于本根。而不能分隔。复还一真法界之体。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交彻互用。无障无碍。为一为多。无所不可。故我能于一身之中。现众多妙容。于众多妙容。说无边秘密神咒。是诚不思议矣。何谓妙容。如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皆妙容也。但众生浑身手眼。迷而不知。俱成业用。自我得之。如春入律。如月行空。信手拈来。俱成妙用。以首言之。自现一首。以至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以臂言之。自现二臂。以至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以目言之。自现二目。以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既应尘劳之数。亦应对治尘劳。具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其中或施慈以摄善人之心。即欢喜相也。或彰威以折邪魔之胆。即忿怒相也。或定以杜散动之门。即澄敛相也。或慧以破无明之窟。即开照相也。首臂目。皆具四种差别。故能泛应尘劳。曲施诱迪。随感而应。无不如心。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焉。形能如此。咒可例知。亦应具此四种矣。

  ○若论妙容。初住即应能现。或数之多寡不等耳。经谓帝释亦能现千首眼。而揆其本位。正当圆之三住。意可类推。

  ○钟云。众生迷此觉性。六根现八万尘劳。菩萨悟此觉性。全体彰八万德用。如不信菩萨德用。但观自己六根尘劳妄想。念念纷飞。还有涯量否。

  二者由我闻(闻即闻性)思(思即入忘功夫)脱出六尘。(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议也。二者。由我用闻思之功。脱出六尘。如声度重垣。无所滞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对各机而现各身。诵一一咒。于各身而说各咒。其一一身。一一咒。皆以无畏施诸众生。而脱其怖。故令十方微尘国土众生。悉皆称我为施无畏者。名遍尘刹。皆救苦之功特胜也。

  ○问。此与十四无畏何别。答。十四无畏。但令众生称名自脱。未论现形说咒。岂混同哉。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明过化不思议也。三者。由我修习耳根一门。本妙圆通。已得清净本根。于六尘境。毫无恋著。悉能舍施。以舍感舍。故所游世界。皆过化存神。亦令众生。舍其身所珍宝。悉以施我。求我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焉。夫众生悭心。最为难破。舍心最为难发。今所过即感其破悭乐舍。是诚不思议威神所使然矣。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明供养不思议也。四者。我既初获如来藏心。登于究竟。已入妙庄严海。佛法宝藏既开。具无量福慧。手中能出无量珍宝。能以此种种珍宝。所谓衣鬘香灯。拟妙高而同四海者。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皆以等心至心。悉同供养。如国城妻子。谓之外财。长寿身命。谓之内财。能令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乃至求长寿得长寿。是以财施也。三昧涅槃。属于法施。求三昧得三昧。如一果二果。以至三贤十圣等。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虽如来至尊极果。尚与成就。是以法施也。盖我观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故生佛同供。财法二施。如此。而供养真不思议矣。

  ○四不思议中。前三尚是等觉。第四自称佛心究竟。仿佛妙觉极证矣。问。初住圆通。何滥深位。答。圆人一地。具四十二地。功德无遗。初住既尔。位位皆然。不足疑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此结圆通也。佛问圆通。我从耳根一门深入。反闻功成。六根应拔。寂灭现前。圆照三昧。故得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溯其最初之因。惟是入流亡所。为起手功夫。以是得三摩提。成就菩提。圆成果地修证。所谓圆通。斯为第一。世尊。彼佛观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是初住始证之时。已见师资道合矣。由我观听十方圆明。如声度垣。如月印水。故随感随应。而观音之名。遍满十方世界。是既证之后。又见感应道交矣。名实相孚。声称周遍。我获圆通。岂偶然哉。

  ○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悲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垂迹之名耳。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

  ○大众各说已竟。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表全身吐露也)远灌十方微尘如来(以自果彻他果也)及法王子诸菩萨顶。(以自因彻他因也。然惟灌顶者。表此圆通之理最为殊胜无上之法也)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表圆通现前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也)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言相互显喜极而彻悟也)一切普获金刚三昧。(显首楞严王即是金刚宝觉平等法界也)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揉。(华分品色所以表行也)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宝具光明所以表智也)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表万象俱融也)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表一性究竟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表圆通法乐无乎不在也。四卷富楼那所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正欲睹此境界而令始现前矣)。

  此佛现瑞应也。盖众圣各述圆通。则华屋诸门悉启。故佛复现瑞以应之。是诸圣以言显。而如来以相显。总欲众生承言玩相而发悟也。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此敕文殊选择圆通也。独命文殊者。以其为寂场之大智。诸会之法眼也。于是如来。既现瑞已。即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人所修所证。均称方便真实。然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及前后差别。盖千迳九逵。王城不二。迟速巧拙。至处均齐耳。我今欲令阿难开发大悟。不知此二十五行中。谁可对阿难之机者。且不但当现在一人之机。兼我灭后。此界众生。欲入菩萨乘之真因。求无上道之极果。必从何方便门。乃对其机。得易成就耶。盖当机常修。但取一门。故不可不拣。尔文殊具择法眼。其为我仔细披剥。拈出妙门。以嘉惠后学可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起座顶礼。尊师命也。承佛威神。求加被也。是虽果后大人。而顺仪彰轨如此。可以警我慢之流矣。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此发源开选也。偈曰。欲求返妄归真。当明从真起妄。且诸妄何由而起哉。原夫吾人之性。以知觉为体。故取于觉。以深广为量。故取于海。此觉海性。湛寂而澄。无诸起灭。洞鉴而圆。无诸偏蔽。既圆且澄。总名觉性。而此觉性。本来自妙。不假作为。亦无方所。良由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遂立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性遂亡。如云起必障…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