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六(劉道開)▪P4

  ..續本文上一頁修法垂範。教化衆生。隨他權行。順彼衆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有能盡持此名號者。功德當無尚矣。然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只在耳根一門發妙。能令一身應無量身。一心應無量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自在無礙。具足萬聖法門。則知六十二億恒沙菩薩所證。皆不離我法界海慧耳。故持我觀音一名。與彼共持諸法王子名號者。此二人較量功德。等無有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衆多名號。多寡不齊。何以令持者功德。正等無異哉。由我修習耳根一門。得真圓通。故諸聖雖多。僅能敵我一人也。蓋此方衆生。耳根利故。愛道者多。所以觀音化勝。余根鈍故。愛道者少。所以諸聖化劣。是則行位雖齊。對機有異。而持名功德。坐此正等矣。衆生稱名無畏又如此。

  ○菩薩顯然自任惟我得真圓通。可見余聖所得非真。文殊之揀。不過重明此語而已。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此結名也。如上種種。是名十四施無畏力。非但脫其怖畏。兼複全其福德。而我之福。皆備于衆生矣。

  ○釋成下與衆生同其悲仰竟。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此陳四不思議也。前雖顯明上同下合。皆是隨機。猶有限量。猶可心思言議。此更充其圓極之量。則不容擬議矣。然上皆標從叁昧。尚約因心。此則直承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已涉果地。當是等覺境界也。世尊。我又獲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圓修圓證。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至妙。故不可思。至神。故不可議。任運自在。非有爲作意所成。故曰無作妙德也。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反聞之聞。即始覺。自性之性。即本覺。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聞性也)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叁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此雲堅固不壞)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切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此雲印)臂。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現多不思議也。夫二十四聖所證圓通。一一皆妙。而我所證耳根圓通。是一切圓通根本。爲妙中妙。一者。由我初獲此妙妙聞心。惟一心精。脫盡根相。故令見聞覺知。不各局于本根。而不能分隔。複還一真法界之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交徹互用。無障無礙。爲一爲多。無所不可。故我能于一身之中。現衆多妙容。于衆多妙容。說無邊秘密神咒。是誠不思議矣。何謂妙容。如首爲六用之總。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皆妙容也。但衆生渾身手眼。迷而不知。俱成業用。自我得之。如春入律。如月行空。信手拈來。俱成妙用。以首言之。自現一首。以至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以臂言之。自現二臂。以至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以目言之。自現二目。以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既應塵勞之數。亦應對治塵勞。具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其中或施慈以攝善人之心。即歡喜相也。或彰威以折邪魔之膽。即忿怒相也。或定以杜散動之門。即澄斂相也。或慧以破無明之窟。即開照相也。首臂目。皆具四種差別。故能泛應塵勞。曲施誘迪。隨感而應。無不如心。救護衆生。得大自在焉。形能如此。咒可例知。亦應具此四種矣。

  ○若論妙容。初住即應能現。或數之多寡不等耳。經謂帝釋亦能現千首眼。而揆其本位。正當圓之叁住。意可類推。

  ○鍾雲。衆生迷此覺性。六根現八萬塵勞。菩薩悟此覺性。全體彰八萬德用。如不信菩薩德用。但觀自己六根塵勞妄想。念念紛飛。還有涯量否。

  二者由我聞(聞即聞性)思(思即入忘功夫)脫出六塵。(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聲度垣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議也。二者。由我用聞思之功。脫出六塵。如聲度重垣。無所滯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對各機而現各身。誦一一咒。于各身而說各咒。其一一身。一一咒。皆以無畏施諸衆生。而脫其怖。故令十方微塵國土衆生。悉皆稱我爲施無畏者。名遍塵刹。皆救苦之功特勝也。

  ○問。此與十四無畏何別。答。十四無畏。但令衆生稱名自脫。未論現形說咒。豈混同哉。

  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此明過化不思議也。叁者。由我修習耳根一門。本妙圓通。已得清淨本根。于六塵境。毫無戀著。悉能舍施。以舍感舍。故所遊世界。皆過化存神。亦令衆生。舍其身所珍寶。悉以施我。求我哀愍受之。而爲施作佛事焉。夫衆生悭心。最爲難破。舍心最爲難發。今所過即感其破悭樂舍。是誠不思議威神所使然矣。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旁及法界六道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明供養不思議也。四者。我既初獲如來藏心。登于究竟。已入妙莊嚴海。佛法寶藏既開。具無量福慧。手中能出無量珍寶。能以此種種珍寶。所謂衣鬘香燈。擬妙高而同四海者。供養十方如來。旁及法界六道衆生。皆以等心至心。悉同供養。如國城妻子。謂之外財。長壽身命。謂之內財。能令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乃至求長壽得長壽。是以財施也。叁昧涅槃。屬于法施。求叁昧得叁昧。如一果二果。以至叁賢十聖等。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雖如來至尊極果。尚與成就。是以法施也。蓋我觀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故生佛同供。財法二施。如此。而供養真不思議矣。

  ○四不思議中。前叁尚是等覺。第四自稱佛心究竟。仿佛妙覺極證矣。問。初住圓通。何濫深位。答。圓人一地。具四十二地。功德無遺。初住既爾。位位皆然。不足疑也。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叁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叁摩提。成就菩提。斯爲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此結圓通也。佛問圓通。我從耳根一門深入。反聞功成。六根應拔。寂滅現前。圓照叁昧。故得上同諸佛。下化衆生。隨緣施設。無不自在。溯其最初之因。惟是入流亡所。爲起手功夫。以是得叁摩提。成就菩提。圓成果地修證。所謂圓通。斯爲第一。世尊。彼佛觀音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是初住始證之時。已見師資道合矣。由我觀聽十方圓明。如聲度垣。如月印水。故隨感隨應。而觀音之名。遍滿十方世界。是既證之後。又見感應道交矣。名實相孚。聲稱周遍。我獲圓通。豈偶然哉。

  ○按觀音叁昧經。及大悲經。並雲此菩薩。過去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又悲華經。說往昔寶藏如來。授不瞬太子記名觀世音。然則悲華與今經。皆覆本垂迹之名耳。今得圓通。即太子後身也。

  ○大衆各說已竟。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表全身吐露也)遠灌十方微塵如來(以自果徹他果也)及法王子諸菩薩頂。(以自因徹他因也。然惟灌頂者。表此圓通之理最爲殊勝無上之法也)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表圓通現前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也)是諸大衆。得未曾有。(言相互顯喜極而徹悟也)一切普獲金剛叁昧。(顯首楞嚴王即是金剛寶覺平等法界也)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揉。(華分品色所以表行也)十方虛空。成七寶色。(寶具光明所以表智也)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表萬象俱融也)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表一性究竟也)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表圓通法樂無乎不在也。四卷富樓那所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正欲睹此境界而令始現前矣)。

  此佛現瑞應也。蓋衆聖各述圓通。則華屋諸門悉啓。故佛複現瑞以應之。是諸聖以言顯。而如來以相顯。總欲衆生承言玩相而發悟也。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此敕文殊選擇圓通也。獨命文殊者。以其爲寂場之大智。諸會之法眼也。于是如來。既現瑞已。即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人所修所證。均稱方便真實。然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及前後差別。蓋千迳九逵。王城不二。遲速巧拙。至處均齊耳。我今欲令阿難開發大悟。不知此二十五行中。誰可對阿難之機者。且不但當現在一人之機。兼我滅後。此界衆生。欲入菩薩乘之真因。求無上道之極果。必從何方便門。乃對其機。得易成就耶。蓋當機常修。但取一門。故不可不揀。爾文殊具擇法眼。其爲我仔細披剝。拈出妙門。以嘉惠後學可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起座頂禮。尊師命也。承佛威神。求加被也。是雖果後大人。而順儀彰軌如此。可以警我慢之流矣。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此發源開選也。偈曰。欲求返妄歸真。當明從真起妄。且諸妄何由而起哉。原夫吾人之性。以知覺爲體。故取于覺。以深廣爲量。故取于海。此覺海性。湛寂而澄。無諸起滅。洞鑒而圓。無諸偏蔽。既圓且澄。總名覺性。而此覺性。本來自妙。不假作爲。亦無方所。良由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遂立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性遂亡。如雲起必障…

《楞嚴說通卷六(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