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P6

  ..续本文上一页上。抑扬之道。故须拣也)。

  此拣七大非圆通也。持地因地大而悟入。然此地性。是坚固质碍之物。不能四通八达。抑且平填要物。多属有为功行。遇佛平心。方得圣性。而初心全涉有为。云何依此有为。而欲证圆通耶。月光因水大而悟入。且此水观。正由系想所成。未离想念。非真实性。盖如如之理。非觉观之法。可得相应。云何依此分别觉观而欲证圆通耶。乌刍因火大而悟入。且彼遍观火性。亦是厌而求离。非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真实本离之法。况众生初心。不皆多欲。亦有少欲无欲者。既非初心一定之方便。云何于此而欲证圆通耶。琉璃光因风大而悟入。且彼遍观四大身心。皆是风力所转。风则有动有寂。是对待法。既有对待。便属循环生灭无常之法。非无上觉体。云何于此而欲证圆通耶。虚空藏因空大而悟入。且此空性。是晦昧所成。昏钝冥顽。非有知觉。若菩提觉性。以明灵为相。正与昏钝相反。以昏钝因。取明灵果。如钻冰取火。云何于此而欲证圆通乎。弥勒因识大而悟入。惟修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非常住性。纵研穷之极。有存住之心。然但是识阴境界。犹如湛流。望若恬静。而实不住。总属虚妄。云何于此而欲证圆通乎。大势至以六根念佛而悟入。然凡有运动迁流。皆属行阴。皆堕无常。今势至虽曰都摄六根。而主于净念相继。既曰净念。终成有念。既曰相继。难免生灭。若以此为因。往生见佛。则因果相应。无有不可。若以此为因。而求现证不生灭之圆通。则因果不类。决难得也。而云何依此。妄冀圆通亦可获与。合而观之。诸门所以当拣者。一者不对方宜。二者不便初心。三者别有资藉。四者非常修学。可见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藉资。通常可修。惟有耳根一门矣。

  ○七大之中。前五同尘。第六同识。第七同根。比前但加广大之相。而拣意则同也。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此下独选耳根为圆通。而此显其正对方宜。翻前不对方宜也。盖圣人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之类。我今白世尊。佛出此娑婆世界。而此方众生。耳根偏利。能由闻性。偏达无量差别理事。故佛对此一方机宜。而以音声施作佛事。所以逗彼闻根之利。是则合音与闻。乃为此方真清净教体矣。教体既在音闻。而欲入正定者。岂可舍教体而别取哉。故应惟从耳根闻性而入也。良以声教但为弄引。闻性实为妙心。故领悟虽是双托音闻。而修定但宜单取闻性也。是则从说选根以来。直至此处。惟此一句。方以决定分明。指出耳根为圆通本根。至妙之法门矣。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此赞能证自利利他之德也。夫教体独取闻性如此。求其善得圆通妙门。而独超诸门者。其惟观世音乎。彼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人所难离也。而能离之。离系自在二种解脱乐。人所难得也。而能得之。离苦能乐。良哉观世音也。其能以闻性自利如此。又于恒沙数劫中。遍入微尘佛国。时为极长。而处为极广矣。得大自在力。三十二应。随缘说法也。无畏施众生。十四无畏。寻声救苦也。以其说法不滞。故为妙音。而寻声救苦。又为观音。以其音性无著。故为梵音。而应不失时。又为潮音。具此四音。故恩沾于凡。而救世拔苦。悉得安宁。而世间蒙益矣。恩沾于圣。而使获究竟常住之果。而出世间蒙益矣。其能以闻性利他又如此。

  ○详夫菩萨忘音尘而修闻性。及至称名叹德。乃独取音。而不取闻。何也。正表圆人不坏法相。而初心亡尘。但图解根而已。圆通之后。一切妙用。全在于音也。岂如灰断之果。永坏无用也耶。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此二句疑倒。应云身以合方知口鼻亦复然也)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此句结意应在后科之末。方成总结。今随文便。寄结于此耳)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显耳根元自真实决定速至圆通不劳借资别因。正翻前别有资藉之缘也。然耳门之所以独妙者何哉。我今启告如来。如观音所说耳根。有三种真实。一者。譬如人当静居之时十方一齐击鼓。则十处一时俱闻。初不分何处有闻。何处无闻。何处先闻。何处后闻也。此见耳根闻性。人人本来自圆。故遍满十方。丝毫不昧如此。是则圆为真实之圆矣。二者。目虽能观。而不观障外。如隔窗纸不见外事。隔皮肤不见脏腑是也。身以触合。方知有触。口鼻之于味香亦然。略离尺寸。了无觉知。意根虽通。而常缠意识。心念纷飞。绝无端绪。是五根俱无现具灵通矣。若耳根者。隔垣皆听。非若眼根隔纸肤而不见也。遐迩俱闻。非若三根离尺寸而不知也。无思常静。非若意根之常思而乱动也。此五根之所不能齐。而不谓之通真实乎。三者。音声之性。有动有静。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动则历然现有。静则寂然现无。世人颠倒。乃于寂然无声时。惑为无闻。据理而论。但是声无。非实闻性无也。然则闻性既不随声无而灭。亦岂随声有而生。生灭双离。湛然常住。而不谓之常真实乎。且也。即使在梦想中。正当独头意识用事之时。似乎闻性暂断。然犹闻舂捣声。惑为鼓响。则知此之闻性。断不为了无所思而遂成乌有。是则闻性本体之觉。与闻性照用之观。寤寐恒一。不假思惟。前谓月光如如非觉观者。正为彼是思惟觉观故也。此出思惟之觉观却是真如如体。而外四根之身。内意根之心。所不能及。益足以见其常真实矣。此三种真实。皆是凡夫现具。不特证而后有。若就此更修。是顺风行船。因风吹火。何难之有哉。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此明耳根最便初心以翻前不便初心也。且今此堪忍国中。耳根明利。必须语言。方得明了。故佛对此方便利之根。广宣一切经论。然经所诠论。无非发明圆湛妙性。而圆湛妙性。不离能闻之根性。应当借声论而反闻自性。若因指见月可也。奈何狂慧学者。不达如来本意。反迷自己本有闻性。一味循声逐响。但随语句流转。何异执指当月哉。抑且不独众生循声流转。即汝阿难。纵能强记。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尚不免落于邪思。逐邪境而被物牵去。不能自由。岂非随彼声尘。不知旋流。而被沦溺者耶。若知循声顺流而不免沦溺。则知反闻旋流。必获真实常住无妄之性矣。可见旋流一法。其与此方根机。药病相投。一切初心。有何不可用哉。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此专嘱当机必依此门而修也。阿难。汝可谛听。我今日选根。非敢自专自用。故为低昂。皆是承佛威力。故此所说者。即前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且汝记持佛法。不为不多。然唯乐多闻。不修无漏胜业。故欲漏深重。种习未尽。所畜愈多。殊不得力。而竟成堕淫之过误矣。(先德云祖师言句如破草鞋。宁可赤脚不著最好)夫畜闻成过。亦何贵此闻哉。况本闻之闻。即是妙性。无劳外求。却乃日用不知。反将本闻去受持诸佛之佛法。譬如以金碗乞食。不如碗自可富于食。然则何不识取本闻。而旋倒闻根。以闻闻性乎。良以如来设教。无非欲人自悟本性。今乃弃本性而务驰言教。岂如来设教之意哉。盖多闻。则心放而难收。反闻。则神凝而易入。故令其一反闻。而即得无妄矣。

  ○贺云。自闻闻。只是反照本性。非真注于耳根也。

  闻(此闻字正指所结之根)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指根言)如幻翳。三界(指尘言)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清。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上方举妙门之胜名述不修之大错以警其当修反闻而已。而尚未言如何修如何证也。故又曰。若夫修证。则何如哉。彼根之结也。在耳曰闻矣。是闻也。非是无故而生此结相。正因声尘相击。而听精映声。卷声成根。从无始来。遂有此耳根之名。聚闻结滞。无复解脱。既因揽声而结。须待脱声而解。故首须旋倒闻根。反闻自性。以求与声脱。若所脱之尘既销。并能脱之根亦尽。惟一妙性。岂复有耳根之名乎。喻如水本因寒而结冰。故冰须脱寒而成水矣。然非但解一根。而余根尚结也。根相虽六。性体惟一。本以一性。而顿结六根。所谓一结一切结。故但解一根。而余根随脱。所谓一解一切解。喻如片锦六华。华虽各别。而底线相连。故拆一华。而余华皆坏矣。(此约横喻。故六根同一成坏。不同巾之竖喻也)是则一根返源。岂不至简耶。六根齐脱。岂不至要耶。夫至六根解脱。则众生世界。已自不能缠缚矣。而器世界。又岂不能超越耶。盖器界全依根身而立。故见闻犹如幻翳。三界一似空华。从翳起华。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今既一返六解。而闻等已复于无。即如翳根已除。自然尘界随销。亦若空华灭尽。而本觉之体。圆满清净。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矣。夫根身解而器界即销。其亦至易而甚速矣乎。极而言之。根尘销到至净之地。即是明相精纯之时。此常寂光。通达法界。即虚空无边。而寂照光明。周遍含[果/衣]。不翅如大海之含一沤。况依虚空所立之器界根身耶。…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