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已到此境界。却来反观世间种种诸事。真如梦里。以在迷时。未能证此如幻境界。认以为实。觉而后知为梦也。然则汝之所以被邪术所制。无自由分者。正由妄认缘尘影事为心。不知根中圆湛妙心。寂照含空。无可拘制也。汝若早识根中妙心。而解根超界。乃至寂照含空。得大解脱。则登伽在汝觉海梦中。如沤如尘。又安能以梦事而留滞汝形哉。如之何其不勉也。
○前文见非是见。指本体到极真处。故见之名不存。此指工夫到极真处。故闻之名亦不立也。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此以喻合法明一返六脱之义也。何以见一根返源而情器双超哉。譬如世间巧幻师。幻作种种诸男女形。诸根毕具。宛然生动。要以幻师手中所提线索动故。幻人口眼亦动。若线索不动。则口眼亦不动。是则动惟机抽。寂惟机息。至息机归寂。并所依幻处。亦泯于无。而诸幻成无性矣。知此。则知六根矣。彼六根之在人。亦复如是。只因真如不守自性。与无明和合。所成识精明元。为六精之总体。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亦即陀那微细识。强名之曰一精明。即如幻师之一机也。六根元依此一精明。而分揽六尘。各成根相。于是在眼名见。在耳名闻等。以根尘和合而成。故名六和合。即如幻作之诸男女也。所以虽见六用殊。惟一精明转。亦如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也。若反闻旋根。而一处成休复。则应拔圆脱。而六用皆不成。亦如息机归寂然矣。以至器世间六尘所成垢染世界。皆应念而销。顿成圆明净妙。是则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而非即喻中所谓诸幻成无性耶。至此。则情器双超。而尘无不尽也。若有余而未尽者。尚居学位。未得毕功。若无明已尽。而本明证极。即是如来所证圆成极果。无上菩提矣。夫法门既妙。而修证又巧。乃至成佛无难。何不选此一根。为初心入门之要路耶。
○余尘者。断无明未尽。谓之有余。极而言之。虽等觉亦尔。故诸学。指等觉以前。诸有学菩萨也。问。前文称菩萨一例无学。今何又言有学。答。前位离佛远。显超二乘。故称无学。今邻近如来。对佛究竟无学。故等觉亦是有学。如邻至尊。不取称尊也。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此复广举所证以发其欣慕之心普劝进修也。夫反闻之功。效验之速如此。今会中大众。及汝阿难。便当旋汝颠倒闻机。不循外而循内。若果能反汝闻如来秘密法门之闻。而闻自己本有之闻性。得此性为因地心。立可成无上觉道。盖圆通之门。虽有多种。若真实圆通。可当此方之机。治多闻之病者。唯此一门。以此一门。是微尘佛。到菩提家一条大路。入涅槃海一重大门。所以过去诸如来。由此而入。现在诸菩萨。亦由此而入。是则已有许多榜样在前。故未来学人。必当依此法门而入也。抑且不唯诸佛菩萨从此门入。即我亦从此门而证。岂特观世音为然哉。夫自不修而唯劝人修。人或不从。身先入而率人同入。人谁不与。文殊之意。至深切矣。
○开曰。推广此门。即孔老二氏。亦从此入。故仲尼云。六十而耳顺。庄子云。我所谓闻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故知反闻二字。实此方对症之良药。三教之所共用。但所证有浅深不同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此报复尊敕也。诚然如佛所命。询我诸方便。如二十五行。谁当其根。以救诸末劫。如我灭度后此界众生。求出世间人。如入菩萨乘。成就涅槃心。如求无上道。所问四种。求其全顺佛旨者。唯观音耳根一门。最为第一耳。自余二十四圣。所入方便。皆是佛之威神加被。偶触一事。而舍尘劳。非是通长可修。亦非上中下根浅深同说之法。如那律之失明毕陵之触刺。人不皆然。岂寻常一概可入乎。如普贤之大因。满慈之宿辩。善吉之解空。鹙子之净见。皆属深心。岂初机可入乎。沙陀之贪淫。周利之阙诵。但局浅心。岂大心之所入乎。既各有所局。则定有所偏。安得通常可修。浅深俱入。如观音耳门者哉。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此进求加被也。夫此耳根一门。即是前所说三如来藏。即前所说无漏业。即前所说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我今顶礼。愿诸佛以神力。加被未来进修者。皆从此门单刀直入。更无一毫疑惑。若将此法门。为最初方便。则易成就。故堪以此法教阿难。亦可以此法度末劫沉沦也。然但用此一门而不用余门者。以依此一门进修。可超二十四圣之圆通。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此经文殊凡四见。皆有深旨。初敕文殊将咒往护者。非大智人。不堪持此咒心故。次问色空是非二义者。非大智人。不能为人排难解纷故。三敕拣选圆通者。非大智人不具正眼。非正眼不能选根。必鹅王而后能择水中之乳故。四请问经名者。以一会之法。始终皆归于本智故。
○如来教示一门深入科已竟。
○二决定义至此方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还归。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人天众也)有学二乘。(小乘有学)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大乘初心)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此与三卷末获本妙心。同一心相。但彼悟得。此证得也)远尘离垢。(此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也。觉所觉空则尘远。空所灭则垢离矣)获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依圆教。即十住初心也)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即圆之七信也)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叙大众开悟证入也。文殊既说偈已。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盖向之身心皎然者。但知身心结解之次第。尚未知何门得入。今已确知从耳门入。更无疑惑。故身心皆了然也。此由二十五圣并文殊委悉说尽。故曰得大开示。其观佛菩提及大涅槃之究竟极果也。犹如久为穷子。逃逝他乡。即欲归家。路头不识。今日指出一条还家道路。虽未即得还家。从此直往向前。决不复遭枝岐矣。于是普会大众。自天龙八部。以至初心菩萨。人凡三等。其数则有十恒河沙之多。皆得本心。真无不证也。远尘离垢。惑无不断也。获法眼净。证无不圆也。而大众获益矣。其摩登伽女。今已出家。名性比丘尼者。闻说偈已。即时成阿罗汉。圆证七信。而最劣获益矣。夫十恒河沙。尚为有量也。乃至无量众生。凡在法会者。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入十信而不可名状之众。皆获益矣。
○问。阿难所证初果。应齐圆之初信。今闻经之众。昔未证而尚成新证。何阿难先已证者。反不列斯位耶。答。论断见惑。则旧证非新。何须列此。若兼论发菩提心。则阿难既示证小。亦云缘生。三心未显。故亦未列斯位中也。
○钟云。前曰路。曰门。至此则曰家者。谓了悟耳根是到菩提家之路。入菩提家之门也。
○此下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观经文但性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问。前门何不用此。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等四念。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已不容入。安有自起四念。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忘尘之力。亦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不待声引。而频举自发淫等四念者。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旧解全不知此。岂自此以后。别为一法门哉。
○寻常一往便指耳门为最初方便。今详此科。则耳门尚为初心方便道场等。方为最初心方便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安立道场为末世摄心之轨则也。大众既得开悟已。阿难乃于众中。整顿衣服。出座面佛。合掌顶礼。于斯时也。先悟不生灭心。即是大佛顶首楞严王。心圆明矣。又悟得耳根是入不生灭之门路。迹圆明矣。悲旷劫之沉迷。欣今日之顿悟。故悲欣交集。自疾既除。复愍他疾。欲益未来众生故。于是稽首白佛言。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决定从耳根一门深入。从是门中修行。直捷稳当。再无疑惑。然我昔常闻如来有是言矣。曰。自未度而先度人者。菩萨之发心也。自觉圆而能觉他者。如来之应世也。我虽未自度。愿学菩萨。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但我遇佛说法。已知修行之路。从闻中入。只恐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而邪思说法歧路复多。既邪正混淆。令进修者。心无适从。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令彼安立入道之场地。使邪说魔事。不得扰乱倾动。于菩提心。方得无退屈乎。
○问。菩萨未得度先度人。佛自觉而后觉他。涯量次序何如。钟曰。在菩萨云发心。可见犹费深心。是等觉以前事。所谓以果为因也。在佛曰应世。业已不劳余力。是妙觉以后事。所谓以因为果也。经语自有分晓。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
《楞严说通卷六(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