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此四句即藏通别圆四教。而鹙子所解决彻圆理也)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二句简别于罗睺)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此因眼识悟入也。舍利弗(云云)白佛言。我从旷远劫来。眼识明利。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之多。于世间。出世间。差别幻妄。种种变化。但眼识一掠而过。洞然无碍。不劳意识深穷细究而后知。多生如此。其在今生。未尝知佛也。偶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而行。为我宣说四句因缘。一闻此偈。便得悟藏心周遍法界。含吐十虚。无有边际。于是从佛出家。向之见地虽彻。尚未能穷深诣远。登峰造极。至此则眼识明圆。事事明了。无不彻透。而说法具四无畏。盖恐畏生于不足。惟见之彻。故说之无歉耳。从此成阿罗汉。而智慧第一。身德俱长。为佛长子。因问佛说而悟法身。是从佛口生也。在教法中。长养圣胎。法身从微而著。是从法化生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从眼识证彻而发光明。其光明与眼识。俱极于无际。斯为第一而已矣。
○别经言身子乃过去金龙如来。则知七日达法。半月证果。皆示现而已。
普贤菩萨(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此非地前菩萨。与文殊皆古佛影响。故陈叙中亦与众圣稍异。但言久证。而末后方表出本因元从耳识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即耳识也)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明自在。斯为第一。
此因耳识悟入也。普贤菩萨(云云)白佛言。我自无量劫来。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矣。绍佛家业。助扬佛化。凡十方如来。教其弟子具菩萨圆顿根者。修普贤行。如十大愿王。一色一香。俱周法界者是。凡修我行。皆从我立名。亦名普贤。垂范之广如此。世尊。我于尔时。但用耳识。分别众生知见。择普贤行而成就之。若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随其发心。我即乘六牙象。分无量身。而至其前。障轻者。得见于我。则显然加被。障深者。未得见我。则暗中摩顶。于以拥护之。令无魔障。安慰之。令无退堕。而浅位深位。无不成就焉。佛问圆通。我虽历劫久证乎。若还溯本因。亦有最初方便。惟用耳识。随念分别。普照群机。得大自在。以斯为入圆之第一而已矣。
○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皆非迦文弟子。故不言得印成果之事。溯其助宣大教。不过如普化之于临济耳。然一佛既提正令。诸佛皆拜下风。何先后名位之足拘哉。
孙陀罗难陀(此云艳喜佛之亲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此因鼻识悟入也。虽陈鼻识。而亦不取嗅香时鼻识分别。但取观息之意也。孙陀罗难陀(云云)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学道。虽秉佛戒律。而于三摩地中。心常散乱。未获无漏。爱心鼓动。定心不成。难以破惑。故未克果。世尊教我。及拘絺罗。共禀鼻识法门。摄其散心。观鼻尖白相。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一般。盖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黑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之。净观发明。则定相渐成。烦恼渐消。内彻五脏。外彻大千。内明外虚。而烟消成白。由是藏心显现。烦恼无余。诸出入息。黑烟变白者。又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合心境而一如焉。于是世尊记我当来成佛。证圆果矣。佛问圆通。我以逆销鼻息。由黑而白。由白而光。息久发明。相尽性现。光明圆满。诸漏消灭。斯为第一。
○钟云。前调息依根。所以摄心。此观息依识。所以驻心。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冤。消灭诸漏。斯为第一。
此因舌识悟入也。满慈子(云云)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二乘权义。深达实相一乘实义。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或久默不说之法。或半明半暗之法。或言东言西之法。我皆能微妙开示。曲尽其意而发扬之。既极其善巧。又得四无所畏焉。今在如来会下。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于身口意三轮中。专以音声一轮。令我助扬佛化。是故我于佛前。助佛转轮。上辅佛教。因师子吼。下化众生。始于利他。终于自利。成阿罗汉。世尊在法华会上。印我为说法无上焉。今佛问圆通。我以舌识法音。内而降伏心魔冤尤。因说破而除灭。外而降伏天魔冤害。因显发而消藏。消灭诸漏。入于圆通。斯为第一。
○问此何不取别味而独取于说法乎。答。二俱舌识功能。而说法为胜。故偏取之。然说法似须意识深细分别。而今独用舌识。亦见说法自在。但用随念。不劳计度。而发无不尽也。
○法华会上。世尊说诸大弟子。皆是内秘外现。助佛扬化之人。故在楞严会中。诸大弟子。方敢恣口自陈远因。皆非一劫两劫种善根。悉从无量劫中种善根者。其称无漏无学阿罗汉。亦非寻常证人空之流。所得并驱也。
○钟云。说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则舌识也。
优婆离。(此云上首又翻近执)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贪欲欲漏也诸漏有漏及无明漏也)承佛教戒。(先授二百五十条声闻戒也)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此菩萨戒也。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十。对三聚成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及等分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也)性业(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如杀盗淫等也)遮业。(谓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但能开诸恶门。为前方便故。止绝以遮诸恶。如酒等。是也)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因身识悟入也。优婆离(云云)白佛言。我是如来为太子时亲近执侍之臣。最初随佛逾城出家。左右不离。亲观如来道未成时。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道既成时。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等漏。于是承佛教我比丘二百五十戒。乃至三千八万菩萨具戒。性业遮业。悉皆清净。由比丘戒以寂其身。由菩萨戒以灭其心。因戒生定。而身心寂灭。即因定生慧。而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上首。如来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初因比丘戒以执身。身得自在。而无毁犯。次因菩萨戒以执心。心得通达。而发定慧。然后身心一切通利。从身识而证入圆通。斯为第一。
○此不取觉触之用。而但取持戒功能。亦以觉触之用。劣于持戒故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那提(伽耶山名。那提水名)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检非世间和合粗相也)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娑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因意识悟入也。大目犍连(云云)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等三迦叶波。为我宣说如来因缘深义。非比小乘所证浅因缘法。于是我从意识。顿发菩提心。即由意识而顿入圆通。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皆佛神力。随言成就。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既得意识圆通之体。又发意识圆通之用。从此证果。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即十方如来。咸叹我之神力。全发性真而圆明。远离依业而清净。无不如意而自在。无能推制而无畏。总皆由意识而获此神通也。佛问圆通。我以旋意识而复妙湛。致令心光发妙。妙用显现。旋识如澄浊流。发宣如成清莹。转意识而证如来藏心。斯为第一。
○问。前言意识起灭无端。今言圆通。何以致然。答。了见意识起于藏心。离藏心无别意识。由是即入藏心而圆证也。
○六识圆通竟。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入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冷字译误。应云诸暖触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冤。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此因火大悟入也。火头金刚。于如来前。合掌礼足而白佛言。不言从座起者。金刚不坐也。我常忆久远劫前。在凡实因。性多淫欲。尔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如来。说多淫之人。本由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盛。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中火大。欲其知惧而顿息淫心。然后将错就错。可成妙观。于我禅观中。神光内凝。见遍身中。惟一火聚。既怖且厌。而远离欲念。然火虽热恼。而体…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