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P5

  ..续本文上一页。留耳根为殿后。所以当此方之机也。兼详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以根性法门。均是旋根脱尘之旨。尘识不然。细玩可见。

  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如意。乃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过去以一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即旋见忘尘)照明(即发本明耀)金刚三昧(天眼现前如金刚。坚固不可破坏。非如肉眼易破坏也)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即如来藏心发本明耀心眼洞开也)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既开本。均属内秘。凡所修证何法不圆)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因眼根悟入也。阿那律陀(云云)失其双目。幸世尊示我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此全是反见见自性之功夫。由修此三昧得天眼通。以蒲桃朵而换天眼。于是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不假肉眼。观见一佛世界。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此则位齐初果。如是渐增。见所见尽。则位齐七信四果。故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其见以见性。曰旋见。不循尘而循根。曰循元。旋见循元。斯为第一方便而已矣。

  ○乐见照明。略似修净土之作日观。目虽不见。而以心目乐见。乐见之极。忽得照明也。不失不坏。故名金刚。

  周利盘特迦(此云继道。亦云蛇奴。即诵帚比丘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得定则微细)穷尽(定深则穷尽)生(初起曰生)住(不断曰住)异(渐微曰异)灭(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也)刹那。(最短也)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此因鼻根悟入也。周利槃特迦(云云)白佛言。我昔过去。为大法师。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钝报。阙于记持。无多闻性。以宿善故。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如来以苕帚二字。当一句伽陀。使我忆持。于一百日中。得苕忘帚。得帚忘苕。佛乃愍我曰。此人之愚也。远因虽本于暗钝。近缘亦由于杂乱。遂设方便。教我安居。端坐而数息焉。初数渐调。心息相依。心渐微而息亦渐细。我又默默返观。于息微细处。又穷其生住异灭。乃至推穷一念复具九十刹那。一刹那复具九百生灭。如此专力既久。向冷灰里。一粒豆爆。便得心息两忘。豁然虚通。得大无碍。所谓一息不存。道将来契也。从此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惟是反穷气息。至极细处。亦归于空。意所谓圆通者。斯为第一。而无复有加耳。

  ○昔莫将尚书。谒南堂静禅师。咨决心要。堂使其好处提撕。适入厕。闻秽气。急以手掩鼻。遂有省。乃呈偈云。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此亦从气息边。打失鼻孔也。

  ○调息兴数息不同。天台止观。离风气喘等。而幽绵自在。调息也。数出不数入。双数则病。数息也。

  憍梵钵提(此云牛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赐之数珠教尝念佛)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消尘。法眼清净(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即此意也)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此因舌根悟入也。憍梵钵提(云云)白佛言。我昔过去。因见老僧无齿而食。笑其似牛。故世世生生。感生牛舌。尝如牛之虚噍。轻弄之报如此。幸遇如来。为我遮谤。赐我数珠念佛。断诸杂缘。纯一净念。是为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既教其止散入寂。故我得灭心。先入念佛三昧。又教其从寂起照。故我观察尝味知性。非从根体。亦非从物味。良以外味不来。根不自尝。故非体。舌不触知。物不自味。故非物。非体非物。应念之间。忽然悟入。本是如来藏性。顿超诸漏。如日出霜消。于是内脱身心。解根脱缚。外遗世界。超越器界。达三有本空而远离之。更无依正缠缚。如鸟出笼。所向无碍。离垢销尘。法眼清净。宛然信满入住。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非同小乘之果矣。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味有多种。知无两般。反观尝性。悟入藏心。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宿有尊贵习气。如骂河神为婢是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法门即苦谛也)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因身根悟入也。毕陵伽婆蹉(云云)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出家。数闻如来说四谛中苦谛。如三苦四苦八苦等。俄而乞食城中。心思此苦谛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毒延于身。举身疼痛。因念不可乐事。遂触不可乐境。亦碎啄同时也。我念先有知痛之知。方能知此深痛。正当知此深痛时。不为痛转。即便观察此知痛者。即是身觉。觉有深痛。而我本觉清净心体。痛所不及。实无有痛。能痛此觉心者。如是详思。正痛之时。有知痛之觉。有痛所不及之觉。岂此一身。宁有双觉。身既是一。觉岂有二。所谓一则真。二则妄也。如此推穷。摄念一处。惟随顺无痛清净之真觉。而不复随顺知痛之妄觉。摄念之极。真纯妄绝。未久之间。身觉俱忘。三七日中。漏心都尽。藏性现前。而欲有无明。了不可得。位齐四果七信。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宛然信满入住矣。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更无身相。斯为第一。

  ○宗家如临济三问。而三次遭棒。庶几纯觉遗身。从痛处得入者。

  ○钟云。木石无知。故刀割香涂。了无所觉。我惟有知。故知此痛。身空。故无痛者。心空。故无觉痛者。纯觉遗身。身心俱遗。不言心者。省文也。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明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因意根悟入也。须菩提(云云)白佛言。我旷远劫来。已证空性。心得无碍。无隔阴之昏。出胎之昧。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之多。当初在母胎时。即知五蕴皆空。生体了不可得。此正报空也。自母身外。洎山河大地。悉同空寂。此依报空也。此犹属于自空也。及至出胎。广化众生。同悟空理。各各证得空性。则具足二利矣。宿因已是如此。又蒙如来。为我发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理。知此空性圆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由证此觉。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与如来把手共行。此即寂同于佛矣。又得同佛知见。如前圆彰三藏。所谓大智慧光明者。此则照同于佛矣。于是如来印我。成此无学。人法俱空。一切解脱。所证空理。乃一真本有。真空不空之性体。穷尽空理。更无加尚。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及与法相。皆入于非相。而能非与所非俱尽。初以空。空诸相。而人法双空。次以空。空其空相。而药病双除。唯旋此心法。(即意根中知性非法尘也)归毕竟空。斯为第一。所谓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也。

  ○别经明须菩提。乃过去青龙如来。观此自说深心。无复隐秘。于十地大人。复何所歉。而旧解皆作小乘分判。抑深为浅。抗佛诬圣多矣。

  ○五根圆通境。

  ○此下陈六识圆通也。夫经初征破识心。诃为生死根本。众生误认。枉入轮回。权小依修。竟无实果。何今复可入圆通乎。盖前于识大遍周中。已申斯辨。今请重申。夫识虽尘影。虚妄之极。而离一真见分。无别自体。譬影之于水。虽极虚妄。而离水无别自体。但迷执者。认识忘真。而横成流转。譬痴人认影忘水。而误遭沦溺。利害非细。不得不诃也。倘悟者即识见真。而识非真外。圆通何疑。如智者观影知水。而影非水外。尚可得水之用。岂遭其沦溺乎。故此六圣。并后弥勒。皆能即识见真。故皆证于圆通而无碍也。问。如何不即令人即识见真。而必教人依根以入乎。答。偈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正定。迟速不同伦。正以尘识皆迟。而惟根最速故也。譬诃二乘。岂是终不成佛。但劫经尘点。迟钝之极。故诃初学勿发是心也。

  ○又眼耳鼻舌身五识。颇似无分别之根性。故与前五根混。而随念分别。颇似意识之计度。又与后意识混。愚法声闻。罔不迷之。不可不辨。今请略明眼识之相。余四准知。如眼照镜时。一念不动。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眼根之见性也。于中用目循历。黑白大小。多少善恶等性。历然不混。不带名言。随念粗略分别。即眼识也。由是次第标指。追究分析。无量差别。此遍执名言计度。即眼家俱意识也。今但取于第二眼识。而根性与俱意。俱不得混滥之。然则性宗学者。当勿忽于法相可也。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即眼识)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兄弟三人名见目连通中)宣说因缘。(佛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