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留耳根爲殿後。所以當此方之機也。兼詳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以根性法門。均是旋根脫塵之旨。塵識不然。細玩可見。
阿那律陀(此雲無貧。亦雲如意。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過去以一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咄咄胡爲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即旋見忘塵)照明(即發本明耀)金剛叁昧(天眼現前如金剛。堅固不可破壞。非如肉眼易破壞也)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即如來藏心發本明耀心眼洞開也)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既開本。均屬內秘。凡所修證何法不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爲第一。
此因眼根悟入也。阿那律陀(雲雲)失其雙目。幸世尊示我以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此全是反見見自性之功夫。由修此叁昧得天眼通。以蒲桃朵而換天眼。于是明不循根。寄根明發。不假肉眼。觀見一佛世界。精真洞然。如觀掌果。此則位齊初果。如是漸增。見所見盡。則位齊七信四果。故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其見以見性。曰旋見。不循塵而循根。曰循元。旋見循元。斯爲第一方便而已矣。
○樂見照明。略似修淨土之作日觀。目雖不見。而以心目樂見。樂見之極。忽得照明也。不失不壞。故名金剛。
周利盤特迦(此雲繼道。亦雲蛇奴。即誦帚比丘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得定則微細)窮盡(定深則窮盡)生(初起曰生)住(不斷曰住)異(漸微曰異)滅(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也)刹那。(最短也)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爲第一。
此因鼻根悟入也。周利槃特迦(雲雲)白佛言。我昔過去。爲大法師。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鈍報。阙于記持。無多聞性。以宿善故。最初值佛。聞法出家。如來以苕帚二字。當一句伽陀。使我憶持。于一百日中。得苕忘帚。得帚忘苕。佛乃愍我曰。此人之愚也。遠因雖本于暗鈍。近緣亦由于雜亂。遂設方便。教我安居。端坐而數息焉。初數漸調。心息相依。心漸微而息亦漸細。我又默默返觀。于息微細處。又窮其生住異滅。乃至推窮一念複具九十刹那。一刹那複具九百生滅。如此專力既久。向冷灰裏。一粒豆爆。便得心息兩忘。豁然虛通。得大無礙。所謂一息不存。道將來契也。從此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惟是反窮氣息。至極細處。亦歸于空。意所謂圓通者。斯爲第一。而無複有加耳。
○昔莫將尚書。谒南堂靜禅師。咨決心要。堂使其好處提撕。適入廁。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乃呈偈雲。從來姿韻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元在鼻尖頭。此亦從氣息邊。打失鼻孔也。
○調息興數息不同。天臺止觀。離風氣喘等。而幽綿自在。調息也。數出不數入。雙數則病。數息也。
憍梵缽提(此雲牛呞)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賜之數珠教嘗念佛)我得滅心入叁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叁有。如鳥出籠。離垢消塵。法眼清淨(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即此意也)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爲第一。
此因舌根悟入也。憍梵缽提(雲雲)白佛言。我昔過去。因見老僧無齒而食。笑其似牛。故世世生生。感生牛舌。嘗如牛之虛噍。輕弄之報如此。幸遇如來。爲我遮謗。賜我數珠念佛。斷諸雜緣。純一淨念。是爲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既教其止散入寂。故我得滅心。先入念佛叁昧。又教其從寂起照。故我觀察嘗味知性。非從根體。亦非從物味。良以外味不來。根不自嘗。故非體。舌不觸知。物不自味。故非物。非體非物。應念之間。忽然悟入。本是如來藏性。頓超諸漏。如日出霜消。于是內脫身心。解根脫縛。外遺世界。超越器界。達叁有本空而遠離之。更無依正纏縛。如鳥出籠。所向無礙。離垢銷塵。法眼清淨。宛然信滿入住。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非同小乘之果矣。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味有多種。知無兩般。反觀嘗性。悟入藏心。斯爲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宿有尊貴習氣。如罵河神爲婢是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法門即苦谛也)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叁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爲第一。
此因身根悟入也。畢陵伽婆蹉(雲雲)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出家。數聞如來說四谛中苦谛。如叁苦四苦八苦等。俄而乞食城中。心思此苦谛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毒延于身。舉身疼痛。因念不可樂事。遂觸不可樂境。亦碎啄同時也。我念先有知痛之知。方能知此深痛。正當知此深痛時。不爲痛轉。即便觀察此知痛者。即是身覺。覺有深痛。而我本覺清淨心體。痛所不及。實無有痛。能痛此覺心者。如是詳思。正痛之時。有知痛之覺。有痛所不及之覺。豈此一身。甯有雙覺。身既是一。覺豈有二。所謂一則真。二則妄也。如此推窮。攝念一處。惟隨順無痛清淨之真覺。而不複隨順知痛之妄覺。攝念之極。真純妄絕。未久之間。身覺俱忘。叁七日中。漏心都盡。藏性現前。而欲有無明。了不可得。位齊四果七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宛然信滿入住矣。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唯一圓融清淨寶覺。更無身相。斯爲第一。
○宗家如臨濟叁問。而叁次遭棒。庶幾純覺遺身。從痛處得入者。
○鍾雲。木石無知。故刀割香塗。了無所覺。我惟有知。故知此痛。身空。故無痛者。心空。故無覺痛者。純覺遺身。身心俱遺。不言心者。省文也。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明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爲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爲第一。
此因意根悟入也。須菩提(雲雲)白佛言。我曠遠劫來。已證空性。心得無礙。無隔陰之昏。出胎之昧。自憶受生。如恒河沙之多。當初在母胎時。即知五蘊皆空。生體了不可得。此正報空也。自母身外。洎山河大地。悉同空寂。此依報空也。此猶屬于自空也。及至出胎。廣化衆生。同悟空理。各各證得空性。則具足二利矣。宿因已是如此。又蒙如來。爲我發明性覺真空。性空真覺之理。知此空性圓明。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由證此覺。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與如來把手共行。此即寂同于佛矣。又得同佛知見。如前圓彰叁藏。所謂大智慧光明者。此則照同于佛矣。于是如來印我。成此無學。人法俱空。一切解脫。所證空理。乃一真本有。真空不空之性體。窮盡空理。更無加尚。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自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及與法相。皆入于非相。而能非與所非俱盡。初以空。空諸相。而人法雙空。次以空。空其空相。而藥病雙除。唯旋此心法。(即意根中知性非法塵也)歸畢竟空。斯爲第一。所謂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別經明須菩提。乃過去青龍如來。觀此自說深心。無複隱秘。于十地大人。複何所歉。而舊解皆作小乘分判。抑深爲淺。抗佛誣聖多矣。
○五根圓通境。
○此下陳六識圓通也。夫經初征破識心。诃爲生死根本。衆生誤認。枉入輪回。權小依修。竟無實果。何今複可入圓通乎。蓋前于識大遍周中。已申斯辨。今請重申。夫識雖塵影。虛妄之極。而離一真見分。無別自體。譬影之于水。雖極虛妄。而離水無別自體。但迷執者。認識忘真。而橫成流轉。譬癡人認影忘水。而誤遭淪溺。利害非細。不得不诃也。倘悟者即識見真。而識非真外。圓通何疑。如智者觀影知水。而影非水外。尚可得水之用。豈遭其淪溺乎。故此六聖。並後彌勒。皆能即識見真。故皆證于圓通而無礙也。問。如何不即令人即識見真。而必教人依根以入乎。答。偈雲。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正定。遲速不同倫。正以塵識皆遲。而惟根最速故也。譬诃二乘。豈是終不成佛。但劫經塵點。遲鈍之極。故诃初學勿發是心也。
○又眼耳鼻舌身五識。頗似無分別之根性。故與前五根混。而隨念分別。頗似意識之計度。又與後意識混。愚法聲聞。罔不迷之。不可不辨。今請略明眼識之相。余四准知。如眼照鏡時。一念不動。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此眼根之見性也。于中用目循曆。黑白大小。多少善惡等性。曆然不混。不帶名言。隨念粗略分別。即眼識也。由是次第標指。追究分析。無量差別。此遍執名言計度。即眼家俱意識也。今但取于第二眼識。而根性與俱意。俱不得混濫之。然則性宗學者。當勿忽于法相可也。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即眼識)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于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兄弟叁人名見目連通中)宣說因緣。(佛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