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言七大者。六尘摄前五大。根识摄后二大也)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此令二十五圣各陈圆通以答阿难之请也。尔时世尊。不复自言。但告会中诸大菩萨。大阿罗汉云。汝等生于我法之中。勤苦修行。得到无学田地。吾今问汝。最初从那一法上。发菩提心。悟此十八界中。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汝当尽言无隐。我将择而取焉。
○问。此下各陈圆通。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同耶。异耶。答。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宗门人。据现生悟处。未必是彼修习法门。如灵云岂以桃华为修门耶。但是参究疑情。逼拶功极。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净。尝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若此。则未敢言同也。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具眼师家。能预知之。如缘在声处。决不于色处悟。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错乱。推其过去。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不然。则师家何预知之。若此。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惟香严跋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审之。
○钟疏云。二十五圣证圆通处。头头拈来。头头皆是。其著眼下手。不知从何悟入。从何透出。不待证果之后。即因地已极圆通矣。宗门一派。分明是诸老逗出。
○又云。但言十八。则已摄七。故前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此十八。只是六根。而各开根境识三。则但言六。其义亦周。故前文云。令汝生死轮转。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憍陈那(此云火器)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皆古帝王养畜之地)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此云解)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此陈声尘悟入也。尔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昔弃佛。在于鹿苑鸡园。各自修行。及佛成道。先来度我。故我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佛为我等。三转四谛。皆借音声。我等悟明四谛。亦赖音声。佛问比丘。谁得悟者。惟我最先解悟。故如来即以解名印证于我。且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当说四谛时。实行声闻。但领生灭之旨。而妙音密圆。彻于无作四谛。惟我密发深解。证圆实理。即音声而悟入无声三昧。得大乘阿罗汉。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集经者。以陈那为始。而观音为终也。
○如来藏妙音。即音之实相密圆者。密悟圆理也。四谛。苦集灭道也。
优婆尼沙陀(此云近少亦云色性谓微尘是色之少分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离沙陀。尘色既净。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此因色尘悟入也。优婆尼沙陀(云云)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因多贪欲。佛令作九想观以治之。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死。终无一净。转好心而成恶心。生大厌离。悟诸色性。始从不净。归于白骨微尘。毕竟是空。以色为病。以空为药。既归于空。则病愈药除。空色二无。忽然证入。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即名色性。于是相尽性现。普观诸色皆是佛色。皆即如来藏心。周遍法界。密而且圆。是故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盖佛法从因缘生。而我以色为入圆之因也。
○九想者。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也。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以妙香庄严法身故号香严)。
此因香尘悟入也。香严童子。(云云)白佛言。昔者我承如来教我于一切处。谛观根尘识等。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坐晦息。于清斋之中。但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夫香亦有为中一法也。我即谛观此气。非木也。而不从自出。非烟火也。而不从他出。非和合也。而不从共出。非空也。而不从无因出。四性皆无。倏聚倏散。去无所著。或断或续。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入无分别发明无漏。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故如来印我。得香严号。从此相尽性现。尘气倏灭。妙香密圆。一切香。皆是法身香。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即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与跋陀。酷似宗门悟处。而尚多假于分别。宗家未必若是。然宗家悟后。见谛虽同。而证之浅深。随于宿根。实不可定。此之诸圣。洞见藏心。亦无不同。而初心证位。定在七信以上。通于初住。是证亦同也。不然。则不可同语圆通位矣。后皆放此。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因味尘悟入也。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云云)而白佛言。我从无始劫来。为世良医。口中尝此世间诸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悉知其五味之味。与无味之淡。并众味共成之和合。直尔采用之俱生。修炼炮炙之变异。其中或冷或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宿习不忘。即从味处观察。了知味性。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触舌现。实无形相。故非有。舌即身也。舌识即心也。诸药不来。则舌与识。不自现于苦等。故非即身心。舌识不尝。诸药岂能自现苦等。故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一一追究味因何有。忽尔悟得炽然诸味。元不从于诸药及与身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蒙佛如来。印我兄弟为药王药上二菩萨名。盖如来尘劫为我导师。如是印我。故我今于会中。为法王子。约初发悟时。但因味觉明。藏心开悟。以至位登菩萨。虽复高证。元不改其初名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贤守亦云贤护)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此因触尘悟入也。跋陀婆罗并其同伴(云云)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时。闻法出家。遇随僧浴。忽悟水因。当沐浴时。以身触水。以水触身。中间炽然冷暖触现。由是追究此触。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尘垢而有耶。则尘本无情。何能现触。是不因洗尘而现触也。若言因洗胜义根之觉体而有耶。则觉知之体。非洗可著。是亦不因洗体而现触也。推尘推体。两楹中间。安然自在。得无所有。达此触尘。杳无来处。从此悟入妙真如性。故在威音时。已得见谛。今从佛化。又得无学。昔为初心。今证深位。彼佛名我跋陀婆罗。从此一触。则触处道场。触目菩提。而妙触宣明。证于初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水因者。即水为导悟之因也。此科当勿迷于论触。盖触之为尘。以身根而合色尘。中间觉其冷暖涩滑者。是其相也。
○莲师曰。尘体二字。众说不一。不足深辨。只重悟水因耳。此水洗尘乎。尘自无体。何尘被洗。此水洗体乎。体属四大。四大本空。何体被洗。外尘内体。内外既无。安有中间。为水洗者。夫触之为义。以水与我交涉而得名。今皆无之。触果安在。无触而触。触实无触。非因非缘。及与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妙触宣明也。虽然。此亦义解。将此当悟。尚未。尚未。
摩诃迦叶(大饮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法尘为总。前五为别。盖观前五尘谢落影子兼总别而称六也)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今持金襕袈裟。于鸡足山入定。待弥勒下生。此其证也)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也)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因法尘悟入也。摩诃迦叶(云云)而白佛言。我于往劫。值日月灯佛。闻其法而修学之。此佛灭后。我则供养舍利。然灯以继续光明。常以紫光之金。涂佛形像。以此二种胜因。故感历劫紫金身光。袒衣吞日。此紫金光比丘尼等。乃我眷属。与我同时发心者。故身光亦同也。我观世间总别六尘。托意识暂现。刹那刹那。念念生灭。厌此变坏。加修空观。入灭尽定。此定能灭意根。空法尘。定深。则身心不动。忘处忘时。甚久同暂。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观破法尘。相尽性现。悟入藏心。成阿罗汉。以能抖擞法尘故。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惟其不缚于尘。故六尘皆妙。遍一切处。头头皆是入路。动作施为。无非佛事。华飞钏动。并可栖神。法融藏心。故妙开明。藏心既入。永无漏落。故销灭诸漏。此果之实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六尘圆通竟。
○此下陈五根圆通也。六根缺一者…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