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言七大者。六塵攝前五大。根識攝後二大也)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
此令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以答阿難之請也。爾時世尊。不複自言。但告會中諸大菩薩。大阿羅漢雲。汝等生于我法之中。勤苦修行。得到無學田地。吾今問汝。最初從那一法上。發菩提心。悟此十八界中。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汝當盡言無隱。我將擇而取焉。
○問。此下各陳圓通。與宗門見色聞聲入道者。同耶。異耶。答。不盡同。而亦不盡異也。宗門人。據現生悟處。未必是彼修習法門。如靈雲豈以桃華爲修門耶。但是參究疑情。逼拶功極。忽于見色處。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淨。嘗藥觀法。多是所修法門。功久證入。若此。則未敢言同也。然宗門人。亦有差別因緣。具眼師家。能預知之。如緣在聲處。決不于色處悟。乃至于人于經。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錯亂。推其過去。未必不是彼熟習使然也。不然。則師家何預知之。若此。則與諸聖。亦未敢言異也。惟香嚴跋陀等。聞香覺觸等。似一時忽然之事。則與宗門現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審之。
○鍾疏雲。二十五聖證圓通處。頭頭拈來。頭頭皆是。其著眼下手。不知從何悟入。從何透出。不待證果之後。即因地已極圓通矣。宗門一派。分明是諸老逗出。
○又雲。但言十八。則已攝七。故前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又此十八。只是六根。而各開根境識叁。則但言六。其義亦周。故前文雲。令汝生死輪轉。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憍陳那(此雲火器)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雞園。(皆古帝王養畜之地)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此雲解)妙音密圓。我于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爲上。
此陳聲塵悟入也。爾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昔棄佛。在于鹿苑雞園。各自修行。及佛成道。先來度我。故我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佛爲我等。叁轉四谛。皆借音聲。我等悟明四谛。亦賴音聲。佛問比丘。誰得悟者。惟我最先解悟。故如來即以解名印證于我。且佛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當說四谛時。實行聲聞。但領生滅之旨。而妙音密圓。徹于無作四谛。惟我密發深解。證圓實理。即音聲而悟入無聲叁昧。得大乘阿羅漢。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爲上。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集經者。以陳那爲始。而觀音爲終也。
○如來藏妙音。即音之實相密圓者。密悟圓理也。四谛。苦集滅道也。
優婆尼沙陀(此雲近少亦雲色性謂微塵是色之少分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離沙陀。塵色既淨。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
此因色塵悟入也。優婆尼沙陀(雲雲)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因多貪欲。佛令作九想觀以治之。觀此身內。有叁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從生至死。終無一淨。轉好心而成惡心。生大厭離。悟諸色性。始從不淨。歸于白骨微塵。畢竟是空。以色爲病。以空爲藥。既歸于空。則病愈藥除。空色二無。忽然證入。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即名色性。于是相盡性現。普觀諸色皆是佛色。皆即如來藏心。周遍法界。密而且圓。是故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蓋佛法從因緣生。而我以色爲入圓之因也。
○九想者。一胖脹想。二青瘀想。叁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蟲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也。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以妙香莊嚴法身故號香嚴)。
此因香塵悟入也。香嚴童子。(雲雲)白佛言。昔者我承如來教我于一切處。谛觀根塵識等。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坐晦息。于清齋之中。但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夫香亦有爲中一法也。我即谛觀此氣。非木也。而不從自出。非煙火也。而不從他出。非和合也。而不從共出。非空也。而不從無因出。四性皆無。倏聚倏散。去無所著。或斷或續。來無所從。由是意銷。入無分別發明無漏。達熾然香體。即如來藏心。故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從此相盡性現。塵氣倏滅。妙香密圓。一切香。皆是法身香。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即我所證。香嚴爲上。
○此與跋陀。酷似宗門悟處。而尚多假于分別。宗家未必若是。然宗家悟後。見谛雖同。而證之淺深。隨于宿根。實不可定。此之諸聖。洞見藏心。亦無不同。而初心證位。定在七信以上。通于初住。是證亦同也。不然。則不可同語圓通位矣。後皆放此。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爲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于會中爲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爲上。
此因味塵悟入也。藥王藥上二法王子。(雲雲)而白佛言。我從無始劫來。爲世良醫。口中嘗此世間諸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悉知其五味之味。與無味之淡。並衆味共成之和合。直爾采用之俱生。修煉炮炙之變異。其中或冷或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宿習不忘。即從味處觀察。了知味性。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觸舌現。實無形相。故非有。舌即身也。舌識即心也。諸藥不來。則舌與識。不自現于苦等。故非即身心。舌識不嘗。諸藥豈能自現苦等。故非離身心。分別味因。一一追究味因何有。忽爾悟得熾然諸味。元不從于諸藥及與身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蒙佛如來。印我兄弟爲藥王藥上二菩薩名。蓋如來塵劫爲我導師。如是印我。故我今于會中。爲法王子。約初發悟時。但因味覺明。藏心開悟。以至位登菩薩。雖複高證。元不改其初名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爲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賢守亦雲賢護)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爲上。
此因觸塵悟入也。跋陀婆羅並其同伴(雲雲)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時。聞法出家。遇隨僧浴。忽悟水因。當沐浴時。以身觸水。以水觸身。中間熾然冷暖觸現。由是追究此觸。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塵垢而有耶。則塵本無情。何能現觸。是不因洗塵而現觸也。若言因洗勝義根之覺體而有耶。則覺知之體。非洗可著。是亦不因洗體而現觸也。推塵推體。兩楹中間。安然自在。得無所有。達此觸塵。杳無來處。從此悟入妙真如性。故在威音時。已得見谛。今從佛化。又得無學。昔爲初心。今證深位。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從此一觸。則觸處道場。觸目菩提。而妙觸宣明。證于初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爲上。
○水因者。即水爲導悟之因也。此科當勿迷于論觸。蓋觸之爲塵。以身根而合色塵。中間覺其冷暖澀滑者。是其相也。
○蓮師曰。塵體二字。衆說不一。不足深辨。只重悟水因耳。此水洗塵乎。塵自無體。何塵被洗。此水洗體乎。體屬四大。四大本空。何體被洗。外塵內體。內外既無。安有中間。爲水洗者。夫觸之爲義。以水與我交涉而得名。今皆無之。觸果安在。無觸而觸。觸實無觸。非因非緣。及與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妙觸宣明也。雖然。此亦義解。將此當悟。尚未。尚未。
摩诃迦葉(大飲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法塵爲總。前五爲別。蓋觀前五塵謝落影子兼總別而稱六也)惟以空寂。修于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今持金襕袈裟。于雞足山入定。待彌勒下生。此其證也)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爲最。(頭陀此雲抖擻。以能抖擻法塵也)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爲上。
此因法塵悟入也。摩诃迦葉(雲雲)而白佛言。我于往劫。值日月燈佛。聞其法而修學之。此佛滅後。我則供養舍利。然燈以繼續光明。常以紫光之金。塗佛形像。以此二種勝因。故感曆劫紫金身光。袒衣吞日。此紫金光比丘尼等。乃我眷屬。與我同時發心者。故身光亦同也。我觀世間總別六塵。托意識暫現。刹那刹那。念念生滅。厭此變壞。加修空觀。入滅盡定。此定能滅意根。空法塵。定深。則身心不動。忘處忘時。甚久同暫。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觀破法塵。相盡性現。悟入藏心。成阿羅漢。以能抖擻法塵故。世尊說我頭陀爲最。惟其不縛于塵。故六塵皆妙。遍一切處。頭頭皆是入路。動作施爲。無非佛事。華飛钏動。並可棲神。法融藏心。故妙開明。藏心既入。永無漏落。故銷滅諸漏。此果之實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爲上。
○六塵圓通竟。
○此下陳五根圓通也。六根缺一者…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