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为无量等。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也。二发字。正相应。前云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谓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也。前文是法。此处是喻。非两层意。
○至此。则知法华所言佛之知见。但有其名。未竟其实。此经方明言佛知见。是三藏圆融。寂灭一心也。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此满慈穷索妄因而拟进修也。富楼那言。如佛所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则我与如来宝觉圆融。真妙净心。同一圆满。应无二相矣。而我昔遭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之宝觉。生此生死相续。久在轮回。今虽得圣乘。犹未究竟。见思虽尽。无明尚存。其不知妄因生起也固宜。若乃世尊。五住尽而二死亡。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称为大觉。其知妄因必矣。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而有妄起。顾乃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也。前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世尊答以因无明起。今问此无明者。复因何起。所谓直穷到底也。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祠授谓从神乞得也)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此下借事发明妄本无因也。佛告富楼那。据汝推本无二。是信已本真。称佛圆常。又信佛永证。乃至万法生续之疑。性相难容之惑。皆已破矣。然汝虽除疑。而余惑未尽。尚不达此无明无因。是以强索之也。即今目前偶有一事。我即借此。与汝发明。汝岂不闻此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照镜。爱镜中之眉目可见。而嗔己头之面目不见以为此不见者。即同魑魅。遂无状狂走。于意云何。已非魑魅。而自以为魑魅。此人之狂。是从何因而起。不应无故狂走也。满慈被世尊一问。当下分明。答云。此人但是心发颠狂而走。更无他故。无故。则无因矣。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当云因为何在)。
此以法合喻也。满慈于事上却解。于理上却迷。故佛就其明处以导之。言此觉又妙。又明。又圆。一觉而具三义。乃是本来自圆。本来自明。本来自妙。非假修证。而未尝有妄。既已称之为妄。便是突然而起。云何有因。若有所因。即名为真。云何名妄。可见于妄而索因者。不达妄理者也。且无明与妄想。皆是最初细惑。自其最初痴相。谓之无明。自其迷中动相。谓之妄想。却后凡迷真处。便是无明。凡执似处。便是妄想。互相引发。凡有几重。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至微尘纪劫。终不得其因之始相。虽佛八音四辨。亦不能逆推而说其本始之因。良以妄体本空。无可说也。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从妄说妄。及推其因。递递皆虚。如是迷因。正因迷惑。不达无因。所以常自成有。若识得迷无生因。自见诸妄悉皆本空。而无所依。不但只达妄空。亦达最初即未曾生。而劫后将何所灭。是则汝谓世尊诸妄一切圆灭者。亦妄也。我今虽得菩提。但能说此妄本无因。岂能拈出无因之妄以示人乎。所以得菩提者。正如寤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别无方法。拈取梦中之物以示人也。且梦中物。影影响响。亦似有因。似可拈取。尚不能取。况复无因之妄想。本无所有。乃索其生起之因。欲取而断之。乌可得哉。此妄无因。正如达多狂性相似。不是因人教他狂。亦不是头上本来有狂。元是自己迷头认影。自怖而狂走。忽然此狂一歇。则知此头非从外得。纵使未曾歇狂。眉毛元在眼上。鼻孔依旧下垂。曾不动著一丝毫。亦何遗失之有。富楼那。汝之妄性。即如达多之狂无异。其因岂有定在。乃向如来索之耶。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告以歇狂之法也。汝究妄因。将欲得其本因而苦修以断之也。今既悟其无因本空。何必乃尔。汝但不去随顺世间业果众生。三种分别现行相续心。三缘断故。粗惑粗境已尽。则三细中流注细念。所以为粗惑境之深因者。自然不生。良以粗念除而功熟。细念亦随尽也。粗细俱妄。则根本无明。岂能独存。则汝之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泯然而歇息矣。此狂一歇。当下即是菩提。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至此。则知胜净明心。(胜者超过一切之意。权小亦称净明。而非胜净明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元是己物。不从人得。何藉糊皮带骨。劬劳辛苦。动经劫数。以为修证哉。再以喻明。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而不自觉知。乃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然贫穷。而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元是衣里之物。非从外得。然则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无劳修证。亦若是而已矣。此不独与满慈发明云何有妄。即阿难见相发心惠我三昧等疑。俱释然矣。
○问。此之顿歇。与耳根圆通。同耶。异耶。答歇意同。而就位有异也。若博地凡夫。名字位中。闻斯法门。悟彻真有妄空。从耳门入流忘所。即是不随世间分别。三缘顿断也。自此由忘而不生。由不生而尽由尽而空。由空而灭。一路休歇。自浅之深。直至寂灭现前。即是菩提胜净明心现前矣。此则全同也。若满慈七信位后。根结已尽。何用翻前又从耳门而入。但从觉所觉空。顿歇法执分别俱生。至寂灭现前。则胜净明心亦现前矣。盖前位人法二执齐歇。此位但歇法执。故云就位有异耳。
○钟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如明昧相待等是世界缘。同业相缠等。是众生缘。欲杀盗贪。是业果缘。而妄为明觉。则三种总因也。
○此下阿难第三番疑因缘也。最初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此第三。乃疑证果成道。何亦不属因缘。有果无因。诚大可疑。意盖闻佛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既说因缘。又言何藉修证。故起斯问。是则前疑性相。今疑因果矣。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略牒业果。而意该世界众生。业字应是等字之误)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蹑佛语而执因缘也。即时阿难(云云)白佛。意谓如来既已摈弃因缘矣。语中又说缘断而因不生。狂歇而菩提现。斯则说因说缘。皎然明白。似不可废。云何乃欲顿弃之耶。且此因缘。是我等入道之门。发悟之地。于我等辈。实有利益。又不独我等年少有学蒙其利益。即先辈耆宿。如大目犍连等。亦皆由此而得悟入。今言不藉因缘。则外道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极处停止者。翻成第一义谛耶。纵使如来不堕因缘。宁不堕自然哉。此又我等迷闷而不解者。更望发其覆而决其疑也。
○富楼那问意已圆。复让阿难起问。仍还当机也。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此但说喻。若约法中。须云无明因缘灭除。菩提自然而出)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此下约头双拂。此先拂自然法中。谓本性若属自然。众生即当常自见性。不复有迷沦者。今何故复有迷而背驰者乎。可见菩提不属于自然也)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此拂因缘法中。如云若菩提性先自然有而后假无明因缘背驰不见遂谓此性全属因缘。即当真失其性。方信因缘不妄。今何不由因缘而失真乎。夫性本不失。无端迷背似失而已。然正当迷背。似失之时。而本性实无变易。及见性破迷之后。此性何假因缘哉)狂本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此下约狂双拂。此先拂自然)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此拂因缘不狂自然应是狂不自然即反说因缘耳)若悟本头。(此蹑上约头双拂。而悟头之非自然非因缘也)识知狂走。(此蹑上约狂双拂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缘也)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此双遣因缘自然也。佛告阿难。汝所谓因缘自然者。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即如演若达多。狂性因缘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故汝所执因缘自然。以为世出世间妙理。尽在于是。更无余蕴。所以执吝。不肯吐却。殊不知未尽然也。若谓头本自然。则应本自常然。无一…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