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

  楞严说通卷五

  巴县居士了庵刘道开编演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定

  ○此下证释别有结元之疑也。旧注谓此牒前不见所结云何知解而重问。若是。则无谓之甚。良以上文明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详示根结之由。解根之法。何阿难忽又不知六根是结。而劳佛重答耶。当知阿难已领六根是结。而今更请之结元。即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不知六根当体即是。离此别无。故佛下答汝欲识知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是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此别索生死结元也。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详示根结之由。及解根之法。已知六根是结矣。但不知离此六根。向上还别有深根。以为结之本元否。我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所结之元。终不能解。岂惟世人。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所以然者。我等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一出母胎。或啼或笑。不待教而自能。谓之无始虚习。亦名俱生无明。由生至灭。灭而又生。展转浪流。常沦生死。我虽得此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然得开悟时。暂似解脱。而入尘劳时。依旧被缚。所谓说时似悟。对境还迷。乍寒乍热。如隔日疟。此皆俱生无明力之所使。惟愿大慈。哀愍沦溺。的示今日我等身心。云何是结之本元。作何法以解之。不惟现会大众。普获利益。亦令未来众生。得免轮回三有之苦。作是语已。(云云)无上开示焉。阿难之意。盖疑俱生无明。方是生死结根。而为结元也。岂知六根即是哉。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诸佛共证六根为解结之元也。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大众。及为未来众生。为出世因。使之修证有赖。作将来眼。使之信解不迷。于是以手摩阿难顶。表以顶法开示也。即时十方世界。六种震动。表六根将必解除也。十方如来。各有宝光。从有顶出。自彼世界。来灌如来顶。表此根中妙性。无上顶法。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是诸大众。得此希有之瑞。又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而告阿难曰。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而为结根者乎。即汝当下六根便是。无他物也。盖此根性。即是俱生无明之元首。固结生死之深根。离此六根。更无结元耳。且不但只是妄元。仍是真元。盖罪之魁。而功之首矣。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以如如智。证如如理。令汝速证四德断果者乎。亦汝当下六根便是。非他物也。所谓解铃即是系铃人也。诸佛同宣如此。可见非一佛之私言。而尤当信受矣。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过于常芦生必二茎交抱而立单则仆矣。又其体外实内空。今长行惟取交倚不能自立。偈颂则仍取外实内空。以喻根尘。空有俱非也)是故。汝今知(即内之意根)见(即外之五根)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细释结解皆由六根也。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故复请问轮生死。证妙常。云何皆是六根更无他物。意疑如来常说法相。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尘六识。皆不与耶。世尊抽条引蔓。复与诠注。而告之言。我之独举根而不举尘者。非遗乎六尘也。良以根之与尘。执相而观。则根为内身。而属有情。尘为外器。而属无情。似永异也。然相见二分。皆依自证而起。本惟一心妄分情器。溯流穷源。仍是一体。惟根尘同源。故缚则同缚。脱则同脱。而缚脱无二。唯无二。故举根而尘在其中矣。所以不举识者。以识性无源。乃前尘虚妄相想。犹若空华。了无实体。既非缚结之本。又非解脱之要。故举根而识亦在其中矣。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故诸佛同言结解唯是六根也。且根尘何由而立乎。阿难。由外六尘。而后发六根之知。是根托尘而立也。因内六根。而后有六尘之相。是尘托根而立也。尘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根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是则相(尘)见(根)二法。交倚而生。同于交芦之二茎相抱。单则仆地。不能立矣。况交芦外实内空。亦可喻根尘之空有俱非也。夫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是故汝今。若不达空有俱非之旨。而于有知有见六根之性上。妄立空有二知。如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皆立知也。凡夫俱足五住。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即此立知。非即无明本乎。若于知见之根性上。而无空有二见。如凡夫除执有之见。二乘除偏空之见。皆无见也。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即此无见。非即涅槃无漏真净乎。知见立知。是结以根结也。知见离见。是解以根解也。结惟根结。而更无他物能为结元。解惟根解。而亦无他物能为解元。云何是结中解中。而可容他物以为本元哉。然则汝之别请结元者。真为误矣。

  ○问。此之知见。与法华知见。及本经圆彰三藏之后所说知见。同耶。异耶。答更无别法。但泛切不同耳。法华标名。未及释义。泛之甚也。斯经金口自释。圆彰三藏。即佛知见。亦取众生本具。非取修证所成。然于众生现前。未曾指其具于何处。是犹未的切也。今此处。于众生现具六根中性。指出如来知见。方甚为的切而非泛也。盖以知即内之意根。见即外之五根。而此根性。既周遍常住。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三藏圆具。非如来知见而何。单传直指。亦密指于此而已。

  ○前云因明立所。此云知见立知。立之为害如此。故有道者。见无所见。知无所知。一法不立。则立处皆真矣。

  ○宗镜云。世间生死。出世涅槃。皆从知见文字所立。若无知见文字。名体本空。于妙明心中。更有何物。为缘为碍。

  ○瑞鹿遇安禅师。得法于韶国师。尝阅首楞严至此。乃破句读云。知见立。(句)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句)见斯即涅槃。于此有省。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贺云。知见二字即前文所谓见闻觉知。盖指六根也。若于知见处。明暗妄形。黏湛发见。流逸奔色。即此知见。便是无明根本。若于知见处。不随前尘。脱黏内伏。内莹发光。即此知见。便是涅槃根本。立知即无明本。故曰轮转生死。唯汝六根。无见即涅槃。故曰安乐妙常。亦汝六根。阿难问云何是结。从何名解。知见立知。即是结也。知见无见。即名解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分二科。一祗夜。此云应颂。即颂上长行也。二伽陀。此云讽颂。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也。

  真性有为空。(真净谓其语倒应云有。为真性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即起灭而本无起灭。则二义齐销圆实义也。对起灭。而立无起灭。则二皆非实权小义也)。

  此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法相宗。五位唯识。前四有为。第五无为。应颂之意若曰。甚矣。根性之为用大也。若论识耳。有为之识。无真自性。悉是虚妄。以其仗因托缘而生。故喻之如幻。无为之识。对起灭而立无起灭。二皆不实。喻若空华。然则识之有为。与识之无为。二皆非实。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

  ○贺云。诸注引掌珍论释此四句。谓双破有为无为。玩本文。似与掌珍论不同。盖四句总是一意。正显有为即无为耳。有为。通指根尘识。前云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又云汝但不循十二诸有为相。阿难将谓离此有为之外。别有无为。故疑云何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总未达根尘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观之。诸有为法。当体即空。全是无为。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求起灭不可得。求真妄不可得。求能所不可得。何必离缚求脱。离结求解。离有为求无为哉。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卢。

  此颂根尘同源也。夫识性虚妄如此。言妄。则显诸真矣。然而对妄所显之真。二俱成妄。毕竟非真。何以故。以妄居真外。则妄实有体。反乃不成妄义。如影有实体。影义不成也。真居妄外。则理不摄事。反乃不成真义。如镜不现影。镜义不成也。二义不成。故二俱同妄矣。既不成真。是非真也。又不成妄。是非非真也。对妄显真。犹非真。非非真。真妄尚无二体。况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云何乃有异源乎。所以根尘相倚而立。中间无有各自实性。但如交芦。有二相而无二体矣。我故曰。根尘同源也。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此颂缚脱无二也。根尘既无二体。所以缚脱惟是六根。故结则同结。解则同解。结解皆是此根。同所因也。结则为凡。解则为圣。圣凡皆是此根。无二路也。然则离六根岂复别有缚脱哉。我故曰。缚脱无二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颂根尘同源也。且根尘二法。喻若交芦。不但取其相倚而已。汝观交芦之体性。外实内空。适言其有。其中元空。适言其空。其外元实。以喻根尘。…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