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

  楞嚴說通卷五

  巴縣居士了庵劉道開編演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定

  ○此下證釋別有結元之疑也。舊注謂此牒前不見所結雲何知解而重問。若是。則無謂之甚。良以上文明說六爲賊媒。自劫家寶。詳示根結之由。解根之法。何阿難忽又不知六根是結。而勞佛重答耶。當知阿難已領六根是結。而今更請之結元。即俱生無明。生死結根也。不知六根當體即是。離此別無。故佛下答汝欲識知俱生無明。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他物是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爲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衆生得免輪回不落叁有。作是語已。普及大衆。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此別索生死結元也。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詳示根結之由。及解根之法。已知六根是結矣。但不知離此六根。向上還別有深根。以爲結之本元否。我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所結之元。終不能解。豈惟世人。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所以然者。我等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一出母胎。或啼或笑。不待教而自能。謂之無始虛習。亦名俱生無明。由生至滅。滅而又生。展轉浪流。常淪生死。我雖得此多聞善根。名爲出家。然得開悟時。暫似解脫。而入塵勞時。依舊被縛。所謂說時似悟。對境還迷。乍寒乍熱。如隔日瘧。此皆俱生無明力之所使。惟願大慈。哀愍淪溺。的示今日我等身心。雲何是結之本元。作何法以解之。不惟現會大衆。普獲利益。亦令未來衆生。得免輪回叁有之苦。作是語已。(雲雲)無上開示焉。阿難之意。蓋疑俱生無明。方是生死結根。而爲結元也。豈知六根即是哉。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爲未來一切衆生。爲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祗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諸佛共證六根爲解結之元也。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大衆。及爲未來衆生。爲出世因。使之修證有賴。作將來眼。使之信解不迷。于是以手摩阿難頂。表以頂法開示也。即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表六根將必解除也。十方如來。各有寶光。從有頂出。自彼世界。來灌如來頂。表此根中妙性。無上頂法。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是諸大衆。得此希有之瑞。又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而告阿難曰。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而爲結根者乎。即汝當下六根便是。無他物也。蓋此根性。即是俱生無明之元首。固結生死之深根。離此六根。更無結元耳。且不但只是妄元。仍是真元。蓋罪之魁。而功之首矣。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以如如智。證如如理。令汝速證四德斷果者乎。亦汝當下六根便是。非他物也。所謂解鈴即是系鈴人也。諸佛同宣如此。可見非一佛之私言。而尤當信受矣。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過于常蘆生必二莖交抱而立單則仆矣。又其體外實內空。今長行惟取交倚不能自立。偈頌則仍取外實內空。以喻根塵。空有俱非也)是故。汝今知(即內之意根)見(即外之五根)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細釋結解皆由六根也。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故複請問輪生死。證妙常。雲何皆是六根更無他物。意疑如來常說法相。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塵六識。皆不與耶。世尊抽條引蔓。複與诠注。而告之言。我之獨舉根而不舉塵者。非遺乎六塵也。良以根之與塵。執相而觀。則根爲內身。而屬有情。塵爲外器。而屬無情。似永異也。然相見二分。皆依自證而起。本惟一心妄分情器。溯流窮源。仍是一體。惟根塵同源。故縛則同縛。脫則同脫。而縛脫無二。唯無二。故舉根而塵在其中矣。所以不舉識者。以識性無源。乃前塵虛妄相想。猶若空華。了無實體。既非縛結之本。又非解脫之要。故舉根而識亦在其中矣。六塵既無別體。六識又極虛無。故諸佛同言結解唯是六根也。且根塵何由而立乎。阿難。由外六塵。而後發六根之知。是根托塵而立也。因內六根。而後有六塵之相。是塵托根而立也。塵離根。固無獨立之自性。根離塵。亦無獨立之自性。是則相(塵)見(根)二法。交倚而生。同于交蘆之二莖相抱。單則仆地。不能立矣。況交蘆外實內空。亦可喻根塵之空有俱非也。夫根塵既無兩體。是以縛脫但惟在根。是故汝今。若不達空有俱非之旨。而于有知有見六根之性上。妄立空有二知。如凡夫迷六根之性爲有。二乘晦六根之性爲空。皆立知也。凡夫俱足五住。而長淪分段。皆迷有以爲之本。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變易。皆晦空以爲之本。即此立知。非即無明本乎。若于知見之根性上。而無空有二見。如凡夫除執有之見。二乘除偏空之見。皆無見也。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二乘除第五住。究竟無余涅槃。即此無見。非即涅槃無漏真淨乎。知見立知。是結以根結也。知見離見。是解以根解也。結惟根結。而更無他物能爲結元。解惟根解。而亦無他物能爲解元。雲何是結中解中。而可容他物以爲本元哉。然則汝之別請結元者。真爲誤矣。

  ○問。此之知見。與法華知見。及本經圓彰叁藏之後所說知見。同耶。異耶。答更無別法。但泛切不同耳。法華標名。未及釋義。泛之甚也。斯經金口自釋。圓彰叁藏。即佛知見。亦取衆生本具。非取修證所成。然于衆生現前。未曾指其具于何處。是猶未的切也。今此處。于衆生現具六根中性。指出如來知見。方甚爲的切而非泛也。蓋以知即內之意根。見即外之五根。而此根性。既周遍常住。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叁藏圓具。非如來知見而何。單傳直指。亦密指于此而已。

  ○前雲因明立所。此雲知見立知。立之爲害如此。故有道者。見無所見。知無所知。一法不立。則立處皆真矣。

  ○宗鏡雲。世間生死。出世涅槃。皆從知見文字所立。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于妙明心中。更有何物。爲緣爲礙。

  ○瑞鹿遇安禅師。得法于韶國師。嘗閱首楞嚴至此。乃破句讀雲。知見立。(句)知即無明本。知見無。(句)見斯即涅槃。于此有省。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賀雲。知見二字即前文所謂見聞覺知。蓋指六根也。若于知見處。明暗妄形。黏湛發見。流逸奔色。即此知見。便是無明根本。若于知見處。不隨前塵。脫黏內伏。內瑩發光。即此知見。便是涅槃根本。立知即無明本。故曰輪轉生死。唯汝六根。無見即涅槃。故曰安樂妙常。亦汝六根。阿難問雲何是結。從何名解。知見立知。即是結也。知見無見。即名解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分二科。一祗夜。此雲應頌。即頌上長行也。二伽陀。此雲諷頌。不因長行。但諷美而頌之也。

  真性有爲空。(真淨謂其語倒應雲有。爲真性空)緣生故如幻。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即起滅而本無起滅。則二義齊銷圓實義也。對起滅。而立無起滅。則二皆非實權小義也)。

  此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法相宗。五位唯識。前四有爲。第五無爲。應頌之意若曰。甚矣。根性之爲用大也。若論識耳。有爲之識。無真自性。悉是虛妄。以其仗因托緣而生。故喻之如幻。無爲之識。對起滅而立無起滅。二皆不實。喻若空華。然則識之有爲。與識之無爲。二皆非實。我故曰。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

  ○賀雲。諸注引掌珍論釋此四句。謂雙破有爲無爲。玩本文。似與掌珍論不同。蓋四句總是一意。正顯有爲即無爲耳。有爲。通指根塵識。前雲決定棄捐諸有爲相。又雲汝但不循十二諸有爲相。阿難將謂離此有爲之外。別有無爲。故疑雲何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總未達根塵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觀之。諸有爲法。當體即空。全是無爲。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求起滅不可得。求真妄不可得。求能所不可得。何必離縛求脫。離結求解。離有爲求無爲哉。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盧。

  此頌根塵同源也。夫識性虛妄如此。言妄。則顯諸真矣。然而對妄所顯之真。二俱成妄。畢竟非真。何以故。以妄居真外。則妄實有體。反乃不成妄義。如影有實體。影義不成也。真居妄外。則理不攝事。反乃不成真義。如鏡不現影。鏡義不成也。二義不成。故二俱同妄矣。既不成真。是非真也。又不成妄。是非非真也。對妄顯真。猶非真。非非真。真妄尚無二體。況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雲何乃有異源乎。所以根塵相倚而立。中間無有各自實性。但如交蘆。有二相而無二體矣。我故曰。根塵同源也。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此頌縛脫無二也。根塵既無二體。所以縛脫惟是六根。故結則同結。解則同解。結解皆是此根。同所因也。結則爲凡。解則爲聖。聖凡皆是此根。無二路也。然則離六根豈複別有縛脫哉。我故曰。縛脫無二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頌根塵同源也。且根塵二法。喻若交蘆。不但取其相倚而已。汝觀交蘆之體性。外實內空。適言其有。其中元空。適言其空。其外元實。以喻根塵。…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