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P2

  ..續本文上一頁適言其有。則其體空廓。自在無系。適言其空。則其用圓融。周遍法界。蓋空有二俱非焉。必極于空有俱非。而同源之義始盡也。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此重頌縛脫無二也。惟根塵二法空有俱非如此。所以凡夫迷六根爲有。則失其自在無系之體。二乘晦六根爲空。則失其遍現互融之用。故俱墮五住二死。而迷晦即是無明。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也。若翻迷發悟。而不複著有。轉晦成明。而不複沈空。則遠離五住二死。而發明便是解脫。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也。至是而縛脫無二之義。尚有余蘊哉。

  ○祗夜頌上長行竟。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此開後绾巾示倫冥授選根科也。諷頌之意若曰。夫縛脫既惟是六根矣。根之結也。元有次第。則根之解也。亦必因于次第。雖然。非一非六者。根也。若總解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故六解則一亦亡矣。然又非于六根而遍解之也。根貴于選。而選根貴擇最圓通之根。若選而擇焉。而得其所爲真圓通者。則一門深入。從入流忘所。乃至寂滅現前。頓成無上正覺矣。

  陀那(此雲執持)微細識。(深隱而非淺顯曰微。精妙而非粗浮曰細)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此頌六根當體即是八識也。陀那者。第八識受轉之別名。權小欽仰陀那。而忽慢六根。不知此根性即是陀那微細之體。我前判二種根本時。即呼根性爲識精明元。職此故也。是則即妄而真矣。然是陀那所持種子。謂之習氣。以此習種。能引生諸趣。根身器界。流轉無停。故如瀑流。是則即真而妄矣。由其即是陀那細識。故真。由其帶持瀑流習氣。故非真。我若說其爲真。其奈帶持種子。妄習不除。衆生將迷妄爲真。未免瀑流漂轉也。我若說其爲非真。其奈體即微細。離此無真。衆生將棄真爲妄。未免向外馳求也。真與非真。二俱難言。是故非時非機。我甯常秘之而不言。不令衆生墮彼二種之迷耳。是知此法秘密時乃說之。非常說之法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此承上科真與非真二俱易迷如此故此憫其迷而示以出迷之要也。且夫迷雖易迷。悟亦易悟。原其最初。但因不悟見相二分。惟一自心。而乃誤以能見之心。妄取所見之境。是自心取自心也。由是從無人無法。非幻境中。攬塵結根。幻生法相人相。所謂從非幻而成幻法也。前既妄見攬塵。橫生幻法。今乃旋根脫塵。不複取著。即此不取工夫。不惟無幻法也。並非幻亦無之。非幻且無。人法俱空之境。尚亦不生。而法相人相。種種幻法。豈能存立乎。苟能了此。則破妄出迷之方。亦甚簡要直捷矣。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夫此根性法門。衆生現具。如蓮之方華即果。是名妙蓮華。而爲法華之堂奧也。抑此根性法門。最堅最利。名金剛王寶覺。而爲甚深般若也。兼備二經之尊勝。豈不爲諸經之王哉。

  如幻叁摩提。(此雲等持。謂定慧平等任持也)彈指超無學。

  又此根性法門。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無修而修。無斷而斷。謂之如幻叁摩提。而非如權小染實之修也。由其如幻。故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而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已與無學齊等。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即超無學遠矣。何況俱空不生。乃至于無上知覺乎。

  此阿毗達摩。(此雲無比法)十方薄伽梵(即如來也)一路涅槃門。

  極而論之。此根性教法。非他教法可比。故曰無比法。而是無比之法。乃叁世十方諸佛共由之達道。直至萬德周融。五住永寂。究竟無余涅槃。極樂果地。不過此根中圓湛不生滅性。以爲因地門戶而已。豈有他岐捷徑。別可遵循者哉。夫既爲無比教法。而又與涅槃爲門戶。足顯斯經。以無上醍醐爲教相。而非酥酪之可及矣。

  ○不因長行諷美而頌竟。

  ○證釋別有結元之疑竟。

  ○賀雲。當知此偈。總是發明如幻之意。首提緣生如幻。次明結解俱幻。然後以自心取自心。結成如幻叁摩之意。故次卷觀世音如幻聞薰雲雲。可見此偈。已暗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矣。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結之。

  ○此下绾巾以示倫次也。前偈雲。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正開此科。故阿難蹑此二句作兩節而問。佛亦作兩節答之。正脈謂喻中六結。實有次第。法中六根本無次第。故以六結但喻根中豎推之六重。斯亦有理。然細玩經文。則汝六根亦複如是。分明以結喻根。似無容鑿。今斷自六解一亡亦複如是以上。仍以六結喻六根。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以下。兼喻六根中各各具有之六重。庶前後俱不相悖矣。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祗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朗。歎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沈垢即細惑也)。

  此因領悟而複請未明也。于是阿難(雲雲)伽陀。文如織綿。義若貫珠。而雜糅精瑩。真妄交陳。根塵互舉。而妙理清徹。但覺心目開明。不複認攀緣爲心。浮根爲目矣。歎未曾有。未嘗開演者。今始開演矣。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知無不言。言無不了。略無遮護。此皆從大悲心中流出。此根性又淨。又妙。又常。爲最真最實之法句。我心已得領悟矣。所未達者。六自爲六。一自爲一。何故六解而一遂亡乎。結固同結。解亦同解。何故舒之與結。皆有倫次乎。惟垂大慈(雲雲)洗滌沈垢焉。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裏衣也)斂僧伽梨。(大衣也)攬七寶幾。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時分即夜摩天)所奉華巾。于大衆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俱白佛言。此名爲結。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衆。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爲結(疊華西天之帛。價值無量。今天獻尤爲貴重可知)。

  此先示結有倫次者。欲顯因有六種迷根。而一巾遂成六結。如明暗發見。動靜發聽等是也。夫言相並彰。令人易省。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頓裏衣。收斂大衣。攬七寶之幾案。外手于幾。取夜摩天所奉疊華之巾。于大衆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俱白佛言。此名爲結。于是如來又绾一結。又如此問。阿難大衆。亦如此答。此亦名結。如是次第。绾至六結。一一結成。一一持問。阿難大衆。次第酬答。皆曰此名爲結。即示結時。元有倫次顯然矣。

  ○正脈謂不是橫喻眼耳等六。以彼根結。元非先眼後耳等。然佛語圓妙。無所不可。即諸先眼後耳。亦無不可也。

  佛告阿難。此疊華巾。先實一條。(此在次二句正脈以爲倒亂。恐是譯寫之誤故正之)我初绾巾。汝名爲結。(此是首二句)第二第叁。雲何汝曹複名爲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何況此中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祗許初時。第二第叁。不名爲結。

  一巾。喻業識也。六結。喻六根也。一巾應成一結。何故成六。故佛又反诘雲。此疊華巾。先實一條耳。我初绾成一結。汝名爲結矣。至于第二第叁。雲何亦名爲結。若是乎巾一而結多耶。阿難答言。世尊。此疊華寶巾。緝績所成。雖是一條。本無多體。然我思維。一绾而得一結。若百绾。即名百結矣。今此巾祗有六結。多不至七。少不停五。明明六結。非屬強名。雲何如來祗許初結爲結。而第二第叁。即不名結耶。此科诘問。要令阿難答出巾體是一。因結成六。以顯六結全是一巾所成也。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于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爲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曆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複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此亦故問反激令其自辨可不也。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既知其元是一條。因我六绾而有六結矣。汝又詳審觀察。未結之先。巾體是同。一相不立。六相何有。既結之後。因結有異。六相定別。一相奚存。于汝意下雲何。因初绾而名第一。至六绾而名第六。我今欲將第六以當第一。如將意根作眼根用。如是得不。世尊以性中相知。故難其可能以六成一也。阿難答言。不也。世尊。六結現存。斯名第六。終非第一。縱竭我曆生聰明才辨。亦不能令此六結錯亂而名。尊者以用中相背。故答六結不可亂名也。佛迎而許之雲。汝言如是。六結雖然不同。若還顧本因。元是一巾所造。但一既成六。一不可見。六不可亂。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現前六根。亦複如是。未結之先。元是一體。本無異同。既結之後。各有界限分隔。則意不可爲眼用。眼不可爲意用。從畢竟同中。而生畢竟異。蓋真心本體。一相尚不可得。六結豈可得哉。所謂畢竟同也。及其從真起妄。而六結已成。則其序尚不可亂。而其六豈能暫忘哉。所謂成畢竟異也。

  ○正脈謂六結喻豎出六層。于同異二字。終說不去。蓋一動。二靜。叁聞。四覺。五空。六滅。只可雲次第。不可雲同異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複雲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于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六根方可言彼此。若喻豎推六重豈可分彼此耶)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

  此複審以明六解一亡也。佛告阿難。我绾華巾成結。汝必嫌之而不欲其成六結。惟願其還成一巾者。用何籌策。方可得成。阿難言。六結若存。則彼此各有定…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