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P2

  ..续本文上一页适言其有。则其体空廓。自在无系。适言其空。则其用圆融。周遍法界。盖空有二俱非焉。必极于空有俱非。而同源之义始尽也。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重颂缚脱无二也。惟根尘二法空有俱非如此。所以凡夫迷六根为有。则失其自在无系之体。二乘晦六根为空。则失其遍现互融之用。故俱堕五住二死。而迷晦即是无明。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若翻迷发悟。而不复著有。转晦成明。而不复沉空。则远离五住二死。而发明便是解脱。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也。至是而缚脱无二之义。尚有余蕴哉。

  ○祗夜颂上长行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此开后绾巾示伦冥授选根科也。讽颂之意若曰。夫缚脱既惟是六根矣。根之结也。元有次第。则根之解也。亦必因于次第。虽然。非一非六者。根也。若总解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故六解则一亦亡矣。然又非于六根而遍解之也。根贵于选。而选根贵择最圆通之根。若选而择焉。而得其所为真圆通者。则一门深入。从入流忘所。乃至寂灭现前。顿成无上正觉矣。

  陀那(此云执持)微细识。(深隐而非浅显曰微。精妙而非粗浮曰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颂六根当体即是八识也。陀那者。第八识受转之别名。权小钦仰陀那。而忽慢六根。不知此根性即是陀那微细之体。我前判二种根本时。即呼根性为识精明元。职此故也。是则即妄而真矣。然是陀那所持种子。谓之习气。以此习种。能引生诸趣。根身器界。流转无停。故如瀑流。是则即真而妄矣。由其即是陀那细识。故真。由其带持瀑流习气。故非真。我若说其为真。其奈带持种子。妄习不除。众生将迷妄为真。未免瀑流漂转也。我若说其为非真。其奈体即微细。离此无真。众生将弃真为妄。未免向外驰求也。真与非真。二俱难言。是故非时非机。我宁常秘之而不言。不令众生堕彼二种之迷耳。是知此法秘密时乃说之。非常说之法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此承上科真与非真二俱易迷如此故此悯其迷而示以出迷之要也。且夫迷虽易迷。悟亦易悟。原其最初。但因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而乃误以能见之心。妄取所见之境。是自心取自心也。由是从无人无法。非幻境中。揽尘结根。幻生法相人相。所谓从非幻而成幻法也。前既妄见揽尘。横生幻法。今乃旋根脱尘。不复取着。即此不取工夫。不惟无幻法也。并非幻亦无之。非幻且无。人法俱空之境。尚亦不生。而法相人相。种种幻法。岂能存立乎。苟能了此。则破妄出迷之方。亦甚简要直捷矣。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夫此根性法门。众生现具。如莲之方华即果。是名妙莲华。而为法华之堂奥也。抑此根性法门。最坚最利。名金刚王宝觉。而为甚深般若也。兼备二经之尊胜。岂不为诸经之王哉。

  如幻三摩提。(此云等持。谓定慧平等任持也)弹指超无学。

  又此根性法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无修而修。无断而断。谓之如幻三摩提。而非如权小染实之修也。由其如幻。故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而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已与无学齐等。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即超无学远矣。何况俱空不生。乃至于无上知觉乎。

  此阿毗达摩。(此云无比法)十方薄伽梵(即如来也)一路涅槃门。

  极而论之。此根性教法。非他教法可比。故曰无比法。而是无比之法。乃三世十方诸佛共由之达道。直至万德周融。五住永寂。究竟无余涅槃。极乐果地。不过此根中圆湛不生灭性。以为因地门户而已。岂有他岐捷径。别可遵循者哉。夫既为无比教法。而又与涅槃为门户。足显斯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而非酥酪之可及矣。

  ○不因长行讽美而颂竟。

  ○证释别有结元之疑竟。

  ○贺云。当知此偈。总是发明如幻之意。首提缘生如幻。次明结解俱幻。然后以自心取自心。结成如幻三摩之意。故次卷观世音如幻闻薰云云。可见此偈。已暗选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矣。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结之。

  ○此下绾巾以示伦次也。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正开此科。故阿难蹑此二句作两节而问。佛亦作两节答之。正脉谓喻中六结。实有次第。法中六根本无次第。故以六结但喻根中竖推之六重。斯亦有理。然细玩经文。则汝六根亦复如是。分明以结喻根。似无容凿。今断自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以上。仍以六结喻六根。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以下。兼喻六根中各各具有之六重。庶前后俱不相悖矣。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祗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朗。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沉垢即细惑也)。

  此因领悟而复请未明也。于是阿难(云云)伽陀。文如织绵。义若贯珠。而杂糅精莹。真妄交陈。根尘互举。而妙理清彻。但觉心目开明。不复认攀缘为心。浮根为目矣。叹未曾有。未尝开演者。今始开演矣。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知无不言。言无不了。略无遮护。此皆从大悲心中流出。此根性又净。又妙。又常。为最真最实之法句。我心已得领悟矣。所未达者。六自为六。一自为一。何故六解而一遂亡乎。结固同结。解亦同解。何故舒之与结。皆有伦次乎。惟垂大慈(云云)洗涤沉垢焉。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里衣也)敛僧伽梨。(大衣也)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时分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叠华西天之帛。价值无量。今天献尤为贵重可知)。

  此先示结有伦次者。欲显因有六种迷根。而一巾遂成六结。如明暗发见。动静发听等是也。夫言相并彰。令人易省。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顿里衣。收敛大衣。揽七宝之几案。外手于几。取夜摩天所奉叠华之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又绾一结。又如此问。阿难大众。亦如此答。此亦名结。如是次第。绾至六结。一一结成。一一持问。阿难大众。次第酬答。皆曰此名为结。即示结时。元有伦次显然矣。

  ○正脉谓不是横喻眼耳等六。以彼根结。元非先眼后耳等。然佛语圆妙。无所不可。即诸先眼后耳。亦无不可也。

  佛告阿难。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此在次二句正脉以为倒乱。恐是译写之误故正之)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是首二句)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中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祗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一巾。喻业识也。六结。喻六根也。一巾应成一结。何故成六。故佛又反诘云。此叠华巾。先实一条耳。我初绾成一结。汝名为结矣。至于第二第三。云何亦名为结。若是乎巾一而结多耶。阿难答言。世尊。此叠华宝巾。缉绩所成。虽是一条。本无多体。然我思维。一绾而得一结。若百绾。即名百结矣。今此巾祗有六结。多不至七。少不停五。明明六结。非属强名。云何如来祗许初结为结。而第二第三。即不名结耶。此科诘问。要令阿难答出巾体是一。因结成六。以显六结全是一巾所成也。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我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亦故问反激令其自辨可不也。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既知其元是一条。因我六绾而有六结矣。汝又详审观察。未结之先。巾体是同。一相不立。六相何有。既结之后。因结有异。六相定别。一相奚存。于汝意下云何。因初绾而名第一。至六绾而名第六。我今欲将第六以当第一。如将意根作眼根用。如是得不。世尊以性中相知。故难其可能以六成一也。阿难答言。不也。世尊。六结现存。斯名第六。终非第一。纵竭我历生聪明才辨。亦不能令此六结错乱而名。尊者以用中相背。故答六结不可乱名也。佛迎而许之云。汝言如是。六结虽然不同。若还顾本因。元是一巾所造。但一既成六。一不可见。六不可乱。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现前六根。亦复如是。未结之先。元是一体。本无异同。既结之后。各有界限分隔。则意不可为眼用。眼不可为意用。从毕竟同中。而生毕竟异。盖真心本体。一相尚不可得。六结岂可得哉。所谓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而六结已成。则其序尚不可乱。而其六岂能暂忘哉。所谓成毕竟异也。

  ○正脉谓六结喻竖出六层。于同异二字。终说不去。盖一动。二静。三闻。四觉。五空。六灭。只可云次第。不可云同异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六根方可言彼此。若喻竖推六重岂可分彼此耶)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此复审以明六解一亡也。佛告阿难。我绾华巾成结。汝必嫌之而不欲其成六结。惟愿其还成一巾者。用何筹策。方可得成。阿难言。六结若存。则彼此各有定…

《楞严说通卷五(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