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P8

  ..续本文上一页修乃悟入。要因门入。正启后文一门深入也。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此先略标二义也。佛慈虽示普为。而二乘犹为当机。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回小向大。于菩提心已发矣。而未自在。不得其门而入者。又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兼凡外权小。能发菩提心者。为此等众。开无上佛乘。与妙修行路。俾由此路而直至佛乘焉。于是先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一向中路疲倦。恋止化城。今既决定发菩提心。定要进趋宝所。于佛如来妙三摩提。所由以趋宝所之路者。不复更生疲倦矣。然当何以用其功哉。应当先明从本觉而发始觉。最初起修之正念。有二决定不可易之义焉。

  ○佛于见道分中。则曰妙奢摩他。微密观照。今谈修道。首曰妙三摩提。是则自判分别。不容穿凿久矣。乃旧解以奢摩他三。尽入见道一分。而判此下为最初方便。岂佛旨反不足遵与。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此征起二义也。

  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以因同果四字。便是第一决定之宗。澄浊等。便是此宗之趣也。盖言所以必欲因果相同者。以因果不同。则不能澄浊取涅槃也。此一义。文短而义长。义长者。盖直至如来断果。究竟极证也。又此虽因果双举。而意在略明果证之远。非比小教化城之果。仅齐圆之七信。亦非比始教[魚*暴]腮之果。仅止圆之二行也。由彼皆以生灭识心。为本修因。而因果不同。故不能远趋佛之常果。是故先须说此第一决定也。

  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义。从根解结。便是第二决定之宗。脱缠等。便是此宗之趣。盖言所以必欲从根解结者。以不从根。则不能脱缠而顿入圆通也。此一义。义短而文长。义短者。以所说圆通。似惟始入住位。较前涅槃义则短也。文长者。以一经要义。下手工夫。全在此科。故不但本科较前为长。次下释二疑。示伦次。选本根。皆所以足此科之义。问圆通如何始入住位。答。圆顿法门。功夫惟在住前。住后。则一超直入矣。又此科对前科。前是显果远而究竟。此是显因巧而证速也。以经于六根。尚选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何况较之从识从尘而入者。则岂止于日劫之倍哉。故知此之法门。最巧而至速矣。

  ○钟云。决定义。谓决定而不可易者。初义令审因地发心。为进修基。而指五浊为生死根本。即虚空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以成功。次义令审烦恼根本。使知所降服。取如来位。而指六根媒贼劫家。继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数量优劣。令知所择也。既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又审烦恼根本。选择圆根。一门深入。则六根俱降服。而可圆成果地觉矣。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此发明第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也。阿难。所谓第一义者。凡一切功德。皆在初心。若离初发念。则不成无上道。汝等若欲捐舍小乘。修菩萨一乘圆顿而入佛知见者。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位。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仍用旧时名言所薰。业种所起。生灭识心。为本修之因。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真常之果。如敲冰索火。掘地觅天。无有是处。盖生灭心。有作无常者也。不生灭心。无作不坏者也。以是因果须同之义故。汝且遍观诸器世间。常无常品。凡可作之法。毕竟无常。皆从变灭。如梦幻泡影是也。借曰不灭。阿难。汝又详观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者。虽有善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既无可作。亦无可坏故。然则欲求不生灭果。须取无作不坏之因。不应复用生灭心矣。所以必取无生灭为因心者。果何故耶。良以众生心海。现为五浊昏扰。无时清明。今欲澄之以取涅槃妙德。非湛圆不生灭性以为因心。必不能也。夫此湛圆妙觉明心。本无昏浊。何由而有昏浊。则汝身中。坚相为地。如骨肉之类。润湿为水。涕唾之类。暖触为火。烦热之类。动摇为风。呼吸之类。由此四大所缠。遂分汝湛圆本体。裂为六根。在眼为视。在耳为听。在鼻舌身为觉。在意为察。所谓本一精明。成六和合。于本无分隔中。自成分隔。而从始入终。共计有五重浑浊矣。然何以谓之浊也。阿难。譬如清水。清洁者。其本然也。若彼尘土灰沙之伦。质则留碍。而有形块。此二体者。本来一定。性不相干。忽有人焉。取彼土尘。投此净水。则留碍者。失其留碍。清洁者。亡其清洁。而容貌汩然。昏扰不定。故名之为浊也。吾谓汝浊五重。亦复如是。清净觉心。本与四大六根。了无交涉。由彼最初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净觉心。浑浊不见。与水之因土尘而浊者。何以异哉。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别明五浊相也。阿难。何谓五叠浑浊。第一重者。依于色阴。即汝举头见空时。四无边畔。不知谁为见而谁为空。空与见。混作一团。而无所分别。前云纵令虚空亦有名字。是空本有清净之体也。今与见相混。则空为扰扰之空。而亡其空之体矣。前云见空之时。见非是空。是见本有明了之觉也。今与空相混则见为蒙蒙之见。而亡其见之觉矣。顽空妄见。绵绵密密。如经纬密织。而妄相以成。此第一重。名为劫浊。以见该四性。(闻觉知)空该四大。而山河等。有成住坏空之劫也。第二重者。依于受阴。湛圆中。本无内四大之身相。汝投胎时。吸取父精母血。而成四大之身。于是见闻觉知。元一精明。本无留碍。由汝四大壅塞。不能通融。无留碍者。成留碍矣。地水火风。元是一物。本无知觉。被此精明。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无知觉者。有觉知矣。一旋一壅。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故四大本无情之物。由因妄织。虽针锋草刺。咸有痛觉。是以众生坚起我见。为诸见之王。六十二见。咸统于此。此第二重。名为见浊。第三重者。依于想阴。又汝心中。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未来境。如是虚习。皆是意识用事。此意识性。发生妄觉。此意识相。容现六尘。觉离六尘。则觉无自相。尘离妄觉。则尘无自性。二法更互相依。亦如经纬密织。缘尘盈念。无时而不劳扰。是第三重。名烦恼浊。(烦扰也恼劳也)第四重者。依于行阴。湛圆中。本无生死。但汝朝夕。念念迁流。生灭不停。生从顺习。凡夫无不贪生。故知见(犹言形质也)每欲留于世间。死从变流。而凡夫无自由分。故业运(犹云业识也)每常迁于国土。(三界四生无不入也)一流一迁。亦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遂有无边生死。由因此故。流转七趣。变幻一切众生之相。是第四重。名众生浊。第五重者。依于识阴。(偏指第八不取前六)汝等见闻六根。元是一体。而无异性。祗因色声等众尘隔越。故根为尘裂。而无状异生。然本一精明。事同一家。故性中相知。如眼亦知闻。耳亦知见之类。既成六用。各开门户。故用中相背。如眼不能闻。耳不能见之类。性中相知。似同而非异。用中相背。又异而非同。或同或异。二不可定。故俱失其准。一同一异。亦如经纬密织。以此六根结滞。而命托其中。体用俱不自在。是第五重。名为命浊。(所以依于识阴者。以根中无分别之见闻。正是第八见分也)此五浊者。自一念晦昧为空之后。便不得澄清。欲复湛圆之体。当亟求澄浊之方矣。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见闻觉知众生现具六根中性。即本觉也。常乐我净如来无余涅槃。即究竟觉也)。

  此教以澄浊趋果之方也。阿难。凡夫本觉湛圆。虽与佛同。以有众生浊。则迁流生死。故失真常。以有烦恼浊。则法尘劳扰。故失真乐。以有劫浊。则空界无情。故失真我。以有见浊命浊。则根身不净。故失真净。今欲即以具五浊之四性。而远契如来四德。以顿证极果者。其道安在。彼生死根本者。即六处识心也。凡外权小。悉取之而错乱修习。皆为因不同果。今决定择去而不用焉。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吾前十番显示。二见剖莹。近具六根。远周万法者。凡外权小。迷昧之而日用不知。今决取而依之。既依此湛性。即用此湛性。以旋其虚妄生灭之五浊。(旋字极妙澄水者揽之使旋则尘自落矣)而伏还元觉之体。由是得圆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则因同于果矣。此是十信满心。自此历初住以去至等…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