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乃悟入。要因門入。正啓後文一門深入也。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此先略標二義也。佛慈雖示普爲。而二乘猶爲當機。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回小向大。于菩提心已發矣。而未自在。不得其門而入者。又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兼凡外權小。能發菩提心者。爲此等衆。開無上佛乘。與妙修行路。俾由此路而直至佛乘焉。于是先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一向中路疲倦。戀止化城。今既決定發菩提心。定要進趨寶所。于佛如來妙叁摩提。所由以趨寶所之路者。不複更生疲倦矣。然當何以用其功哉。應當先明從本覺而發始覺。最初起修之正念。有二決定不可易之義焉。
○佛于見道分中。則曰妙奢摩他。微密觀照。今談修道。首曰妙叁摩提。是則自判分別。不容穿鑿久矣。乃舊解以奢摩他叁。盡入見道一分。而判此下爲最初方便。豈佛旨反不足遵與。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此征起二義也。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以因同果四字。便是第一決定之宗。澄濁等。便是此宗之趣也。蓋言所以必欲因果相同者。以因果不同。則不能澄濁取涅槃也。此一義。文短而義長。義長者。蓋直至如來斷果。究竟極證也。又此雖因果雙舉。而意在略明果證之遠。非比小教化城之果。僅齊圓之七信。亦非比始教[魚*暴]腮之果。僅止圓之二行也。由彼皆以生滅識心。爲本修因。而因果不同。故不能遠趨佛之常果。是故先須說此第一決定也。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從根解結。便是第二決定之宗。脫纏等。便是此宗之趣。蓋言所以必欲從根解結者。以不從根。則不能脫纏而頓入圓通也。此一義。義短而文長。義短者。以所說圓通。似惟始入住位。較前涅槃義則短也。文長者。以一經要義。下手工夫。全在此科。故不但本科較前爲長。次下釋二疑。示倫次。選本根。皆所以足此科之義。問圓通如何始入住位。答。圓頓法門。功夫惟在住前。住後。則一超直入矣。又此科對前科。前是顯果遠而究竟。此是顯因巧而證速也。以經于六根。尚選圓根。文雲。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何況較之從識從塵而入者。則豈止于日劫之倍哉。故知此之法門。最巧而至速矣。
○鍾雲。決定義。謂決定而不可易者。初義令審因地發心。爲進修基。而指五濁爲生死根本。即虛空滅生者也。令其擇之旋之。而依圓湛不生滅性以成功。次義令審煩惱根本。使知所降服。取如來位。而指六根媒賊劫家。繼以世界相涉之義。備顯六根數量優劣。令知所擇也。既得無生滅性。爲因地心。又審煩惱根本。選擇圓根。一門深入。則六根俱降服。而可圓成果地覺矣。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此發明第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也。阿難。所謂第一義者。凡一切功德。皆在初心。若離初發念。則不成無上道。汝等若欲捐舍小乘。修菩薩一乘圓頓而入佛知見者。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位。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仍用舊時名言所薰。業種所起。生滅識心。爲本修之因。而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真常之果。如敲冰索火。掘地覓天。無有是處。蓋生滅心。有作無常者也。不生滅心。無作不壞者也。以是因果須同之義故。汝且遍觀諸器世間。常無常品。凡可作之法。畢竟無常。皆從變滅。如夢幻泡影是也。借曰不滅。阿難。汝又詳觀世間可作有爲之法。誰爲不壞者。雖有善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既無可作。亦無可壞故。然則欲求不生滅果。須取無作不壞之因。不應複用生滅心矣。所以必取無生滅爲因心者。果何故耶。良以衆生心海。現爲五濁昏擾。無時清明。今欲澄之以取涅槃妙德。非湛圓不生滅性以爲因心。必不能也。夫此湛圓妙覺明心。本無昏濁。何由而有昏濁。則汝身中。堅相爲地。如骨肉之類。潤濕爲水。涕唾之類。暖觸爲火。煩熱之類。動搖爲風。呼吸之類。由此四大所纏。遂分汝湛圓本體。裂爲六根。在眼爲視。在耳爲聽。在鼻舌身爲覺。在意爲察。所謂本一精明。成六和合。于本無分隔中。自成分隔。而從始入終。共計有五重渾濁矣。然何以謂之濁也。阿難。譬如清水。清潔者。其本然也。若彼塵土灰沙之倫。質則留礙。而有形塊。此二體者。本來一定。性不相幹。忽有人焉。取彼土塵。投此淨水。則留礙者。失其留礙。清潔者。亡其清潔。而容貌汩然。昏擾不定。故名之爲濁也。吾謂汝濁五重。亦複如是。清淨覺心。本與四大六根。了無交涉。由彼最初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淨覺心。渾濁不見。與水之因土塵而濁者。何以異哉。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汝身現抟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名衆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此別明五濁相也。阿難。何謂五疊渾濁。第一重者。依于色陰。即汝舉頭見空時。四無邊畔。不知誰爲見而誰爲空。空與見。混作一團。而無所分別。前雲縱令虛空亦有名字。是空本有清淨之體也。今與見相混。則空爲擾擾之空。而亡其空之體矣。前雲見空之時。見非是空。是見本有明了之覺也。今與空相混則見爲蒙蒙之見。而亡其見之覺矣。頑空妄見。綿綿密密。如經緯密織。而妄相以成。此第一重。名爲劫濁。以見該四性。(聞覺知)空該四大。而山河等。有成住壞空之劫也。第二重者。依于受陰。湛圓中。本無內四大之身相。汝投胎時。吸取父精母血。而成四大之身。于是見聞覺知。元一精明。本無留礙。由汝四大壅塞。不能通融。無留礙者。成留礙矣。地水火風。元是一物。本無知覺。被此精明。領以爲境。令生覺受。無知覺者。有覺知矣。一旋一壅。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故四大本無情之物。由因妄織。雖針鋒草刺。鹹有痛覺。是以衆生堅起我見。爲諸見之王。六十二見。鹹統于此。此第二重。名爲見濁。第叁重者。依于想陰。又汝心中。憶過去境。識現在塵。誦未來境。如是虛習。皆是意識用事。此意識性。發生妄覺。此意識相。容現六塵。覺離六塵。則覺無自相。塵離妄覺。則塵無自性。二法更互相依。亦如經緯密織。緣塵盈念。無時而不勞擾。是第叁重。名煩惱濁。(煩擾也惱勞也)第四重者。依于行陰。湛圓中。本無生死。但汝朝夕。念念遷流。生滅不停。生從順習。凡夫無不貪生。故知見(猶言形質也)每欲留于世間。死從變流。而凡夫無自由分。故業運(猶雲業識也)每常遷于國土。(叁界四生無不入也)一流一遷。亦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遂有無邊生死。由因此故。流轉七趣。變幻一切衆生之相。是第四重。名衆生濁。第五重者。依于識陰。(偏指第八不取前六)汝等見聞六根。元是一體。而無異性。祗因色聲等衆塵隔越。故根爲塵裂。而無狀異生。然本一精明。事同一家。故性中相知。如眼亦知聞。耳亦知見之類。既成六用。各開門戶。故用中相背。如眼不能聞。耳不能見之類。性中相知。似同而非異。用中相背。又異而非同。或同或異。二不可定。故俱失其准。一同一異。亦如經緯密織。以此六根結滯。而命托其中。體用俱不自在。是第五重。名爲命濁。(所以依于識陰者。以根中無分別之見聞。正是第八見分也)此五濁者。自一念晦昧爲空之後。便不得澄清。欲複湛圓之體。當亟求澄濁之方矣。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見聞覺知衆生現具六根中性。即本覺也。常樂我淨如來無余涅槃。即究竟覺也)。
此教以澄濁趨果之方也。阿難。凡夫本覺湛圓。雖與佛同。以有衆生濁。則遷流生死。故失真常。以有煩惱濁。則法塵勞擾。故失真樂。以有劫濁。則空界無情。故失真我。以有見濁命濁。則根身不淨。故失真淨。今欲即以具五濁之四性。而遠契如來四德。以頓證極果者。其道安在。彼生死根本者。即六處識心也。凡外權小。悉取之而錯亂修習。皆爲因不同果。今決定擇去而不用焉。不生滅圓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吾前十番顯示。二見剖瑩。近具六根。遠周萬法者。凡外權小。迷昧之而日用不知。今決取而依之。既依此湛性。即用此湛性。以旋其虛妄生滅之五濁。(旋字極妙澄水者攬之使旋則塵自落矣)而伏還元覺之體。由是得圓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則因同于果矣。此是十信滿心。自此曆初住以去至等…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