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爲果地之修。妙覺爲果地之證。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則果同于因矣。再合前喻。如澄濁水者。貯于靜器。靜深不動。則沙土自澄。而清水現前。沙土。即五重渾濁也。靜器。即根中性也。清水。即湛圓本體也。到此田地。名爲初伏客塵煩惱。方斷界內見思矣。然前之沙土初沈。泥猶未去。喻若無明之伏而未斷也。若去泥純水。方可名爲永斷根本無明。而界外見思悉斷矣。二種無明既盡。則明相精純。毫無纖翳。任一切變現根身器界乃至示居生死。互融六根。隨意縱橫。則無煩惱。悉成妙用。皆與如來常樂我淨。涅槃妙德。相爲昭合。亦如泥盡水純。任攪不複渾也。夫以涅槃遠果。惟取契于因地發心如此。汝等可不于審觀加之意哉。
○問。審因心。而必因見聞覺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聽覺察。故見聞覺知。全是妙覺明心。是則既由見聞覺知而成濁。必由見聞覺知而澄濁。所謂既從地倒。還從地起也。大智度論雲。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渾濁。若明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心。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能令心淨。然垢淨不定。真妄從緣。若昧之。則念念輪回。遺失真性。若照之。則心心寂滅。圓證涅槃。是以楔出楔。將粗接粗。若不執妄。尚不說空。幻影潛消。智光息焰矣。
○第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竟。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世界即世間也)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此發明第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也。所謂第二義者。佛慈利生雖急。而施教須待發心。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一乘。生大勇猛。直欲圓滿六度萬行。而決定棄捐權小舊修。以生滅心爲因。諸有爲相者。其下手功夫安在。彼生死是苦果根本。即六識也。煩惱是苦因根本。即六根也。煩惱既即六根。是六識爲生死根本。而六根複爲六識根本。汝等應當審詳此煩惱根本。從無始來。現陰所發之業。中陰所潤之生。(即求父母時憎愛等無明)正是煩惱。然誰爲作之。而誰爲受之。則根本可推矣。蓋根即八識。八識引起六識。全是煩惱。而爲苦因。六識招引生死。而爲苦果。粗論似惟六識作之。而細推實是八識自作。現觀似當六識受之。而六壞惟是八識自受。故曰自作自受也。可見六根爲煩惱根本矣。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者。則內而虛妄之根。如四大六根之肉身。外而虛妄之塵。如虛空無情之器界。皆不能知其顛倒在于何處。處尚不知。雲何降伏此虛妄顛倒。而取如來極果之位乎。然根身器界。雖極廣大。而的實結處。至爲簡要不繁。決當知而後可解也。阿難。汝觀世間以繩作結。雖諸股共成結體。而的實所結之處。惟在一股。若不真見而知之。則終不能解。苟能見之。即知解之矣。以喻明之。除是虛空。不被隳裂。元無相形。無結可解。其余有相形者。有結必解也。則知除是根中無形性體。無結可解。若六精墮于勝浮二根。根有相形。有結必解也。然則孰爲真實結處之體乎。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心即意根也)此六根者。與六識之賊爲媒。根引識起。顛倒分別。遂將如來藏中。諸大家寶。悉皆劫爲外之六塵。如世間外賊。必賴家內奸人勾引指教。方能成劫也。家寶既劫。則圓通者去。而留礙者存。雖欲不結。不可得矣。夫有情根身。所謂衆生世間也。無情器界。所謂器世間也。此之二法。盡一切法。衆生于二。遍成纏縛。皆不自在。總爲結體。然的實結處。不在器界。惟在根身。由此無始衆生世間。生纏縛故。根既結矣。于器世間。豈能超越。得無礙乎。是則根若一解。不惟于身自在。而于器亦超越。得大自在矣。(後文觀音叁十二應即超越之相也)是故迷者求出叁界。悟者但解六根也。
○人但知六識爲內賊。劫家寶。不知招引內賊劫家寶者。實六根也。故知起惑是六根。造業是六根。受報是六根。劫家寶亦是六根。此六根者。實爲生死結元。故前雲誰作誰受。後雲自劫。是呼應處。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但約根身非幹器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方位有十。流數有叁。一切衆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興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此德字活看只當用字能字之意)有千二百。
此約衆生世界以顯六根數量也。行人已知解結必從于根。然根乃有六。解惟從一。不可不擇。欲擇根者。當須通達六根數量。不知數量。憑何選擇。此科所以顯數量也。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世屬于時。以遷流不住爲義。■界屬于處。以方位定在爲義。汝今當知。四正四隅上下爲界。則是方位有十矣。過去未來現在爲世。則是世數有叁矣。此世界。乃身中之世界也。夫一切衆生。皆由諸妄。交織而成此身。故世興界。即在身中。貿易遷流。彼此相涉。未嘗停住。人自不知耳。然界雖十方。而十方中。唯取四方爲正。不取上下。以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無定位故。不取四隅。以四隅之中。以兩方交接而得名。無定方故。四數既明。興叁世相涉。或世涉方。而成叁四。固十二也。或方涉世。而成四叁。亦十二也。宛轉俱是十二。于是遷流變易。自一而成叁疊。而一十百千。數以次增焉。今且以方涉世明之。第一約四方各論叁世。共成十二。第二于東方叁世。變一爲十。遂成叁十。南西北方。亦複如是。四方各叁十。成一百二十。第叁于東方叁十。變十爲百。遂成叁百。叁方亦爾。四方各叁百。成一千二百。以世涉方。例亦如此。所謂流變叁疊。此世界自然之定數也。夫身中世界。即此六根。數既定于千二百。然則始于眼。終于意。總括六根。各各功德。亦千二百而已矣。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統具數量。有如是也。
○問。身中世界。世無可議。界似不通。何以故。界有定位。身常轉移故。答。身外可見轉移。身中豈覺轉移。如世界非真不動。當亦時時轉動。雜華經。明世界遊行往來。過百千萬世界。而世界中人。但見不動不移。豈能覺哉。當知身中亦有定位。界外亦見轉移。何用情計乎。
○又此千二百數。但是統論凡夫所具。非即真性勝用。即如下文耳舌意叁。圓滿千二。亦比余根稍圓而已。豈遍周法界之謂哉。故知稱真聖人。六根功德。數皆無量。
○且此科之意。但是欲令選根。不得不明數量。非是正修行處。而修行正意。惟在耳根圓通。長水克意深擇。畫圖示人。乃謂修行意惟在此。是雖別有理據。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智者不應惑之也。
○鍾雲。叁四相涉。以叁乘四。以四乘叁。俱成十二。是一疊也。即此十二。一各變十。成一百二十。是二疊也。即此一百二十。十各變百。成一千二百。是叁疊也。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惟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惟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揀別隨方數量也。諸方互有優劣。而娑婆叁優叁劣。仍可獨推一根最優。故須揀別也。夫六根數量。以世界相涉論。固無優劣矣。然既謂之根。豈無全缺。既有全缺。豈無優劣。阿難。汝複于此六根之中。克定其孰爲優。孰爲劣焉。如眼以觀見爲用者也。不見後。故暗。見前。故明。以前方之明。合後方之暗。及左右旁觀。是爲四方。以功德論。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見前。及左右。叁方。已成六百。並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後一方二百。及後二隅二百不見。就一千二百而叁分之。今得八百。是叁分之二也。就四方而四分之。今見叁方。是叁分言功也。不見一方。是一分無德也。當知眼唯八百功德。而不成圓滿矣。如耳以聽爲用者也。然其聽最周。十方無遺。動而有聲。便知其若迩若遙。靜而無聲。更徹于無邊無際。如十方擊鼓。十處俱聞。萬籁寂然。萬境不礙。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于諸根爲最優也。如鼻以嗅聞爲用者也。嗅則通出入息。然有出有入。而阙中交。如調適之息。出盡少停。後乃方入。當少停時。所謂缺中交也。息既有缺。功豈能全。故惟八百已矣。(長水曰出入中交共成叁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惟八百而已)如舌之爲用。不論嘗味。而論宣揚。盡諸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能揚之。雖言有方分。詞或局也。而理無窮盡。義遍通也。是故世谛語言。至粗淺者。皆通至理。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亦雲優矣。(如祖師聞淫詞而悟道。出世智也。孔子聽孺歌。而警心。世間智也。若是則愚者之言。亦具二智)如身以覺觸爲用者也。觸則有違有順。然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中不知。是缺一分。合時能覺。有違有順。是具二分。以身根叁分驗之。而阙離中之一。當知身惟八百功德。不成圓滿也。如意以受熏持種爲用者也。故能默容十方叁世。乃至世出世法…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