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凡若聖。無不包容。盡其涯際。是則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亦雲優矣。六根功德。數量有優有劣。爲汝所當克定者如此。
○問。通達一切法者。則能包容盡際。而未通達者。無有此能。何均稱圓滿。答。意根本具此能。而愚者不能引發。非意根之罪也。譬如剛刃本能解斷。而拙工不能磨砺。非剛刃之罪也。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領納塵境爲受。發作功能爲用)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但雲悟圓者。語略也蓋選根取離深圓。而舍合淺缺今以六義推驗。則隱然惟耳根全當其選。良以眼雖同爲離知而深圓不及。舌雖同其圓滿而離深不及。意雖同其深圓而純離不及。也。然則叁義具全者。惟耳根而已)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上顯六根功德有全缺已。此令其揀選六根之中誰爲圓根也。阿難。六根既爲煩惱根本。即是生死深源。故順之則生死始。逆之則輪回息。汝今欲逆生死欲流。(欲即五塵又名五欲)從淺至深。返窮流根。務令生死源竭。以至不生滅性者。別無下手工夫。應當勘驗此等能受用之六根。誰爲合中知。誰爲離中知。誰深而難測。誰淺而易知。誰爲用具而圓通。誰爲用缺而不圓。若能向此六受用根中。自推自勘。悟得何者是圓通根。可用之以逆彼無始塵欲交結。流生死者。既得循此圓通。若與不離不深不圓之根。較功量德。有如日劫相倍矣。今我備顯六根中湛圓明性。乃是衆生本具。個個皆同。非由修行造作而然。其功德有全有缺。數量如是。但隨汝意樂。詳擇其中。有可入處(朗然無疑之謂悟。決定取用之謂擇。悟須自悟。擇須自擇。不與說破何根也)吾當發明漸次修行功夫。令汝直往向前。不生退墮。然我心欲令汝自擇而不爲汝擇者。亦自有故。良以十方如來隨方之機。千差萬別。任于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修行。門門可入。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曾無優劣。供人揀擇。所謂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也。但汝下劣之根。未得圓通自在智慧。于六根門頭。未免室礙。故我宣揚。令汝在六門中。獨選一門深入。若深入一門。得一根無妄。則一解一切解。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皆得解脫。不勞余力矣。夫上來六義推驗耳根。既已密示。且由悟而修。由修而證。則解結功夫。大概已略周矣。
○開頭一逆字。是轉凡入聖之妙用。如流逸奔色。順也。返流旋一。逆也。又如易之地天爲泰。天地爲否。地山爲謙。山地爲剝。皆逆義也。故曰。五行順行。大地火坑。五行顛倒。大地法寶。易。逆數也。要知修行無別巧妙。只此逆字。該括無余。按後觀音圓通。入流忘所等。即逆生死流也。聞所聞盡等。即返窮流根也。寂滅現前。即至無生滅也。
○鍾雲。淺深二字。注多不妥。吾意合離。揀鼻舌身叁根。圓不圓。揀眼鼻身叁根。此是專揀意根。當承欲流說來。以心念紛爲緒爲欲流之深者。覺觀出思惟爲欲流之淺者。深則難足。淺則易幹也。
○又雲。動若遐迩靜無邊際者。隨彼之動。似有遠迩。在我之靜。周聽無邊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此因解不明徹故蹑前二意以請益也。阿難白佛言。世尊。佛謂欲逆生死欲流至不生滅矣。不知何者。是生死欲流。是我所當逆者。又言六根功德既有優劣。則根根不同。雲何一門深入。而六根一時清淨。料世尊必有說以處此矣。
○此問不同後疑。蓋疑爲信之不及。而辨定是非。問爲解之不徹。而請益開示。故佛下答。但是足前示而更加詳明。與之增解。非與之斷疑也。約明此之問意。方了後之答文矣。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見谛所斷之惑。即八十八使。亦名見流。謂意根對法塵。起分別見。因此見惑。流轉叁界。不能出離。故斷此見惑。即證初果。入見道位也)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修道所斷之惑。即九十一品思惑也。又名欲流有流無明流。欲流者。謂五根貪愛五塵。名爲思惑。由此思惑。流轉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流。有流者。因果不忘名之爲有。謂色無色界思惑。因此思惑。流轉色無色界。故名有流。無明流者。無所明了。即叁界思惑中癡。由此無明。流轉生死。故名無明流。斷此叁流。即證四果。由二果至阿羅漢。皆名修道。故曰修所斷惑也。叁界衆生世間者。以四住見思皆界內所斷。非已出世間者所斷也。以上明其我執未盡也)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生住異滅者。即菩薩所斷之惑。天臺目爲界外見思是也。又名同體無明。總攝法執中。分別俱生微細之惑。所謂塵沙無明。合爲一住也。按起信叁細中之業相。是生相。叁細之後二。六粗之前叁。爲住相。六粗之叁四爲異相。第五爲滅相。而第六不與焉。分劑頭數者。謂初住以上。至于妙覺。四十二品也。粗分四十二品。細分則應無量矣。以上顯其法執全在也)。
此先答其所當逆之流相也。佛告阿難。汝雖已從凡入聖。證初果而預入聖流。然只斷得見惑。至于第八賴耶識中現行種子。無始習氣必因修道所斷者。謂之思惑。汝猶未知。在界內見思且然。何況此賴耶中。生住異滅。同體無明。所稱界外見思者。數量極多。豈汝二乘所測之境哉。汝問如何是流。即汝未斷之思惑。及塵沙無明之別惑。是乃欲流所在。而汝所當逆而反窮者矣。
○向後五卷中之叁空六結。皆由此立。而證道分之所斷者。亦此也。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爲一爲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此下答一入六淨之義故先辨本無一六也。佛言。汝既不知一入六淨之故。汝且審觀現前六根。畢竟是一。畢竟是六。阿難。若言是一。則應耳可見而目可聞。頭可履而足可語矣。而今胡不然。若言是六。則身口與耳。宜各不相關矣。胡爲問法之時。既用耳聞。口複問義。身複欽承乎。是故應知。若不是一。決當是六。以用中相背故。若不是六。決當是一。以性中相知故。決非汝根。元有一定之一。又元有一定之六。阿難當知。是根既非有一定之一六。而今現有一有六者。皆由無始一念顛倒。與外六塵。固結一處。交淪互替。于本圓湛中。一六義生。博地凡夫。執之爲六。淺解學者執之爲一。而曾不達圓而非一。湛而非六之本真。複何一六之可得哉。今汝雖證初果。不入六塵。已得六銷決非執六。但根中虛習。尚未曾除。執有涅槃。猶未亡一。此正所謂淺解學者執之爲一也。一既未亡。則六根種子。一一具在。宜乎不知一入六淨之義矣。且湛圓妙性之墮六根。正如大虛空之參合群器然。由器形有方圓長短之不同。因參合故。而遂謂虛空有異。設令除器觀空。亦可說空爲一矣。殊不知其一其異。自在器形。彼太虛空。豈爲汝之言說。而真成同與不同哉。既不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此太虛空是一非一。然則說空爲異爲一者。真妄矣。虛空既然。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因結根而說性爲六。銷根而說性爲一。此亦徒言說。而圓湛豈爲汝之言說。真成一六之殊哉。由此根性本無一六。所以一解而六即銷也。
○鍾雲。雖得六銷。猶未亡一。諸解紛然蓮師曰。只消用本色語。經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茲已銷六和合。卻守一精明也。又言除器觀空。甯欲除空耶。蓋不病其空。病執有一空耳。執有一精明。亦猶是也。並一俱亡。方證心體虛空耳。同即一也。不同即異也。一異並遣。複遣非一。知虛空之同異是非。了無所立。則一亦並亡。而圓湛不分矣。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粘湛發見。(初成見精)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成勝義根)因名眼體。如蒲桃朵。(眼根微塵。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頗胝迦。不相障覆)浮根四塵(四塵指色香味觸。而影略聲法。詳其文義。猶曰于諸塵中雲爾)流逸奔色(成浮塵根)由動靜等二種相擊。(鼓動)于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耳根微塵在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桦皮)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引起)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在鼻頗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恬即是淡無味之味也。變即五味之總。有味之味也)二種相參。(雜和)于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合離等二種相摩。(際交也)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搏(攬取也)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颡腔也。細腰而以革鞔其兩頭。杖似人身)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意之浮根。即肉團心。狀如蓮華開合。中有一竅。此由最初吸取父母精血時。而意即附著于中。以奔法所。謂無明殼也。然在身中。人不可見。故用思字。…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