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P10

  ..续本文上一页。若凡若圣。无不包容。尽其涯际。是则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亦云优矣。六根功德。数量有优有劣。为汝所当克定者如此。

  ○问。通达一切法者。则能包容尽际。而未通达者。无有此能。何均称圆满。答。意根本具此能。而愚者不能引发。非意根之罪也。譬如刚刃本能解断。而拙工不能磨砺。非刚刃之罪也。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领纳尘境为受。发作功能为用)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但云悟圆者。语略也盖选根取离深圆。而舍合浅缺今以六义推验。则隐然惟耳根全当其选。良以眼虽同为离知而深圆不及。舌虽同其圆满而离深不及。意虽同其深圆而纯离不及。也。然则三义具全者。惟耳根而已)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上显六根功德有全缺已。此令其拣选六根之中谁为圆根也。阿难。六根既为烦恼根本。即是生死深源。故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汝今欲逆生死欲流。(欲即五尘又名五欲)从浅至深。返穷流根。务令生死源竭。以至不生灭性者。别无下手工夫。应当勘验此等能受用之六根。谁为合中知。谁为离中知。谁深而难测。谁浅而易知。谁为用具而圆通。谁为用缺而不圆。若能向此六受用根中。自推自勘。悟得何者是圆通根。可用之以逆彼无始尘欲交结。流生死者。既得循此圆通。若与不离不深不圆之根。较功量德。有如日劫相倍矣。今我备显六根中湛圆明性。乃是众生本具。个个皆同。非由修行造作而然。其功德有全有缺。数量如是。但随汝意乐。详择其中。有可入处(朗然无疑之谓悟。决定取用之谓择。悟须自悟。择须自择。不与说破何根也)吾当发明渐次修行功夫。令汝直往向前。不生退堕。然我心欲令汝自择而不为汝择者。亦自有故。良以十方如来随方之机。千差万别。任于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修行。门门可入。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曾无优劣。供人拣择。所谓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但汝下劣之根。未得圆通自在智慧。于六根门头。未免室碍。故我宣扬。令汝在六门中。独选一门深入。若深入一门。得一根无妄。则一解一切解。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皆得解脱。不劳余力矣。夫上来六义推验耳根。既已密示。且由悟而修。由修而证。则解结功夫。大概已略周矣。

  ○开头一逆字。是转凡入圣之妙用。如流逸奔色。顺也。返流旋一。逆也。又如易之地天为泰。天地为否。地山为谦。山地为剥。皆逆义也。故曰。五行顺行。大地火坑。五行颠倒。大地法宝。易。逆数也。要知修行无别巧妙。只此逆字。该括无余。按后观音圆通。入流忘所等。即逆生死流也。闻所闻尽等。即返穷流根也。寂灭现前。即至无生灭也。

  ○钟云。浅深二字。注多不妥。吾意合离。拣鼻舌身三根。圆不圆。拣眼鼻身三根。此是专拣意根。当承欲流说来。以心念纷为绪为欲流之深者。觉观出思惟为欲流之浅者。深则难足。浅则易干也。

  ○又云。动若遐迩静无边际者。随彼之动。似有远迩。在我之静。周听无边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此因解不明彻故蹑前二意以请益也。阿难白佛言。世尊。佛谓欲逆生死欲流至不生灭矣。不知何者。是生死欲流。是我所当逆者。又言六根功德既有优劣。则根根不同。云何一门深入。而六根一时清净。料世尊必有说以处此矣。

  ○此问不同后疑。盖疑为信之不及。而辨定是非。问为解之不彻。而请益开示。故佛下答。但是足前示而更加详明。与之增解。非与之断疑也。约明此之问意。方了后之答文矣。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见谛所断之惑。即八十八使。亦名见流。谓意根对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断此见惑。即证初果。入见道位也)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修道所断之惑。即九十一品思惑也。又名欲流有流无明流。欲流者。谓五根贪爱五尘。名为思惑。由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有流者。因果不忘名之为有。谓色无色界思惑。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故名有流。无明流者。无所明了。即三界思惑中痴。由此无明。流转生死。故名无明流。断此三流。即证四果。由二果至阿罗汉。皆名修道。故曰修所断惑也。三界众生世间者。以四住见思皆界内所断。非已出世间者所断也。以上明其我执未尽也)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生住异灭者。即菩萨所断之惑。天台目为界外见思是也。又名同体无明。总摄法执中。分别俱生微细之惑。所谓尘沙无明。合为一住也。按起信三细中之业相。是生相。三细之后二。六粗之前三。为住相。六粗之三四为异相。第五为灭相。而第六不与焉。分剂头数者。谓初住以上。至于妙觉。四十二品也。粗分四十二品。细分则应无量矣。以上显其法执全在也)。

  此先答其所当逆之流相也。佛告阿难。汝虽已从凡入圣。证初果而预入圣流。然只断得见惑。至于第八赖耶识中现行种子。无始习气必因修道所断者。谓之思惑。汝犹未知。在界内见思且然。何况此赖耶中。生住异灭。同体无明。所称界外见思者。数量极多。岂汝二乘所测之境哉。汝问如何是流。即汝未断之思惑。及尘沙无明之别惑。是乃欲流所在。而汝所当逆而反穷者矣。

  ○向后五卷中之三空六结。皆由此立。而证道分之所断者。亦此也。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此下答一入六净之义故先辨本无一六也。佛言。汝既不知一入六净之故。汝且审观现前六根。毕竟是一。毕竟是六。阿难。若言是一。则应耳可见而目可闻。头可履而足可语矣。而今胡不然。若言是六。则身口与耳。宜各不相关矣。胡为问法之时。既用耳闻。口复问义。身复钦承乎。是故应知。若不是一。决当是六。以用中相背故。若不是六。决当是一。以性中相知故。决非汝根。元有一定之一。又元有一定之六。阿难当知。是根既非有一定之一六。而今现有一有六者。皆由无始一念颠倒。与外六尘。固结一处。交沦互替。于本圆湛中。一六义生。博地凡夫。执之为六。浅解学者执之为一。而曾不达圆而非一。湛而非六之本真。复何一六之可得哉。今汝虽证初果。不入六尘。已得六销决非执六。但根中虚习。尚未曾除。执有涅槃。犹未亡一。此正所谓浅解学者执之为一也。一既未亡。则六根种子。一一具在。宜乎不知一入六净之义矣。且湛圆妙性之堕六根。正如大虚空之参合群器然。由器形有方圆长短之不同。因参合故。而遂谓虚空有异。设令除器观空。亦可说空为一矣。殊不知其一其异。自在器形。彼太虚空。岂为汝之言说。而真成同与不同哉。既不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此太虚空是一非一。然则说空为异为一者。真妄矣。虚空既然。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因结根而说性为六。销根而说性为一。此亦徒言说。而圆湛岂为汝之言说。真成一六之殊哉。由此根性本无一六。所以一解而六即销也。

  ○钟云。虽得六销。犹未亡一。诸解纷然莲师曰。只消用本色语。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兹已销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又言除器观空。宁欲除空耶。盖不病其空。病执有一空耳。执有一精明。亦犹是也。并一俱亡。方证心体虚空耳。同即一也。不同即异也。一异并遣。复遣非一。知虚空之同异是非。了无所立。则一亦并亡。而圆湛不分矣。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初成见精)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成胜义根)因名眼体。如蒲桃朵。(眼根微尘。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颇胝迦。不相障覆)浮根四尘(四尘指色香味触。而影略声法。详其文义。犹曰于诸尘中云尔)流逸奔色(成浮尘根)由动静等二种相击。(鼓动)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耳根微尘在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引起)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在鼻颇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恬即是淡无味之味也。变即五味之总。有味之味也)二种相参。(杂和)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合离等二种相摩。(际交也)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揽取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颡腔也。细腰而以革鞔其两头。杖似人身)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意之浮根。即肉团心。状如莲华开合。中有一窍。此由最初吸取父母精血时。而意即附著于中。以奔法所。谓无明壳也。然在身中。人不可见。故用思字。…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