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明有思量处即其所在也)如幽室见。(处明者不能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诸象。盖意根处此杳冥昏默之地。为前五根运筹布策。故以此状其知体也)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明根结由尘也。夫湛圆妙心。本无黏著。最初何故有见。由于明暗二种色尘。相形互显。于妙圆中黏却湛性。如胶之黏物一般。湛性被粘。而引发妄见。然犹未成根结也。既而见精复映此明暗二色。混作一团。遂揽结色尘。成胜义根。此根即是最初清净四大所成。故曰根元目为清净四大。然微细难显。唯圣天眼。方能见之。凡夫莫睹。非浮根所能比也。因有胜义根为之本元。方成眼体。如蒲挑朵。粗相显著。凡夫共见。是为浮尘之根。于诸尘中。流逸奔色。惟以色为所缘之境。而循色流转。无有已时。眼根结矣。即是推之。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云云)流逸奔声。耳根所由结也。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云云)流逸奔香。鼻根所由结也。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云云)流逸奔味。舌根所由结也。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云云)流逸奔触。身根所由结也。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云云)流逸奔法。意根所由结也。流如水之趋下。逸如兽之出押。奔如马之驰坂。其顺而莫遏之势如此。欲得尘忘结尽。非用逆法。其何以制之哉。
○贺云。上文既曰非一非六。然则何由而有六根之异。故此出其根由。见得妙圆性中。本非有六。但由黏妄发光。遂至流逸耳。黏结卷绞博。俱是结之别名。与前相织一意。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此牒上因尘有结是以离尘无体也。阿难。如是六根。皆由性觉湛明之体。一动而转为能明之明觉。遂失觉明精了之体。由是粘明暗而发见。粘动静而发听等。凡六根精光。皆是粘妄所发。是以汝今见不出色。若离暗离明。则无见体。听不出声。若离动离静。则无听质。以至离通塞而无嗅性。离恬变而无尝性。舍离合而无觉触。外生灭而无了知。若是乎根之不能脱尘也。然所谓无有见体者。但无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非并其照用自在之常体而俱断灭也。余五亦然。奈何阿难误认。又有下文断灭之疑哉。
○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汝今以下。泛论离十二尘元无六根结体。非正教脱尘之功。功在下科也。
汝但不循(一大功夫。惟在不循二字。所谓简则易能真圆顿上乘也)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此以耳身舌鼻意眼为序者。佛言随便自在无他意也)如是十二诸有为相。(有为属生灭法)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知见举意眼而该余四也)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正教以脱尘功夫也。夫六根之先。原是互相为用的。特以为尘所结。故滞碍不通耳。汝欲拔根。先须忘尘。如动静以至明暗。十二尘相。皆是有为生灭之法。汝但不循之而转。则尘不能粘我矣。然亦不必六根尽拔也。应当选一圆根。为下手处。念兹在兹。并力于一而先拔之。若使一根。外脱而忘尘。内伏而尽根。根尘不相偶合。则熟处渐生。生处渐熟。自然伏还元明本觉之真体。从此更不粘妄发光。而本有常光。迥然独露。耀天耀地。若是其耀性发明。则诸余五根粘结。应时齐拔。悉得圆脱矣。至此。则外不由尘。心光遍照。不假外缘。而起知见等。内不循根。照用遍周。不用胜浮二根。但权假二根。示为照明之相。而实不全由也。(佛菩萨之视不俯仰不回转。盖由不全用根故也)由是根尘双脱之故。现前六根。互相为用。眼亦能听。耳亦能视。鼻亦能尝。舌亦能嗅。意亦能觉。身亦能知。有时一根能作诸根之功。有时诸根仍作一根之用。六用皆遍。六门互通。斯于众生世界。无复缚碍。而内之根身。既已得大自在矣。
○不循。犹不随也。此不字。即是制奔色奔声之羁靮也。与前逆字反字旋字同意。但不循但字妙甚。所谓歇即菩提也。顺则由觉明说到粘妄发光。逆则由脱粘说到觉明圆妙。此自然之序也。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贫)无目而见。跋难陀(贤喜)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牛相)异舌知味。舜若多神(主空神)无所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于根骤闻明不循根疑而不信故引此以证之令其信及也。阿难。明不循根。岂独圆脱之后能然哉。汝今观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也。而能见矣。跋难陀龙。无耳也。而能听矣。殑伽神女。非鼻也。而闻香矣。骄梵钵提。异舌也。而知味矣。以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以无身故。如来拔苦光中。映令暂现。旋成风质。其体元无。而觉触自若也。又如诸修灭尽定者。六七二识。分别俱生我执悉断。寂无心念。如大迦叶者。久灭意根。而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而有。如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情界哉。
○合论曰。如蛇以眼听。不必疑跋难陀龙也。蛟无目而能行。水母得鰕乃能行。不必疑阿那律陀也。蝼蚁以身为鼻。不必疑殑伽神女也。蜂以腋为舌。不必疑骄梵钵提也。如风无形。物拒之则怒。不必疑舜若多神也。呜乎。众生争于口耳鼻舌数寸之间。自以色香味触为异。可不哀哉。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此牒根身既超而器界亦超也。阿难。今汝诸根。患不能圆拔耳。若圆拔已。宁独六根互用而已哉。吾见内莹发光。心光融镕。洞彻表里。如是浮尘。毕竟虚法。及器世间山河万物。染净苦乐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翻苦作乐。变秽为珍。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而无情滞相。全成法性土矣。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故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
○发光二字。与上黏妄发光正相应。彼所发者。妄光也。此所发者真光也。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此恐凡小过虑圆妙未发。先销根尘。万一根尘既已双失。而圆妙又或不发。岂不落空。故此验不藉缘令其进销勿畏也。阿难。我谓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岂无证哉。即如见性本周法界。而彼世人。由颠倒故。但聚见于眼。谓离眼别无见矣。假令世人正当聚见于眼时。忽然急合其眼。则暗相现前。毫无所见。设复有人。当其前立。则六相黯然。不复知其头之与足。然此合眼之人。以手循彼外人之体而抚摩之。虽不假眼。而头足一辨。了然无惑。是则暗中所知。与明中所见。知觉是同。了无有异。故知缘尘之见。寻常必因于明者。若离明而暗。则成无见。若不藉明而见自发者。是不明之明。无见之见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此谓明所不能明。暗所不能暗者。谁谓见必藉明而有耶。彼凡夫之眼。尚不藉明而见。何况根尘既销。真光独露之人。而犹谓觉明不成圆妙也哉。汝但求销根尘。勿愁圆妙不发矣。合前观之。则解根下手功夫。略已发尽。但未说出一门的指何根而已。学者潜玩而有得焉。则圆通修证。思过半矣。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竟。
○又通前二义论之。前一义。为略示因果全功。令悬知究竟极果。后一义。为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分门以定二决定义已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白净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根惟略举前二)离于明暗动静通塞。(尘乃略举前六以该其余)毕竟无体。犹如念心。(即六处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佛谓离尘无有结体。阿难误谓离尘全灭性体。故谬起斯难也。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则是欲求常住者。必因地觉心。与果位名目相应。同一常住。然后可尔。世尊。如果位中。断五住而得之菩提。断二死而证之涅槃。经煅炼而成之真如。因磨砻而显之佛性。与夫离垢之白净识。出缠之空如来藏。转识之大圆镜智。此之七种。名虽差别。皆是如来自证法门。清净圆满体性坚凝。一得永得。更无变迁。喻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者。然则欲获此果。必用不坏之因明矣。今又云。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等。若此见听诸根。离于明暗动静通塞诸尘。而毕竟无体者。则与如来前破七处识心。离尘无有。乃至等于龟毛兔角者。岂不相同乎。夫既离尘无体。则是毕竟断灭之法。佛既言生灭为因。不可获常住之果矣。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为因地心。乃欲获如来七常住果。是何异邀空华而结空果耶。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是根性离尘无体也。若无前尘。念自性灭。是识心离尘无体也。我今进以识心推。退以根性审。循环反覆。微细推求。分明根识不异。若离前尘。决无我心。及心处所矣。夫真因方可克果。今既成断灭。又将何物立因。而欲…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