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明有思量處即其所在也)如幽室見。(處明者不能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諸象。蓋意根處此杳冥昏默之地。爲前五根運籌布策。故以此狀其知體也)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此明根結由塵也。夫湛圓妙心。本無黏著。最初何故有見。由于明暗二種色塵。相形互顯。于妙圓中黏卻湛性。如膠之黏物一般。湛性被粘。而引發妄見。然猶未成根結也。既而見精複映此明暗二色。混作一團。遂攬結色塵。成勝義根。此根即是最初清淨四大所成。故曰根元目爲清淨四大。然微細難顯。唯聖天眼。方能見之。凡夫莫睹。非浮根所能比也。因有勝義根爲之本元。方成眼體。如蒲挑朵。粗相顯著。凡夫共見。是爲浮塵之根。于諸塵中。流逸奔色。惟以色爲所緣之境。而循色流轉。無有已時。眼根結矣。即是推之。由動靜等二種相擊。(雲雲)流逸奔聲。耳根所由結也。由通塞等二種相發。(雲雲)流逸奔香。鼻根所由結也。由恬變等二種相參。(雲雲)流逸奔味。舌根所由結也。由離合等二種相摩。(雲雲)流逸奔觸。身根所由結也。由生滅等二種相續。(雲雲)流逸奔法。意根所由結也。流如水之趨下。逸如獸之出押。奔如馬之馳坂。其順而莫遏之勢如此。欲得塵忘結盡。非用逆法。其何以製之哉。
○賀雲。上文既曰非一非六。然則何由而有六根之異。故此出其根由。見得妙圓性中。本非有六。但由黏妄發光。遂至流逸耳。黏結卷絞博。俱是結之別名。與前相織一意。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此牒上因塵有結是以離塵無體也。阿難。如是六根。皆由性覺湛明之體。一動而轉爲能明之明覺。遂失覺明精了之體。由是粘明暗而發見。粘動靜而發聽等。凡六根精光。皆是粘妄所發。是以汝今見不出色。若離暗離明。則無見體。聽不出聲。若離動離靜。則無聽質。以至離通塞而無嗅性。離恬變而無嘗性。舍離合而無覺觸。外生滅而無了知。若是乎根之不能脫塵也。然所謂無有見體者。但無聚見于眼。結滯爲根之妄體。非並其照用自在之常體而俱斷滅也。余五亦然。奈何阿難誤認。又有下文斷滅之疑哉。
○孤山曰。由彼覺明。真明也。有明明覺。妄明也。迷彼真明。故雲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雲粘妄發光。汝今以下。泛論離十二塵元無六根結體。非正教脫塵之功。功在下科也。
汝但不循(一大功夫。惟在不循二字。所謂簡則易能真圓頓上乘也)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此以耳身舌鼻意眼爲序者。佛言隨便自在無他意也)如是十二諸有爲相。(有爲屬生滅法)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知見舉意眼而該余四也)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此正教以脫塵功夫也。夫六根之先。原是互相爲用的。特以爲塵所結。故滯礙不通耳。汝欲拔根。先須忘塵。如動靜以至明暗。十二塵相。皆是有爲生滅之法。汝但不循之而轉。則塵不能粘我矣。然亦不必六根盡拔也。應當選一圓根。爲下手處。念茲在茲。並力于一而先拔之。若使一根。外脫而忘塵。內伏而盡根。根塵不相偶合。則熟處漸生。生處漸熟。自然伏還元明本覺之真體。從此更不粘妄發光。而本有常光。迥然獨露。耀天耀地。若是其耀性發明。則諸余五根粘結。應時齊拔。悉得圓脫矣。至此。則外不由塵。心光遍照。不假外緣。而起知見等。內不循根。照用遍周。不用勝浮二根。但權假二根。示爲照明之相。而實不全由也。(佛菩薩之視不俯仰不回轉。蓋由不全用根故也)由是根塵雙脫之故。現前六根。互相爲用。眼亦能聽。耳亦能視。鼻亦能嘗。舌亦能嗅。意亦能覺。身亦能知。有時一根能作諸根之功。有時諸根仍作一根之用。六用皆遍。六門互通。斯于衆生世界。無複縛礙。而內之根身。既已得大自在矣。
○不循。猶不隨也。此不字。即是製奔色奔聲之羁靮也。與前逆字反字旋字同意。但不循但字妙甚。所謂歇即菩提也。順則由覺明說到粘妄發光。逆則由脫粘說到覺明圓妙。此自然之序也。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貧)無目而見。跋難陀(賢喜)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牛相)異舌知味。舜若多神(主空神)無所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此恐凡小久執六用必循于根驟聞明不循根疑而不信故引此以證之令其信及也。阿難。明不循根。豈獨圓脫之後能然哉。汝今觀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也。而能見矣。跋難陀龍。無耳也。而能聽矣。殑伽神女。非鼻也。而聞香矣。驕梵缽提。異舌也。而知味矣。以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以無身故。如來拔苦光中。映令暫現。旋成風質。其體元無。而覺觸自若也。又如諸修滅盡定者。六七二識。分別俱生我執悉斷。寂無心念。如大迦葉者。久滅意根。而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而有。如上六人。或是凡夫業報。或是小聖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況圓脫。豈無互用情界哉。
○合論曰。如蛇以眼聽。不必疑跋難陀龍也。蛟無目而能行。水母得鰕乃能行。不必疑阿那律陀也。蝼蟻以身爲鼻。不必疑殑伽神女也。蜂以腋爲舌。不必疑驕梵缽提也。如風無形。物拒之則怒。不必疑舜若多神也。嗚乎。衆生爭于口耳鼻舌數寸之間。自以色香味觸爲異。可不哀哉。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此牒根身既超而器界亦超也。阿難。今汝諸根。患不能圓拔耳。若圓拔已。甯獨六根互用而已哉。吾見內瑩發光。心光融镕。洞徹表裏。如是浮塵。畢竟虛法。及器世間山河萬物。染淨苦樂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翻苦作樂。變穢爲珍。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礙。無所不可。而無情滯相。全成法性土矣。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雖根身亦不得自在。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雖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故學者但當解根。無勞出界也。
○發光二字。與上黏妄發光正相應。彼所發者。妄光也。此所發者真光也。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此恐凡小過慮圓妙未發。先銷根塵。萬一根塵既已雙失。而圓妙又或不發。豈不落空。故此驗不藉緣令其進銷勿畏也。阿難。我謂明不循根。寄根明發者。豈無證哉。即如見性本周法界。而彼世人。由顛倒故。但聚見于眼。謂離眼別無見矣。假令世人正當聚見于眼時。忽然急合其眼。則暗相現前。毫無所見。設複有人。當其前立。則六相黯然。不複知其頭之與足。然此合眼之人。以手循彼外人之體而撫摩之。雖不假眼。而頭足一辨。了然無惑。是則暗中所知。與明中所見。知覺是同。了無有異。故知緣塵之見。尋常必因于明者。若離明而暗。則成無見。若不藉明而見自發者。是不明之明。無見之見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此謂明所不能明。暗所不能暗者。誰謂見必藉明而有耶。彼凡夫之眼。尚不藉明而見。何況根塵既銷。真光獨露之人。而猶謂覺明不成圓妙也哉。汝但求銷根塵。勿愁圓妙不發矣。合前觀之。則解根下手功夫。略已發盡。但未說出一門的指何根而已。學者潛玩而有得焉。則圓通修證。思過半矣。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竟。
○又通前二義論之。前一義。爲略示因果全功。令懸知究竟極果。後一義。爲詳示初心方便。令切曉下手工夫。分門以定二決定義已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白淨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根惟略舉前二)離于明暗動靜通塞。(塵乃略舉前六以該其余)畢竟無體。猶如念心。(即六處識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佛謂離塵無有結體。阿難誤謂離塵全滅性體。故謬起斯難也。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則是欲求常住者。必因地覺心。與果位名目相應。同一常住。然後可爾。世尊。如果位中。斷五住而得之菩提。斷二死而證之涅槃。經煅煉而成之真如。因磨砻而顯之佛性。與夫離垢之白淨識。出纏之空如來藏。轉識之大圓鏡智。此之七種。名雖差別。皆是如來自證法門。清淨圓滿體性堅凝。一得永得。更無變遷。喻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者。然則欲獲此果。必用不壞之因明矣。今又雲。離明離暗無有見體等。若此見聽諸根。離于明暗動靜通塞諸塵。而畢竟無體者。則與如來前破七處識心。離塵無有。乃至等于龜毛兔角者。豈不相同乎。夫既離塵無體。則是畢竟斷滅之法。佛既言生滅爲因。不可獲常住之果矣。雲何將此畢竟斷滅爲因地心。乃欲獲如來七常住果。是何異邀空華而結空果耶。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是根性離塵無體也。若無前塵。念自性滅。是識心離塵無體也。我今進以識心推。退以根性審。循環反覆。微細推求。分明根識不異。若離前塵。決無我心。及心處所矣。夫真因方可克果。今既成斷滅。又將何物立因。而欲…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