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如來無上知覺乎。且此見性。既已斷滅矣。雲何如來先說見性是湛是精。是圓是常。是則違越誠言。亦成戲論。今而後。知如來自謂真實語者。亦未敢信也。我之蒙昧吝啬若是。惟望垂大慈悲。開我蒙吝。俾至于豁然無疑焉。
○賀雲。阿難非誤認結體爲性體也。意謂結可亡。六根不可棄。如佛所說此見聽等離塵無體。則六根與攀緣心。俱是生滅之物。俱當決定棄捐矣。乃世尊又教我于六根中。循圓通根。深入一門。是以生滅之因。求不生滅之果。得無因果名目不相應耶。不知六根粘妄之光。有生有滅。而六根中見聞覺知之性。原未嘗生滅也。認六根爲圓明覺。固不可。謂六根之外。別有圓明覺無生滅性。亦不可。世尊擊鍾一段機緣。乃就六根門頭。未有粘妄之光。惟一妙覺明體。綿綿不絕。炯炯常存者。顯示無生滅之性耳。故後卷雲。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
○又雲。無生滅性。在六根中。如金在礦中。見道分。恐阿難認礦爲金。故就見精中。指出二種妄見。修道分。恐阿難離礦不見金。故就六根中。顯出一段聞性。所謂旋妄伏元者。只是銷礦成金而已。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顛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此欲即事驗常以釋疑而先責其顛倒也。佛告阿難。汝惟好學多聞。而不暇盡漏。故汝心中。只曉得顛倒爲諸妄所因。其實真正顛倒。現當汝前。反不能識。亦如說藥人。而實未見真藥。設我更有開示。恐汝所執甚真。一時不伏。故我姑設方便。且將塵俗易了之事。爲汝發明。汝必因此而除疑矣。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否。阿難大衆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阿難大衆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阿難大衆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此擊鍾以驗常也。即時如來。命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否。阿難大衆俱言我聞。若是了事人。只銷羅睺一擊。疑團粉碎。何須再審。世尊見其隨風倒柁。故于鍾歇無聲。而再诘之。則又答以不聞。又再擊而再審之。則又答言俱聞。此時阿難鼻孔。已在世尊手裏。遂雙開二難。而以雲何聞。雲何不聞拶之。終欲令其在聞聲邊。究個落處也。爭奈阿難錯轉一語。而曰音響雙絕。則名無聞。豈知堂堂佛弟。卻與斷滅外道同流哉。是則不識自己恒常之聞性。卻狥聲塵生滅之聞相。豈非迷本聞而循聲流轉者乎。
○先德雲。顔色規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煉。到底終歸是假銀。尊者之謂與。
如來又敕羅睺擊鍾。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此複令擊鍾再驗也。文義同前。但前聞屬根。今聲屬塵。根塵不同。故須再驗耳。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此直責矯亂也。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何故自語矯亂耶。阿難大衆。一齊問佛。我今何爲矯亂。不自覺也。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必有分矣。而問聞答聞。問聲答聲。隨風倒柁。言無定准。非矯亂而何。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此句只重有無二字。不重知字。猶雲所知之有所知之無也)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此爲一句聞字連下句讀之)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此破申正意也。聲有生滅。聞乃常存。是其正意。審之不悟。故與申明。而破其誤執之深惑也。釋迦父子。既借鍾聲與阿難說法竟。複與鍾聲添個注腳。故告之曰。阿難。鍾聲初歇之時。只是無響。非是無聞。汝乃說無聞者。若果實無聞。則汝聞性。隨聲已滅。汝則同于無知枯木。當鍾聲更擊。汝應不聞。乃我第叁次審。又雲何知。而言俱聞耶。更擊仍聞。則汝聞性。不隨聲滅明矣。是則所知之聲有聲無。自是聲塵。而或有或無。, 豈彼聞性因聲有而成有。因聲無而成無也。若使聞性實隨聲滅而名之曰無。則當我第二次審時。汝複將何性。知其爲無聲乎。是故阿難。聲于聞中。實有生滅。聞于聲中。實不隨生滅。則爲根爲塵。斷非混濫也明矣。夫斷常縱使難定。根塵宜當易分。而汝現今尚且顛倒。惑聲爲聞。于易分者而不能分。何怪以根中之常性。而惑爲斷滅。此固于難定者而益不能定也。今既解此。不應複執離塵無性矣。
如重睡人。睡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是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爲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夢中怪鍾醒時說鼓互影略也)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搖即動也)開閉通塞。(兼肉耳也)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
此引夢驗常也。前阿難領佛離動離靜元無聽質之旨。而起根性斷滅之疑。今擊鍾之示。有聲驗之于動。無聲驗之于靜。而實未及動靜雙離以驗之。故此再引睡中雙離動靜時以驗也。且聞性不滅。更有一證。如重睡之人。熟眠于床枕之間。其家有人。搗練舂米。砧聲碓聲。雜然交作。其人夢中聞舂搗之聲。識昏境倒。或以爲擊鼓。或以爲撞鍾。又于夢中。自怪其分明鍾也。何故作木石響耶。于時忽寤。如是杵音矣。乃告家人。我正夢時。聞此舂音。將謂鼓響耳。無論其舂杵是真。鍾鼓是假。總見其曆曆耳根處。阿難。是人正在夢中時。舉身皆忘。豈複有動靜二塵。及開閉通塞之肉耳。爲其所記憶。然而其形雖寐。聞性不昏。則此性離塵不滅。又有明驗矣。且非惟夢中不寐。即死後亦不寐。極而論之。縱汝形銷命謝。眼光落地時。此性常存。豈爲汝形銷滅。而亦與之俱滅乎。
○此處阿難仍富更有一問。問雲。既此根性動靜無關。生死不礙。如來何言離動離靜。元無聽質乎。佛應答雲。我言離塵無聽質者。爲無聚聞于耳。結滯爲根之聽質也。此質若忘。則遍周法界之聞性。方以全彰。豈令翻成斷滅乎。如此。方明出元無聽質之故。顯其自是阿難謬解。非佛自語相違也。不然。則佛前言離塵無質。後言離塵有體。終無以解自語相違之難矣。吳興曰。阿難通疑六根無體。如來所以單顯聞性爲常者。爲欲發耳根圓通之機也。
○舂搗認作鼓鍾。但取聞性不昧。縱汝形銷四句。更進一步。謂非惟夢中不昧。即死後亦不昧也。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聲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此結示迷常逐斷故有輪回棄斷守常即成正覺也。夫聞性不隨生滅如此。然則塵豈可逐。而性豈可不守哉。以諸衆生。從無始來。逐妄迷真。循此色聲諸塵。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根中之性。淨而不染。妙而不縛。常住而無生滅。其起惑如此。既不循根中所具常性。而流逸奔塵。造諸塵業。由是六趣遷流。生生流轉。苦果無盡。而惑業苦叁。具足無缺矣。若能棄此生滅。而不奔諸塵。守于真常。而旋根反照。即所謂脫粘內伏也。即得常光現前。所謂伏歸元真。發本明耀也。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所謂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也。且不特此也。根塵識心。既已銷盡。到銷落之後。心中純想湛一之體。即所想湛一之相。更是一種最細難除之塵。而即此不舍湛一之心。亦是識情。名爲法愛。更是一種貼體難刮之垢。若能于此二俱遠離。粗細塵垢。淨盡無余。則汝法眼。當下清明。便是正法眼藏。雲何不成無上知覺乎。蓋法眼清明。雖方至于初住。然因地真正。則果無纾曲。而從初發心。必成正覺矣。至此湛一亦忘。又何六根之可結哉。喻釋根性斷滅疑竟。
○學人問高城和尚雲。和尚夜後無燈時如何。師曰。悟道之人。常光現前。有甚麼晝夜。學人雲何不見和尚光。師曰。擬將什麼眼見。學人雲。世人現在。同將眼見。師彈指曰。善哉。一切衆生。根塵相涉。從無始來。認賊爲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鎖。汝將眼見。意識分別。擬求佛道。即是背卻本心。逐念流轉。如此之人。對面隔越。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