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P12

  ..续本文上一页求如来无上知觉乎。且此见性。既已断灭矣。云何如来先说见性是湛是精。是圆是常。是则违越诚言。亦成戏论。今而后。知如来自谓真实语者。亦未敢信也。我之蒙昧吝啬若是。惟望垂大慈悲。开我蒙吝。俾至于豁然无疑焉。

  ○贺云。阿难非误认结体为性体也。意谓结可亡。六根不可弃。如佛所说此见听等离尘无体。则六根与攀缘心。俱是生灭之物。俱当决定弃捐矣。乃世尊又教我于六根中。循圆通根。深入一门。是以生灭之因。求不生灭之果。得无因果名目不相应耶。不知六根粘妄之光。有生有灭。而六根中见闻觉知之性。原未尝生灭也。认六根为圆明觉。固不可。谓六根之外。别有圆明觉无生灭性。亦不可。世尊击钟一段机缘。乃就六根门头。未有粘妄之光。惟一妙觉明体。绵绵不绝。炯炯常存者。显示无生灭之性耳。故后卷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

  ○又云。无生灭性。在六根中。如金在矿中。见道分。恐阿难认矿为金。故就见精中。指出二种妄见。修道分。恐阿难离矿不见金。故就六根中。显出一段闻性。所谓旋妄伏元者。只是销矿成金而已。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颠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此欲即事验常以释疑而先责其颠倒也。佛告阿难。汝惟好学多闻。而不暇尽漏。故汝心中。只晓得颠倒为诸妄所因。其实真正颠倒。现当汝前。反不能识。亦如说药人。而实未见真药。设我更有开示。恐汝所执甚真。一时不伏。故我姑设方便。且将尘俗易了之事。为汝发明。汝必因此而除疑矣。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击钟以验常也。即时如来。命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若是了事人。只销罗睺一击。疑团粉碎。何须再审。世尊见其随风倒柁。故于钟歇无声。而再诘之。则又答以不闻。又再击而再审之。则又答言俱闻。此时阿难鼻孔。已在世尊手里。遂双开二难。而以云何闻。云何不闻拶之。终欲令其在闻声边。究个落处也。争奈阿难错转一语。而曰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岂知堂堂佛弟。却与断灭外道同流哉。是则不识自己恒常之闻性。却狥声尘生灭之闻相。岂非迷本闻而循声流转者乎。

  ○先德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炼。到底终归是假银。尊者之谓与。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此复令击钟再验也。文义同前。但前闻属根。今声属尘。根尘不同。故须再验耳。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此直责矫乱也。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何故自语矫乱耶。阿难大众。一齐问佛。我今何为矫乱。不自觉也。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必有分矣。而问闻答闻。问声答声。随风倒柁。言无定准。非矫乱而何。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此句只重有无二字。不重知字。犹云所知之有所知之无也)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此为一句闻字连下句读之)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此破申正意也。声有生灭。闻乃常存。是其正意。审之不悟。故与申明。而破其误执之深惑也。释迦父子。既借钟声与阿难说法竟。复与钟声添个注脚。故告之曰。阿难。钟声初歇之时。只是无响。非是无闻。汝乃说无闻者。若果实无闻。则汝闻性。随声已灭。汝则同于无知枯木。当钟声更击。汝应不闻。乃我第三次审。又云何知。而言俱闻耶。更击仍闻。则汝闻性。不随声灭明矣。是则所知之声有声无。自是声尘。而或有或无。, 岂彼闻性因声有而成有。因声无而成无也。若使闻性实随声灭而名之曰无。则当我第二次审时。汝复将何性。知其为无声乎。是故阿难。声于闻中。实有生灭。闻于声中。实不随生灭。则为根为尘。断非混滥也明矣。夫断常纵使难定。根尘宜当易分。而汝现今尚且颠倒。惑声为闻。于易分者而不能分。何怪以根中之常性。而惑为断灭。此固于难定者而益不能定也。今既解此。不应复执离尘无性矣。

  如重睡人。睡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是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梦中怪钟醒时说鼓互影略也)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摇即动也)开闭通塞。(兼肉耳也)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引梦验常也。前阿难领佛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之旨。而起根性断灭之疑。今击钟之示。有声验之于动。无声验之于静。而实未及动静双离以验之。故此再引睡中双离动静时以验也。且闻性不灭。更有一证。如重睡之人。熟眠于床枕之间。其家有人。捣练舂米。砧声碓声。杂然交作。其人梦中闻舂捣之声。识昏境倒。或以为击鼓。或以为撞钟。又于梦中。自怪其分明钟也。何故作木石响耶。于时忽寤。如是杵音矣。乃告家人。我正梦时。闻此舂音。将谓鼓响耳。无论其舂杵是真。钟鼓是假。总见其历历耳根处。阿难。是人正在梦中时。举身皆忘。岂复有动静二尘。及开闭通塞之肉耳。为其所记忆。然而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则此性离尘不灭。又有明验矣。且非惟梦中不寐。即死后亦不寐。极而论之。纵汝形销命谢。眼光落地时。此性常存。岂为汝形销灭。而亦与之俱灭乎。

  ○此处阿难仍富更有一问。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乎。佛应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也。此质若忘。则遍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如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吴兴曰。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单显闻性为常者。为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舂捣认作鼓钟。但取闻性不昧。纵汝形销四句。更进一步。谓非惟梦中不昧。即死后亦不昧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声色。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此结示迷常逐断故有轮回弃断守常即成正觉也。夫闻性不随生灭如此。然则尘岂可逐。而性岂可不守哉。以诸众生。从无始来。逐妄迷真。循此色声诸尘。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根中之性。净而不染。妙而不缚。常住而无生灭。其起惑如此。既不循根中所具常性。而流逸奔尘。造诸尘业。由是六趣迁流。生生流转。苦果无尽。而惑业苦三。具足无缺矣。若能弃此生灭。而不奔诸尘。守于真常。而旋根反照。即所谓脱粘内伏也。即得常光现前。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也。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所谓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也。且不特此也。根尘识心。既已销尽。到销落之后。心中纯想湛一之体。即所想湛一之相。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而即此不舍湛一之心。亦是识情。名为法爱。更是一种贴体难刮之垢。若能于此二俱远离。粗细尘垢。净尽无余。则汝法眼。当下清明。便是正法眼藏。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乎。盖法眼清明。虽方至于初住。然因地真正。则果无纾曲。而从初发心。必成正觉矣。至此湛一亦忘。又何六根之可结哉。喻释根性断灭疑竟。

  ○学人问高城和尚云。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师曰。悟道之人。常光现前。有甚么昼夜。学人云何不见和尚光。师曰。拟将什么眼见。学人云。世人现在。同将眼见。师弹指曰。善哉。一切众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锁。汝将眼见。意识分别。拟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