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八卷(钟惺)▪P2

  ..续本文上一页之相。诸佛之戒心也。一念有为遗失。即是破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持戒犹觉著力。住戒则自在矣。随愿。即自在之意。游生于住。游有资本。故能如愿。所谓能遍十方供养诸佛也。前位冥契。此位亲承。○修行之初。必枯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则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十信之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妙圆真心。非一非十。约用差别。故有十相。若十相不显。不名发心。十相不融。亦不名发心。故以三渐次为真方便。开发十心。如十琉璃各悬一灯。炳然齐现。是十信境界。久之精光遍满。互涉互入。全是一心。了无十相。如以十焰总安一琉璃。十光互融。光相愈大。至此方名发心。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渐次中。即以不生灭为因地心。但真心虽获。而无明尚存。须层层破除。乃得层层亲切。前破异相无明。故如琉璃悬明月。入住以来。破住相无明。故如琉璃现精金。琉璃喻智。精金喻理。初住妙心始发。今则履以成地。一切境界。皆是练治心地。故曰治地。前是理须顿悟。此是事则渐除。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即上妙心成地。涉知。涉境不昧也。俱得明了。正是涉知之义。二信明了。是忆念之明。此位明了。是正知之明。二信不能为碍。如目远视。此得无留碍。如身入空。四弘六度。任运而行。不为境所碍。前位心境相应。此位心境一如。故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佛者觉也。今既明了无碍。即是随顺觉性。故直与佛同。便受佛气分。自求父母。喻如意无碍。阴信冥通。指中阴同业会合之时。喻受佛气分也。入如来种。所谓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也。太子处胎。贵压群臣。故曰生贵。前云气分相接。如近侍获入王宫。此云受佛气分。如太子亲承遗体。

  既游道胎。亲承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亲奉觉胤。犹言亲承正脉。人相。喻方便善巧之用。谓闻见等圆通妙用。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如中阴六根成就。克肖父母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故名方便具足。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心相。佛心不动之相。虽善巧方便。而体恒不动。正心。即定心也。前九信获佛戒心。至此获佛定心。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牒上同佛之德。日益增长。谓境智愈广也。于增长处。见其不退。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有进无退。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盖用虽未显。而体已顿足。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出胎。喻破障起用。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故喻出胎。堪绍佛位。曰法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众德全备。堪令分化十方。而行佛事。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灌太子顶。是时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十地名灌顶菩萨。十住亦分得也。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十住之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具足妙德。蹑前起后。为十行总。十方者。现十界身。利众生也。众生根行有异。菩萨随顺以形以说。能化随顺也。菩萨现种种化。众生随顺一一受化。所化随顺也。能所既皆随顺。机应俱生欢喜施度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饶是丰饶。无不益故。戒度也。戒有三种。以饶益有情为胜。九信获佛戒心。至此以佛戒为行矣。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见诸众生。无一非随顺觉性。故曰得无违拒。非止能忍骂辱也。无嗔恨行忍度也。此中六度。不比尝途。有一人不受法乐。便是悭施。一念不护众生。便是破戒。一念分别众生。便是嗔恨。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随机随感。现种类身。穷未来际。益物无量。三世下。释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得穷未来际。以达十方无碍。故能现种类身。若时若处。现化不绝。故云无尽。进度也。六住获佛定心。至此以佛定为行矣。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定心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于诸法门。未免差误。仍是乱心。今一念定心。能持种种法。即有种种音声。一一分明。不爽毫发。是名痴乱俱离。禅度也。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同异各现。不名善现。同异互现。乃是善现。真不违俗。故同中显异。俗不违真。故异复现同。智度也。前位即寂而惺为定。此位即惺而寂为慧。十住获佛慧心。至此以慧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总摄六度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不相留碍者。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合界而界不大。是大不碍小。由善现行。扩充圆融故。著即留碍意。无留碍则无著矣。三住得无留碍。是境不碍心。此不相留碍。是境不碍境。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六度中以般若为第一。以智度融之。则五度皆趣智度。是故咸是般若也。般若极尊重。故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前自成。此成就众生。前虽利他。总成自己行门。此则行住皆成轨则。依希天人师矣。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前方便。此真实也。无漏与无为不平。前以戒生定慧。为三无漏学。至此始得清净耳。前是有为法。未能称性。此是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唯一真。故曰真寔。从前至此。始露性字。染净总如来藏。而纯净无染。方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满足至留患。牒前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回向之行。悲愿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路。故须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无为心。即不生灭心也。三渐次中。即依此为本修因。九信位。始获安住无为。从无为法界。建立万行。至此反本还原。仍归无为界中。无佛可求。无生可度。回视前日所获无为佛心。依然无二。从此渐向佛乘。○十住位中。虽皆纯用中道。未尝显言度生。是则趣空之智居多。十行位中。显言度生。是则出假之悲最胜。此十回向。显然悲智等运。真俗互融。圆满中道。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三处者。众生。菩提。真如也。众生菩提。是随相。真如是离相。此与次位。是回向众生。准华严经。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唯虚设。故行愿兼资。方入如来大涅槃海。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即上灭除度相也。远离诸离。即离众生相亦远离也。名不坏者。不坏度生事业也。盖有能度所度。是可坏者。今灭除度相。是坏其可坏。若能坏之心不空。亦复可坏。故须远离诸离。方名不坏。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是回向佛道。本觉湛然。自己本佛显现也。觉齐佛觉。与一切如来心精。通同唇合也等一切佛回向者。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也。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即本觉体。发明。即发挥妙用。地如佛地。表因地所含无边境界。同佛果地所现无量刹土。地字。指本觉境地。德用无不周遍。故曰至一切处。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于地中观诸功德也。世界。即至一切处。如来。即等一切佛。前犹分自觉佛觉。自地佛地。此融一不分矣。互涉者。以世界涉如来。则一一毛孔。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如来涉世界。则一一微尘。有无量如来转大*轮。无挂碍者。世界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如来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无尽功德藏者。佛各具无量庄严。表无量功德。七无著行。现尘现界。单就依报说。此则依正报无碍。○等一切佛。如月出云。至一切处。如月照空。无尽功德藏。如月中现山河大地等影。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后从功德藏。起无为之为也。佛地。蹑前功德藏。菩萨证此。即同如来果地。地中各各者。以此藏中功德无尽。如六度万行。皆其本有。生清净因者。依彼本有。一一随缘。各起无修之修。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岂不纯一清净。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者。乘因取果。因果互彻。万德为万行因。万行为涅槃因。行从理起。故名随顺平等。能生妙果。故名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是真如体。故称真根。前随顺诸佛平等。此随顺众生平等。有一众生可度。非平等也。舍一众生不度。非平等也。约成。则人人本成。约度。则念念不失。方是称性随顺。此位又回向众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八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