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是回向真如。即一切二句。总是一意。即相离相。非灭相离相也。无生可度。无佛可成。不著于即也。度无可度之生。成无可成之佛。不著于离也。前云远离诸相者。离之极也。此则离亦不著矣。七住云无著者。不著于有为也。此则无为亦不著矣。前回无为心。总是趣向真如。今始明见其相。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是亲证义。所如。即真如也。若能亲证真如。则处处皆如。业报二障。不能系缚。故能游戏十方。现身无碍。无缚。是解脱因。解脱。是无缚果。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即真如性。德即真如之德相也。凡有分限。皆非圆成。菩萨住此位中。洞见一真法界。圆满成就。不堕诸数。有何限量。是以刹中之尘。尘中之刹。重重称性。互摄互融。故曰法界无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加行者。菩萨圣位难入。须加功行。特标妙圆。别于小乘之四加。第三渐次云。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已如矿中出金。只欠一净。入信以来。曰圆妙开敷。曰进趣真净。至十行中。方云一一清净。至回向中。方云生清净因。可见四十一位。总无加于前心。只是方便磨炼。令之现佛境界。如将真金。重重烹炼。净相益显。但有心有佛。能所历然。尚非极净之境。故复以妙圆心。成妙圆加行。并前能所之相。廓尔泯绝。方得从差别因。证地上平等因。如金入九还。方可成丹。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向虽觉齐佛觉。居然二觉也。此以佛觉为己心。但觉未全开耳。此时菩提将达。故喻钻火。无明将破。故喻欲然其木。暖相现前。功不容间。加行之相也。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向虽地如佛地。居然二地也。此以己心成佛地。但地未全融耳。身入虚空。喻非依也。下有微碍。喻若依也。顶者。将超未超之谓。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上两位犹未同也。此则二同矣。前中中流入。犹未得也。此则善得矣。忍取信顺义。心佛二同等。即信顺也。如僧中办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不说出。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云善得中道。虽心佛不分。未忘数量。此则心佛两融。而数量始销。迷中道。觉中道。皆是数量。今二无所目。高出世间。故名世第一地○凡有能所。总为生灭边事。十住十行。能所炽然。无为真如。尚在遥远。第十行后。回无为心。渐向真如矣。然离众生相。又见真如相。曰心。曰佛。曰中道。皆是带相真如。四加行中。初位佛即是心。次位心即是佛。三位即心即佛。四位非心非佛。重重淘汰。方于真如之相。少分破除。方可出生灭门。入真如门。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下明十地。地有成实发生二义。蕴积前位。至于成寔。一切佛法。从此发生。唯识此地。以无分别智。证遍行真如。盖一切差别。总是菩提瞪发劳相。此位顿证二空。如清净眼。观晴明空。迥无所有。故于大菩提。善得通达。此句是总。觉通如来。是如理智。尽佛境界。是如量智。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前位断九界异性。入平等佛性。但佛境未忘。亦是清净心中一点微垢。故同性亦复除灭。方得离垢。盖异性是浊边垢。同性是净边垢。故须双离。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由离垢故净。净极则明生。真如自体相。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名发光。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前云明生。如火始然。此云明极。如大火聚。觉满者。真如自体相。有遍照法界义。焰慧。慧之至也。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二地同异双离。止约众生与佛菩萨。三平等性。此总该一切法也。约体如空有。约相如垢净。约谛如真俗。约道如中边。约位如权实。约教如世出世间。但是一切同异缘影。悉皆烁绝。迥不相干。所谓生灭既灭也。向后寂灭现前。总从此始。谁能胜之。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圆顿人发心即悟真如。然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属比知。岂即亲证。今历真修。极尽有为功行。则无为真如性显现。故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上地真如既已明露。此则尽其边际。寻常望之不见其涯。穷之不见其量。今则遍界遍空无不呈露。不但现前已也。初地尽佛境界。是通达之尽。此尽真如际。是具足之尽。尽无际之际。岂不远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身口意业皆息。即佛心。菩萨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世间之心。故曰一真如心。前获无生法忍。至此亲证。所谓彻法源底。故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如。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作大法师。广度群品。应时合节。故曰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自初发心以来。皆修习事。善慧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悲智并圆。修习功毕。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盖因地有修。果地无修也。慈悲利他。妙智自利。如阴庇润。如云充满。涅槃海。十地将证未证之果德。菩萨悲智圆满。切邻斯果。称合涅槃。故云覆。法字。双含悲智。云字摄阴。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如来先证妙觉果海。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菩萨方取果海。顺流而入。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虽齐等尚未臻妙。慧即本觉之体。前欲习初干。而获分觉。今无明全干。而获圆觉。前干慧。如新生之月。此干慧。如望夜之月。虽浅深不同。要之此慧。只是空竟前慧。干慧暖顶忍世等妙位各一。为单。信住行向地位各十。为复。复五单七。合之十二。圆顿初心。与如来同一觉道。但约位次。则后胜前。前世第一。是世间无上。此则出世间无上。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上文陈列位次。若不开示下手工夫。如数他宝。身无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门。见得彻前彻后。只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深入而已。观察根尘如幻。便入干慧。观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观察等觉如幻。便入妙觉。十喻者。幻人。阳焰。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也。总是不取法门。至坚至利。一切境界。应手粉碎。故曰金刚。总论之。全是自性大定。故曰奢摩他。细分之。种种地中。种种差别。种种观察。故曰毗婆舍那。所谓微密观照。正指此也。行者于自性定中。用此微密观照。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层层渐入。直抵觉海。故曰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五十五位。始干慧。终十地也。等妙二觉。即菩提也。圆教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对胜拣劣为邪。非叛道之邪。此经圆教。异于常途。全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及因地发心。与果位觉。名目相应。圆融行布之旨。全似华严。而因中名目。遍摄后位。有出于华严之外者。以常途相较。果位全同。因位全异。中间安立位次。名同实异。常途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次断界外尘沙惑。次进断无明。方许分证真如。然则无生灭心。至地上始有分。此经直以如幻法门。入流亡所。还复元觉。便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故未入信前第三渐次。便得无生忍。如初生月。便含圆月。所谓因地全异也。常途十信。不过具四信心。起五种行而已。此则纯真十心。与佛相契。常途十住。不过信心成就。入正定聚而已。此则明见真心。亲住佛家。常途十行。依解起行而已。此则称性之修。即真谛而入俗谛。常途十向。依行发愿而已。此则全修归性。由俗谛而入第一义谛。常途加行。由凡入圣。更加功行而已。此则以妙圆心。成妙圆行。遣除第一义谛之相。并遣除心佛之相。常途地上然后分断分证。此从初地以至妙觉。不过泯绝证相。方始圆满因地初心。如望夜月。岂有外于初月哉。所谓名同实异也。至于前前位中。每摄后后。信位加以住名。则以信摄住也。十信之名。八同常途。独于六信名以不退。则摄七住及八地也。八信名以回向。则摄十向也。住位第二名以治地。则摄地上也。四住同于华严四地。八九十住。同彼八九十地。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如初八以后月。遍在初三月中。此经所独者矣。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证此极果。正范具矣。故请经名。及奉持法。佛佛相传。以心印心。曰宝印。清净海。即心海。眼即智。照心海之智。曰清净海眼。阿难为亲。摩登为因。常遍曰大。执持曰方。包博曰广。因果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曰莲华王。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曰佛母。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曰陀罗尼。诵持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曰灌顶章句。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八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