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心中不具有正知的人闻思修的智慧也将如同向漏瓶中注的水不会存留一样,所通达的意义不会存留在记忆中,终会忘失无余。善天尊者解释为不能明确领受闻思修的智慧。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纵然是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恭敬学处,然而如果不具备分别观察自己行为的正知过患存在,那么终将染上堕罪的污垢。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有正念的烦恼盗匪跟随在丧失正念者的后面,就像盗贼抢夺财物一样将他们昔日所积的福德一扫而光,并使他们堕入恶趣中。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大疏》中解释道:这群烦恼的土匪势力增长壮大后便寻找作害的机会,一旦有机可乘便抢劫所有善法的财产,同时也摧毁获得善趣的命根,原因是无有善法的路粮资本(也就不会获得善趣)。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大疏》中解释说:如果未护持正念,就必然会有许多过患产生,因此时刻也不能让正念离开心意之家的入门。假设他已离开,那么就要忆念它的后果——恶趣痛苦,从而再度安住于正念中。
壬二、生起之因: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依止堪布等上师与具正法的道友,他们会开示取舍的道理,如果违越取舍之处,惟恐遭到他们的耻笑,所以恭敬学处的具缘者依此轻而易举便可生起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此外,想到佛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我的所有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具有知惭、恭敬学处与害怕他们耻笑的畏惧,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具足正念。如《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诸罪,然如食毒岂有乐,天具瑜伽之诸人,清净慧眼必现见。”
壬三、护持之果: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如此这般深思者反反复复随念佛陀,无勤之中便会生起正念。为防护烦恼由经心之门而入,安住于正念中,那时正知也会毫不费力地到来,而且以前已经离开的也会再度返回。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如果处于污染性的状态,则说明这种心具有过患。当时,自己应当做到如树般安稳,不为烦恼所动而安住。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作;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宣说心境宽广。
子一、观察身体所作: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任何时候我都不应毫无意义地散乱观瞧,心思必定要专注于取舍之处,恒时目光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如果眼睛过于疲劳,为了休息可以偶尔眺望四方。如若看见有人,则应当平和正视说您善来。有些注释中解说是为了正视善来者而观看。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上路时,为了察看歧途、盗匪等危险畏惧,缓慢观察各方,如果需要再三迅速观看四方,为了解除野人的损害而休息,当时应回过头来观望,对后方进行详细检察。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对前前后后做了详细审视之后,才应继续前行或者返回。以这方面为例,在四威仪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即将置身于值得做的事情时,要清楚心的动态,确定或妥善安排好之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应当尽心尽力仔细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已拴在思念利益自他正法的大柱子上而没有遗失到颠倒的歧途上去。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观察的方式: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善法的等持,一刹那也不散乱于颠倒的对境,心心念念细致观察我的这颗心到底在享用善不善何种对境?
子三、宣说心境宽广: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在有损生命等的危难情况下,供养三宝等喜乐以及与为众生重大利益等相关的时刻,假设实在无法做到这样严格约束的威仪,则开许适应那些场合的行为随意而做,诸如在布施时某些戒律可以搁置。《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时戒所摄当舍置。”《释论》中解释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他而妄说未看见。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对于力量相等的所有善事,首先考虑好做哪一件,一开始做时就要放弃其余的事,而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待此事完成以后再做其余之事,这样一来,前后的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有条不紊次序井然奉行善法,就不会导致非为正知的随烦恼增盛。
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而行之对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二、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观赏神奇魔术等诸多精彩的节目时,应当断除对这些的贪执心。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等时,应当忆念如来所制定的不应做的那些学处,以惧怕违越佛制戒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都应当观察自心的动机,绝不能随烦恼所转,而应稳重如理奉行善法。
寅二、广说: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无论发现自己在生贪心还是生嗔心的任何时候,言谈举止都应暂时中止由贪嗔引发的不善业,了知一切法无作而如树般安住于无作的状态中。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心思过于外散掉举,附带着口中也是冷嘲热讽,心中也是生起我慢,对自己的财富过分贪执喜爱,骄傲自满,或者想对别人的过患品头论足,或者考虑以虚伪诈狡的手段欺骗他众,(善天尊者总结伪与诈而解释为谄诳。)或者,想竭力自我赞叹或诋毁他人,口出粗语,挑起争端,这些时候均应如树般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如果贪图名闻利养,恭敬爱戴,或者想差遣仆从眷属做事,或者心里想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这时也应当如树般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如果贪图自私自利而想放弃利他而希求眷属,有些注释中将求自利讲解为贪图弟子。并且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如果出现这些心态时,要如树般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不能忍耐、懈怠懒惰,生起恐怖,厚颜无耻、废语连篇,对于自方过份贪爱之心生起时,应当如树般安住。
寅三、摄义: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应当观察是否出现了具有染污性、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如果出现了,那么菩萨勇士即刻就要对治,不要偏向动摇在自我一方而要稳固地受持这颗菩提心。
子二、行持应事: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对此,《普明论》中是如此讲解的:恒时深信不移、极为坚定地立誓行善,见到善法的功德而欢欣鼓舞,纵遇困难也不退步,意志稳固、满怀恭敬之心意念顶礼,所谓的恭敬是指身体等礼拜。警惕恶行知惭有愧,畏惧罪业,(谨慎因果,)守护根门,从而做到威仪寂静调柔,努力使其他众生欢喜。
愚稚意不合,…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