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P3

  ..续本文上一页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凡夫愚者的意愿互不相合,对此心里不要生起厌烦,即便受到他们的加害,也应当想到他们是由于生起烦恼而不由自主地萌生害心,这样思维以后心中会对他们更加满怀慈悯。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思恒无自由造罪,智者不执士为罪,言不欲中颠倒行,于士悲悯更增盛。”

   为自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利益自己与一切有情而行持无罪之事,或者按照《释论》中所说,分别从自己与众生的角度而说知惭、有愧。倘若如此而行,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幻化,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心。

   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

   丑一、思维暇满难得: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当反反复复思维,历经累劫才幸运获得了难得殊胜的暇满人身,因此要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受持这颗心,力求不为烦恼所动摇宛如须弥山一般。

   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

   寅一、身本体无有所贪精华: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依照慧源尊者、普明尊者以及善天尊者所说应当护持此心,而不是爱护身体,因为身体对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以此为连接,《释论》中解释说:请问你为什么保护身体呢?若回答说:如果不加保护,那么它就会不高兴。死亡时,鹰鹫由于贪肉而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你心里并没有不高兴,为什么现在这般珍爱身体而任其指使呢?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心意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加以保护呢?既然你与这个身体二者是各自分开的,那么身体他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途呢?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如果心想,虽然我与身体是异体,我还是需要一个依存处,因此才执著这个身体。那么愚痴的心意你为何不护持洁净的树木躯干呢?理当护持。又何苦偏偏要爱护这个不清净物聚合的迷乱腐朽的臭皮囊呢?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若问:假设说身体不具有洁净等精华,那是如何不清净的呢?首先以自己的智慧将表皮的层次从肉中剖析出来。再以智慧的宝剑将肉从骨骼中剔离下来。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接着再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一直审视观察到骨髓之间。自己详察细究看看这个身体到底有什么洁净等精华。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如果通过一番辛苦寻找,结果你并未见到精华妙用,那么你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贪执并精心爱护这个污浊的身体呢?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如果说:尽管如此,但还需要享用身体。你既不能食用不净物,也不能饮用血液,又不能吮吸肠胃,那么身体究意对你有什么用呢?你自己是根本不能享用这个身体的。看来你(贪执爱护这个身体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保护狐狸、鹰鹫食用。

   寅二、依身当修法: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要爱护这个身体,本应当是唯一为了修行善法。其实,就算你百般精心保护,然而死神却不会有仁慈心肠,他会毫不留情地抢夺过去而施给鹫鹰等飞禽以及饿狗,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譬如,奴仆随从不听从使命,主人尚且不给予衣服食物等,虽然保养这个身体,但它最终必将去往他处,你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育爱护它呢?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善天尊者解释道:既然已经酬谢这个身体而予以了衣食等薪水,现在就理所应当让他成办自利与他利,如果无有利他的意义,一切都不要给予这个身体。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因此,应当只是将这个身体看成是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即作为自他渡过轮回海等的依处,将身体作船想而为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修成如意身也就是转变为佛身,依此而成办众生利。

   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暂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暂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自己已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后,就要常常面带笑容,杜绝怒容满面、横眉冷对,与成办众生利益的友人公正不阿、实实在在地畅所欲言。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当移动床榻与座垫时不要不经观察、随随便便、粗心大意过猛用力以致于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时也不能十分粗暴,恒常断除粗鲁的行为而喜爱寂静的威仪。例如,水鸥、猫与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到成办自己所求之事的目的,同样能仁或者禁行的菩萨身语的威仪也应当恒时如此寂静而行。

   寅二、必定随顺他众: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对于善巧劝勉他人弃恶从善等忠告并且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诸位大德的语言要毕恭毕敬顶戴,无有我慢恒常作为众人的弟子。无有嫉妒,对一切讲经说法的妙语均赞为善说。如果见到有人行福德之事,则先赞扬此为善举并生起欢喜心。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为了避免阿臾奉承之嫌而在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如果他人宣说别人的功德,则随声附和,欣然赞同,如果菩萨评赞自己的功德,则当暗自思忖认识到自己到底有无功德,而不能骄傲自满。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遵循如是道理而行持的人,他人所作的一切善法也会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以价难买,因此应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中也不会有受用等损失衰败的遭遇,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功德生嗔,则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也会闷闷不乐,极度苦恼,来世更会苦不堪言。

   寅三、善行自己之事: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出语言谈时要称心如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远离贪嗔,声音柔和,多少适度。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看见众生时,不观过患或毫不虚伪以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也应当念及依靠他们我才能成就佛道。

   丑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饶益他众之理。

   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三: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三、宣说胜劣取舍。

   卯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时间持久,以强烈的欲求心或者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而引发以及依靠对境功德福田佛陀等,饶益之田大恩父母等、痛苦之田可悲的病人等而成就广大福德善事。不善业也是同样,《亲友书》中云:“恒时耽著对治否,功德具主所生业,五大善法与不善,故当精勤行善法。

   卯二、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当精通力量强大的善法并具备自信心与欢喜心时,自己就要恒时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所有善法,一切事情独力自主尽力而为无需依靠其他任何人。如此并不存在不劝别人行善的过失,原因是如果能够劝勉别人行善,还是要竭力劝他。

   卯三、宣说胜劣取舍: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需要对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进行抉择,从而循序渐进趋入,由于后后更为殊胜,因此应当行持后后。虽说上下顺序是这样的,但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不能为了些微小的戒律而放弃广大的布施。那么大小以什么而安立呢?《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因而要行持利他。

   寅二(饶益他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刚刚讲的道理既然已经明确,接下来就应当恒时精勤利益他众。如果对他众有利,那么具有大慈大悲、高瞻远瞩、彻知一切取舍处的佛陀对贪执自利智慧浅薄的愚者所遮止的学处也有开许。如《大密善巧方便经…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