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P3

  ..續本文上一頁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

   凡夫愚者的意願互不相合,對此心裏不要生起厭煩,即便受到他們的加害,也應當想到他們是由于生起煩惱而不由自主地萌生害心,這樣思維以後心中會對他們更加滿懷慈憫。如《經觀莊嚴論》中雲:“思恒無自由造罪,智者不執士爲罪,言不欲中顛倒行,于士悲憫更增盛。”

   爲自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

   爲了利益自己與一切有情而行持無罪之事,或者按照《釋論》中所說,分別從自己與衆生的角度而說知慚、有愧。倘若如此而行,所作所爲再進一步觀如幻化,無有傲慢而恒時守護此心。

   子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分二:一、思維暇滿難得;二、已得當取實義。

   醜一、思維暇滿難得:

   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

   我應當反反複複思維,曆經累劫才幸運獲得了難得殊勝的暇滿人身,因此要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受持這顆心,力求不爲煩惱所動搖宛如須彌山一般。

   醜二(已得當取實義)分二:一、身體無有所貪精華;二、依身當修法。

   寅一、身本體無有所貪精華:

   禿鷹貪食肉,爭奪扯我屍,

   若汝不經意,雲何今愛惜?

   依照慧源尊者、普明尊者以及善天尊者所說應當護持此心,而不是愛護身體,因爲身體對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以此爲連接,《釋論》中解釋說:請問你爲什麼保護身體呢?若回答說:如果不加保護,那麼它就會不高興。死亡時,鷹鹫由于貪肉而互相爭奪撕扯屍體,那時你心裏並沒有不高興,爲什麼現在這般珍愛身體而任其指使呢?

   意汝于此身,何故執且護?

   汝彼既各別,于汝何所需?

   心意啊,你爲什麼將這個身體執爲我所而加以保護呢?既然你與這個身體二者是各自分開的,那麼身體他對你來說又有什麼用途呢?

   癡意汝雲何,不護淨樹身,

   何苦勤守護,腐朽臭皮囊?

   如果心想,雖然我與身體是異體,我還是需要一個依存處,因此才執著這個身體。那麼愚癡的心意你爲何不護持潔淨的樹木軀幹呢?理當護持。又何苦偏偏要愛護這個不清淨物聚合的迷亂腐朽的臭皮囊呢?

   首當以意觀,析出表皮層,

   次以智慧劍,剔肉離身骨。

   若問:假設說身體不具有潔淨等精華,那是如何不清淨的呢?首先以自己的智慧將表皮的層次從肉中剖析出來。再以智慧的寶劍將肉從骨骼中剔離下來。

   複解諸骨骼,審觀至于髓,

   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

   接著再將所有骨骼解剖開來,一直審視觀察到骨髓之間。自己詳察細究看看這個身體到底有什麼潔淨等精華。

   如是勤尋覓,若未見精妙,

   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

   如果通過一番辛苦尋找,結果你並未見到精華妙用,那麼你爲何仍舊執迷不悟地貪執並精心愛護這個汙濁的身體呢?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飲,

   腸胃不適吮,身複何所需?

   貪身唯一因,爲護狐鹫食。

   如果說:盡管如此,但還需要享用身體。你既不能食用不淨物,也不能飲用血液,又不能吮吸腸胃,那麼身體究意對你有什麼用呢?你自己是根本不能享用這個身體的。看來你(貪執愛護這個身體的唯一原因就是爲保護狐狸、鷹鹫食用。

   寅二、依身當修法:

   故應惜此身,獨爲修諸善,

   縱汝護如此,死神不留情,

   奪已施鹫狗,屆時複何如?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要愛護這個身體,本應當是唯一爲了修行善法。其實,就算你百般精心保護,然而死神卻不會有仁慈心腸,他會毫不留情地搶奪過去而施給鹫鷹等飛禽以及餓狗,到那時你又該怎麼辦呢?

   若仆不堪使,主不與衣食,

   養身而它去,爲何善養護?

   譬如,奴仆隨從不聽從使命,主人尚且不給予衣服食物等,雖然保養這個身體,但它最終必將去往他處,你爲何還辛辛苦苦地養育愛護它呢?

   即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

   無益則于彼,一切不應與。

   善天尊者解釋道:既然已經酬謝這個身體而予以了衣食等薪水,現在就理所應當讓他成辦自利與他利,如果無有利他的意義,一切都不要給予這個身體。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

   爲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因此,應當只是將這個身體看成是過河的船只,充當來去的所依,即作爲自他渡過輪回海等的依處,將身體作船想而爲成辦一切衆生的利益,修成如意身也就是轉變爲佛身,依此而成辦衆生利。

   癸叁(控製後作修心之行)分叁: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二、主要宣說修心;叁、淨除成爲心之障礙。

   子一(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分四: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醜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分叁:一、暫時行爲寂靜;二、必定隨順他衆;叁、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暫時行爲寂靜: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衆友正實語。

   自己已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後,就要常常面帶笑容,杜絕怒容滿面、橫眉冷對,與成辦衆生利益的友人公正不阿、實實在在地暢所欲言。

   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當移動床榻與座墊時不要不經觀察、隨隨便便、粗心大意過猛用力以致于發出巨大的響聲。開門時也不能十分粗暴,恒常斷除粗魯的行爲而喜愛寂靜的威儀。例如,水鷗、貓與盜賊都是悄聲潛行,以達到成辦自己所求之事的目的,同樣能仁或者禁行的菩薩身語的威儀也應當恒時如此寂靜而行。

   寅二、必定隨順他衆:

   宜善勸勉人,未請饒益語,

   恭敬且頂戴,恒爲衆人徒。

   一切妙隽語,皆贊爲善說,

   對于善巧勸勉他人棄惡從善等忠告並且未受委托也心甘情願利益他衆的諸位大德的語言要畢恭畢敬頂戴,無有我慢恒常作爲衆人的弟子。無有嫉妒,對一切講經說法的妙語均贊爲善說。如果見到有人行福德之事,則先贊揚此爲善舉並生起歡喜心。

   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應忖自有無。

   爲了避免阿臾奉承之嫌而在暗中稱贊別人的功德,如果他人宣說別人的功德,則隨聲附和,欣然贊同,如果菩薩評贊自己的功德,則當暗自思忖認識到自己到底有無功德,而不能驕傲自滿。

   一切行爲喜,此喜價難估,

   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

   遵循如是道理而行持的人,他人所作的一切善法也會成爲自己歡喜之因,這種歡喜實在難能可貴,以價難買,因此應當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隨喜的快樂。

   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嗔苦,後世苦更增。

   這樣一來,自己今生中也不會有受用等損失衰敗的遭遇,並且來世還會獲得更大的快樂。相反,如果對他人的功德生嗔,則依此過患所致即生也會悶悶不樂,極度苦惱,來世更會苦不堪言。

   寅叁、善行自己之事:

   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出語言談時要稱心如意,值得信任,並且相應場合,順序相關,意義明確,令人悅意,遠離貪嗔,聲音柔和,多少適度。

   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看見衆生時,不觀過患或毫不虛僞以誠摯慈愛的表情而目視,也應當念及依靠他們我才能成就佛道。

   醜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饒益他衆之理。

   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叁:一、宣說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叁、宣說勝劣取舍。

   卯一、宣說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強欲樂,或依對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時間持久,以強烈的欲求心或者憑借能摧毀其違品的對治而引發以及依靠對境功德福田佛陀等,饒益之田大恩父母等、痛苦之田可悲的病人等而成就廣大福德善事。不善業也是同樣,《親友書》中雲:“恒時耽著對治否,功德具主所生業,五大善法與不善,故當精勤行善法。

   卯二、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當常修善,

   衆善己應爲,誰亦不仰仗。

   當精通力量強大的善法並具備自信心與歡喜心時,自己就要恒時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所有善法,一切事情獨力自主盡力而爲無需依靠其他任何人。如此並不存在不勸別人行善的過失,原因是如果能夠勸勉別人行善,還是要竭力勸他。

   卯叁、宣說勝劣取舍:

   施等波羅蜜,層層漸升進,

   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

   需要對布施波羅蜜多等六度進行抉擇,從而循序漸進趨入,由于後後更爲殊勝,因此應當行持後後。雖說上下順序是這樣的,但如前面所舉的例子那樣,不能爲了些微小的戒律而放棄廣大的布施。那麼大小以什麼而安立呢?《釋論》中說,大處主要思維他衆的利益,因而要行持利他。

   寅二(饒益他衆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前理既已明,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佛亦開諸遮。

   剛剛講的道理既然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應當恒時精勤利益他衆。如果對他衆有利,那麼具有大慈大悲、高瞻遠矚、徹知一切取舍處的佛陀對貪執自利智慧淺薄的愚者所遮止的學處也有開許。如《大密善巧方便經…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