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蛇也。玉篇為蛇。毛诗帷虺惟蛇。野王案周易龙。蛇之蛰。左氏传有蛇自泉宫出是。说文它字后乃从虫。□余□反。毛诗蛇蛇硕言。传曰。蛇蛇浅音也。一切经类音云。蛇蛇二俗它。正皆陀音。又羊支反。蛇也。方言云。又為蛇字。凡倍美曾。
从朽。从音字龙反。随也遂也重也服也顺也。七龙从容足容三反。举动也。长从横也。从用子用二反。从侍也。楚江反。协韵音也。宗楚反。小人进朝庭也。朽韵詮许尤反。上声木枯。
木孔。木莫卜反。树总名也。孔苦红反。上声螫。施石支。虫行毒。关西音释。山东音。□又音哲。
右足。右音尤久反。对左也。又尤救反。助也。足音即玉反。□也充也得也。借音子喻反。添也成也。又踪俗反。胵也。依此音。
拇指。拇音谨部反。大指也。指音脂雉反。手足指也。
毒气。毒音从篤反。药害也。又苦痛也。气音去既反。浮息也。
遍身。遍音博见反。身音失怜反。形也。
闷绝。闷音莫顿反。烦也。又莫困反。愁也。绝音全雪反。断也。
於地。於音雨俱反。往也。地音题利反。周礼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动物宜毛。植物宜卑。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动物宜鳞。植物宜膏。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动物宜羽。植物宜窍。其民专而□四曰□广。动物宜分。植物宜荚。其民□而瘠。五曰原隰。动物宜羸。植物宜丛。其民丰而痹。尔雅地易也。太玄经九地。一為沙泥。二為泽泥。三為崖厔。四為下田。五為中田。六為上田。七為下山。八為中山。九為上山。说文云。无气初分。清明為天。重浊為地。万物之所陈列也。释名地底也。其体义下戴万物也。
口中。口音莫厚反。又苦后反。尚书。惟口出口好与戒。野王案说文口所以言也。口者脾之门户也。口者犹以口语相发动也。中音致隆反。中犹忠也。裡也。均也。半也。宜也。堪也。得和也。别内外也。
吐沫。吐音他古反。弃也。写也。汤故反。欧也。沫音满曷反。水上之浮沫也。又亡盖反。一音妹。说文沫。水出浊西。又□悔□沫洗面也。又莫割反。可□始音。
两目。两音良蛘反。二十四□也。良伏反。车尼两也。目音亡福莫六二反。视也孔目也。
翻上。翻音孚表反。覆也飞也。又為翻。上音时掌反。登也。进也。升也。
阿难陀。此云庆喜也。世尊成道。内外皆庆喜。当喜之时生故名庆喜。智度论云。如来将欲成道。魔王始忿。与十八亿兵共来恼菩萨心。正魔皆退散。使至净饭王所言。汝子昨夜将欲成道。為魔所坏。今已死没王与眷属。皆悉苦不能自胜。有净居天。即报王言。不须烦恼。汝子已成正觉。不须忧苦。王犹疑惑。即遣使访。使还啟王。太子已成正觉。王及眷属。国内臣民。皆大欢喜。须臾之顷。解饭王復遣使报。净饭王夫人生男。王重欢喜。世间忻庆。岂过我等生时既值。欢喜地生。因為立名。名欢喜也。西域第七云。佛去世后继大迦叶。住持正法。导进学人。在摩揭陀国。於林中经行。见一沙弥讽诵佛经。章句错谬。文字纷乱。阿难闻已感慕增怀。徐诣其所。提撕指授。沙弥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谬矣。我师高明。春秋=盛。亲承示诲诚无所误。阿难默然。退而嘆曰。我年虽迈。為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难以诲语。久留无利。可速灭度。施是去摩揭陀国。趣吠舍离城。度殑伽河泛舟中流。时摩揭陀王。闻阿难去。情深变德。即严戎驾疾驱追请数百千眾营车。南吠舍釐王闻阿难来。悲喜盈心。京治军旅奔驰迎候数百千眾屯集。北岸两军相对。旌旗翳目。阿难恐□其兵更相杀害。从舟中起上升虚空。示现神变即入寂灭。化火梵骸。骸又中折一堕南岸。一堕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举军号慟。俱还本国。起窣堵婆。而修供养。
所中。中者珍仲反。应也。当也。
已。余旨反。退也甚也弃毕也。说也愈也成也。又词以反。四月建也。基起反。身也起也。徐理反。尚书越三百丁。
世尊。世音式制反。子继文為一世也。尊祖毗反。敬也高也。重也。十号之中。其一号也。是嘆德之总称也。
作。则落反。起也造也。又则个反。為也感故也。可依后音。
告。古到反。语也□报也。又古反。请假休謁也。
陀罗尼。秘藏记云。陀罗尼名总持者。一字中含藏一切法文。譬如大地。含持一切诸法。以此陀罗尼含藏义。喻彼大地。依持生长义故曰总持。真言以何為体。以念慧為体。以总持力。忆持一切法门。经无量时不忘之。故是显之意也。诸经中说陀罗尼。又陀罗尼。或明。或□。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其义如何。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中所说也。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令今持此陀罗尼。能发神通除灾患。与□禁相似。是故曰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又陀罗尼三字。名十方三世佛也。又当三世佛者。陀者為过去佛。罗者為现在佛。尼者為未来佛。又当眾生。陀者过去父母。罗者现在父母。尼者未来父母。又陀為地。罗者空。尼者為天。悉曇母释云。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唐翻云总持。总者摄。持者任。言於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於一义中摄持一切义。於一声中摄藏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此总持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陀罗尼‧四菩萨忍陀罗尼。第一法陀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湿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云何义陀罗尼。谓如前说。此差别者。即於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湿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云何 □陀罗尼。谓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真言句令彼章句。悉皆第一神验无所唐指。能除种种灾患。名菩萨□陀罗尼。云何菩萨忍陀罗尼。谓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乃至诸真言章句。审諦思惟。筹量观察。不从他闻。自能通达一切法义。是菩萨能得忍陀罗尼。已上四种者。瑜伽佛地等论。且约人释。若据密藏义。更有约法四种之释。一者此一字法。能与诸法自作轨持。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诸法。是名法陀罗尼。二者於此一字义中。摄持一切教中义趣。是名义陀罗尼。三者诵此一字之时。能除内外诸灾患。乃至得究竟安乐菩提之果。是名□陀罗尼。四者若出家在家。若男若女。於日夜分中。一时二时。乃至四时。观唸诵习此字时。能灭一切烦恼业障等。顿证得本有菩提之智。是名能得忍陀罗尼。如一字者。自余一余一切字义。皆合如是义理。譬如易一爻中。具含万象。龟十字上。悉知三世。又有五种总持。谓一者闻持‧二者法持‧三者义持‧四者根持‧五者藏持。一闻持者。谓耳闻此一字声。具识五乘之法教乃显教密教之差别。不漏不失。即不忘听也。二法持者。不住不妄流於蕴中。三义持者。谓假实二法因缘性空。四根持者。谓六缘念。更无餘境。五藏持者。谓第九阿磨罗识。即性净识是也。如是五种。亦约人释。若约法释。更有五种。恐繁不述。是五种陀罗尼。即有明如来四智五智之德。佛地经等显教。则但说四智故。佛地瑜伽等论说四种陀罗尼。若於大毗卢遮那及金刚顶经等秘密藏中。具说如来自受用五智等相应之趣故。说五种陀罗尼。如是五种智為根本。五智如前说。从此五智。流出三十七智一百二十八智乃至十佛剎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一切智智。如是无量智悉含一字中。一切眾生。不觉不知。是故如来慇勤悲嘆。悲哉眾生去佛道其近。然彼无明客尘之所覆弊。不解宅中之宝藏。轮转三界。沉溺四生。是故以种种身相种种方便说种种法。利诸眾生。涅槃经云。世间所有一切教法。皆是如来之遗教。然则内外法教。悉从如来而流出。
覆育。覆音杖当反。覆也伏兵也敷救也盖也。又敷福反。不可依此音。育音由竹反。养也长也。
有情。有情之义。显释如常。若依秘密释。有情者。秘藏宝钥云。异生羝羊。凡夫狂醉不辨善恶。愚童痴暗。不信因果之名也。作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而生。故名异生。愚痴无智均彼羝羊之劣嫌。故以喻之。
安乐。安音恶干反。静也徐也置也马也。又去声训案也。乐音郎各反。忻乐也。於中摇曰。又五角反。音乐也。於中摇目。五孝反。欲乐也。於中摇目。可依初之。
方隅。方音府亡反。所也类也并也法术也。隅音玉俱反。边角也。
安隐。隐殷谨反。不见也藏也痛伤也安也。又作稳。温本反。治谷聚也。又殷靳反。佔也忖也天龙。周易云。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吕氏春秋云。天有九野。东方苍天。东南阳天。南方炎天。西南朱天。西方昊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东北变天。央钓天。太玄经。九天。一中天‧二羡天‧三从天‧四更天‧五粹天 ‧六廓天‧七咸天‧八说天‧九成天。是等俗言也。天梵云。今谓天者三界天眾也。龙者。说文云。龙是有鲜虫之长。能小能大。能幽能明。春则升天。冬则入渊。广雅云。有鲜者為蛟龙。有翼者為飞龙。有角者為虯龙。无角者為b2龙。白虎通云。鳞虫二百六十六。而龙為之长。春宫為青龙。夏宫為赤龙。秋宫為白龙。冬宫為黑龙。中央官為黄龙。佛法中明四生龙。卵生金翅鸟。能食卵生龙。胎生鸟能食卵二龙。湿生者能食三。化生者具能食四也。
讫哩底迦。
羯摩拏。
迦具罗那。此持姓女。
枳囉拏。
吠跢拏。此起尸鬼。
质者。法花经云。吉蔗此云起尸鬼。大佛顶云。质遮訶唎惹。此云食心者。
血髓。血音呼决反。肉中之汁也。髓音息委反。骨膋也。
□役。□音气俱反。又作驱。驰也役音营只反。驰也。只之赤反。
呼召。呼音火胡反。外息也。气息出口曰呼…
《孔雀经音义上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