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十)

  2011百日共修 发心(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简单地讲一下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如果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无论吃喝玩乐、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能积累善根,积累福德。菩提心主要是指利他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心。相续中只有利他心,没有自私自利的时候,才是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休息,一切的一切才是为众生的。之前,没有为众生,所以不能找借口。只有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时候,才不会造业。相续中没有自私自利,只有利益众生的心,才是善,才是积累福德。所以说“菩提心妙宝”,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

  

   一、发菩提心的要点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胜义谛菩提心,一种是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就是无我、空性的智慧,这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的发心。一地以下,资粮道和加行道只有相似的胜义菩提心,没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只有扎扎实实地修四无量心,才能发出愿、行菩提心,否则很难。

  

   第一、要去掉对世间的贪恋,否则连声闻和缘觉的果位都无法获得,只能在六道轮回里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若还没有放下对世间的贪着,不可能解脱。什么叫解脱?永远没有烦恼,永远没有痛苦,这叫解脱。

  

   放下对世间的贪恋,是不是此后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要放弃一切了?不是。站在佛菩萨的境界里看,一切都是清净的、圆满的。但是从轮回的角度,佛讲“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即站在凡夫的境界里看,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虚假的、不净的、痛苦的。涅槃和净土是一个意思,涅槃是佛菩萨的境界,轮回是凡夫的境界。你真正弄明白、搞清楚了无常、痛苦,对这个道理真正有甚深的感受和体会的时候,这叫看破,这个时候才能放得下。

  

   现在很多人都说得好听,但是做不到,自己也挺懊恼,“平时我很好的,但是一遇到对境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是因为你平时也不行,之前没发现,有对境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因为什么?就是没有看破。“虚假”、“万法皆空”、“三轮体空”,这都叫放下。佛讲,看破了才能放下。这些大道理谁都会讲,哲学家会讲,科学家会讲,包括年长的人都会讲,但是谁也做不到。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看破,所以放不下。真正看破了,看透了,看明白了,真正弄清楚了以后,心里的执着、贪恋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没有什么可贪恋的。

  

   放下是要放下心态,不是要放下行为,不是要放下世间的东西,不是要离开家,不是要离开工作。我们有一句法语:“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时候,不用放弃一个人,不用放弃一件事。”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还用放弃吗?

  

   佛讲二谛双运,不放弃是世俗谛,就是缘起;放下是胜义谛,就是性空。缘起和性空二谛是双运的,也就是一体的,即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不放弃是一体的。放下了,就不会放弃;放弃了,就没有放下。你放弃了,就说明你没有放下。你认为自己放下了,工作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跑到山上来了,跑到庙里来了,以为这是放下,其实这是放弃。

  

   一切都随缘而做,缘来缘聚,缘尽缘散。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说了算,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的。要相聚也不是你说了算,有这个因缘才能相聚;要分离也不是你说了算,因缘和合了,必须要分离。所以一切都要随缘,这也是放下。

  

   放下贪欲、贪着,因为是它们在障碍你幸福,障碍你快乐。工作、家庭、孩子都有了,为什么还不幸福?为什么还不快乐呢?就是因为有贪欲、贪恋,所以永远不会有幸福快乐的时候。凡夫根本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所认为、所感受到的幸福快乐,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现在都是把假当成真,把苦当成乐了。

  

   若是要放下心态,就要闻思修佛讲的四法印之“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等这些道理。你真正明白了诸行无常,明白了属于世间的、属于轮回的都是有漏的,有漏的都是苦的,对这些道理彻底有感受和体会时,才不会贪恋世间,这是放下。

  

   第二、必须要放下自私自利。声闻缘觉看破了红尘,放下了世间,但是他们没有看破自我,是为自己求解脱的,没有放下自私,所以断证功德没有圆满,最终只是获得了罗汉和独觉佛的果位;他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还没有圆满,所以不能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我们现在求往生、求成佛,都是为了自己。一讲极乐世界的功德,贪心就生起来了:“轮回太苦了,人间太苦了,我要去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就想享受极乐世界的福报,只想自己,没想众生;一说佛神通广大无碍,佛智慧圆满、功德圆满,贪心又生起来了:“这好啊,我要有神通神变,我要有智慧福报,我要成佛。”为自己就是私心,这都是私心。

  

   要去掉自私自利,因为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有自私自利,你的断证功德是不会圆满的,你的功德、福德是不会圆满的。我们现在若是为了自己求生净土,为了自己而成就佛果,断证功德不会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会圆满。若没有利他心,没有菩提心,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要去掉私心。

  

   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为众生。往生、成佛都是为了众生。求生净土、成佛都要调整心态,放下自我,不能有自私自利。若是善根好,就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越快越好,让自己即身成佛,然后去度化众生。若是没有这么大的根基与福报,就修净土法,先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持,成佛后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如果不放下自我,自私地求解脱,只能得到寂灭边(断灭边)的果。断证功德没有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没有圆满,就无法度化众生。你真正明白了以后,才能放下自私自利,这时你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我不能为自己求解脱、求成佛,我要为众生求解脱、求成佛!”这个心就发出来了,这是愿菩提心。为了实现“为众生求解脱、求成佛”的愿望,我要闻思修行,要修持六度万行这些菩萨的学处,这个决心是行菩提心。

  

   通过修行最后真正证得了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时候,才是胜义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功德

  

   暂且不说是否生起了胜义菩提心,只要在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世俗菩提心的时候,一切业障会立即消掉,福慧资粮会迅速圆满。

  

   《入行论》里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这里讲的菩提心是愿行菩提心,即世俗谛的菩提心,也是利他心。外器世界最后通过七火一水而毁灭,最后毁灭世界的火是劫末火。檀香木火比一般的火胜七倍,而劫末火比檀香木火还胜七倍,又大又快又猛,在其上放一把干草,倾刻间就烧掉了。同样,在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的时候,就如同拥有了劫末火一般的威力,往昔所有的罪业会立即消掉,一点也不剩,病障、魔障自然就没有了。如同无论黑屋里的黑暗有多浓厚,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当阳光照进来时,它都会立即消失。

  

   《华严经》中云:“发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间之大福田。”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了,有纯正的、没有掺杂丝毫私心的利他心了,一切就都变了。称呼变了,成为“菩萨”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也随之改变了,成为人天的供养处,成为人天的福田了。即使你享受人间和天界所有的安乐与福报,也不会造业。因为菩萨能利益众生,众生以此能消业积福。

  

   佛在经中讲:一滴水放入大海,大海未穷尽之前,这滴水也不会穷尽。若是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使做再大的善业,果报成熟一两次就没有了。但若是发出了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摄持,哪怕是做了一点一滴的善事,哪怕是积累了微不足道的福德,直至菩提果间,果报无有穷尽,即使成熟了一百次、一千次、一亿次也不会穷尽,可见在发出菩提心以后,所做的善根、福德是多么得殊胜!

  

   《华严经》中云:“总之,诸佛出有坏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此菩提心悉皆具足,故其广如虚空与法界。”发菩提心的殊胜之处还有,首先能获得人天的安乐,最后能获得遍知佛果。在相续中生起了利他心,暂时能获得人天的福报,应有尽有,心想事成;最终能获得遍知的佛果,能获得佛的一切圆满功德。

  

   三、断除自私自利,学会换位思考

  

   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地断除自私自利之心,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修利他心。相续中真正有了利他心,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就都有了。如果大家想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圆满,想永远地摆脱烦恼、痛苦,就要修利他心。

  

   无论在何处,都要去掉自私自利。因为一切矛盾、痛苦、烦恼,都是因自私心而来的。虽然我们都已经信佛学佛了,但还是这个事、那个事,心里不敞亮,与他人不和,觉得受委屈。在家里、在单位觉得受委屈,在山上也觉得受委屈。你何时才能没有委屈啊?放下自私自利,真正成就利他心的时候,才能没有委屈、没有烦恼,否则在哪里都一样。在你觉得委屈,烦恼痛苦的时候,应该仔细观察、换位思考,这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有自私自利,因为你没有利他心,因为你不会圆融他人。

  

   你自私自…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