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十)

  2011百日共修 發心(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簡單地講一下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如果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無論吃喝玩樂、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能積累善根,積累福德。菩提心主要是指利他心,就是利益衆生的心。相續中只有利他心,沒有自私自利的時候,才是爲衆生吃,爲衆生穿,爲衆生休息,一切的一切才是爲衆生的。之前,沒有爲衆生,所以不能找借口。只有完全沒有自私自利的時候,才不會造業。相續中沒有自私自利,只有利益衆生的心,才是善,才是積累福德。所以說“菩提心妙寶”,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

  

   一、發菩提心的要點

  

   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勝義谛菩提心,一種是世俗谛菩提心。勝義谛菩提心就是無我、空性的智慧,這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發心。一地以下,資糧道和加行道只有相似的勝義菩提心,沒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發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只有紮紮實實地修四無量心,才能發出願、行菩提心,否則很難。

  

   第一、要去掉對世間的貪戀,否則連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都無法獲得,只能在六道輪回裏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還沒有放下對世間的貪著,不可能解脫。什麼叫解脫?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沒有痛苦,這叫解脫。

  

   放下對世間的貪戀,是不是此後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要放棄一切了?不是。站在佛菩薩的境界裏看,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但是從輪回的角度,佛講“諸行無常,有漏皆苦”,即站在凡夫的境界裏看,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不淨的、痛苦的。涅槃和淨土是一個意思,涅槃是佛菩薩的境界,輪回是凡夫的境界。你真正弄明白、搞清楚了無常、痛苦,對這個道理真正有甚深的感受和體會的時候,這叫看破,這個時候才能放得下。

  

   現在很多人都說得好聽,但是做不到,自己也挺懊惱,“平時我很好的,但是一遇到對境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是因爲你平時也不行,之前沒發現,有對境的時候才發現。這是因爲什麼?就是沒有看破。“虛假”、“萬法皆空”、“叁輪體空”,這都叫放下。佛講,看破了才能放下。這些大道理誰都會講,哲學家會講,科學家會講,包括年長的人都會講,但是誰也做不到。爲什麼呢?就是沒有看破,所以放不下。真正看破了,看透了,看明白了,真正弄清楚了以後,心裏的執著、貪戀自然而然就會消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什麼可貪戀的。

  

   放下是要放下心態,不是要放下行爲,不是要放下世間的東西,不是要離開家,不是要離開工作。我們有一句法語:“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時候,不用放棄一個人,不用放棄一件事。”因爲到那個時候,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還用放棄嗎?

  

   佛講二谛雙運,不放棄是世俗谛,就是緣起;放下是勝義谛,就是性空。緣起和性空二谛是雙運的,也就是一體的,即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不放棄是一體的。放下了,就不會放棄;放棄了,就沒有放下。你放棄了,就說明你沒有放下。你認爲自己放下了,工作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跑到山上來了,跑到廟裏來了,以爲這是放下,其實這是放棄。

  

   一切都隨緣而做,緣來緣聚,緣盡緣散。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說了算,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的。要相聚也不是你說了算,有這個因緣才能相聚;要分離也不是你說了算,因緣和合了,必須要分離。所以一切都要隨緣,這也是放下。

  

   放下貪欲、貪著,因爲是它們在障礙你幸福,障礙你快樂。工作、家庭、孩子都有了,爲什麼還不幸福?爲什麼還不快樂呢?就是因爲有貪欲、貪戀,所以永遠不會有幸福快樂的時候。凡夫根本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所認爲、所感受到的幸福快樂,實際上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現在都是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了。

  

   若是要放下心態,就要聞思修佛講的四法印之“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這些道理。你真正明白了諸行無常,明白了屬于世間的、屬于輪回的都是有漏的,有漏的都是苦的,對這些道理徹底有感受和體會時,才不會貪戀世間,這是放下。

  

   第二、必須要放下自私自利。聲聞緣覺看破了紅塵,放下了世間,但是他們沒有看破自我,是爲自己求解脫的,沒有放下自私,所以斷證功德沒有圓滿,最終只是獲得了羅漢和獨覺佛的果位;他們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還沒有圓滿,所以不能利益衆生、度化衆生。

  

   我們現在求往生、求成佛,都是爲了自己。一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貪心就生起來了:“輪回太苦了,人間太苦了,我要去極樂世界,再也不回來了。”就想享受極樂世界的福報,只想自己,沒想衆生;一說佛神通廣大無礙,佛智慧圓滿、功德圓滿,貪心又生起來了:“這好啊,我要有神通神變,我要有智慧福報,我要成佛。”爲自己就是私心,這都是私心。

  

   要去掉自私自利,因爲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有自私自利,你的斷證功德是不會圓滿的,你的功德、福德是不會圓滿的。我們現在若是爲了自己求生淨土,爲了自己而成就佛果,斷證功德不會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會圓滿。若沒有利他心,沒有菩提心,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實現。所以要去掉私心。

  

   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爲衆生。往生、成佛都是爲了衆生。求生淨土、成佛都要調整心態,放下自我,不能有自私自利。若是善根好,就修持大圓滿法,成就越快越好,讓自己即身成佛,然後去度化衆生。若是沒有這麼大的根基與福報,就修淨土法,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持,成佛後乘願再來,度化衆生。

  

   如果不放下自我,自私地求解脫,只能得到寂滅邊(斷滅邊)的果。斷證功德沒有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沒有圓滿,就無法度化衆生。你真正明白了以後,才能放下自私自利,這時你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我不能爲自己求解脫、求成佛,我要爲衆生求解脫、求成佛!”這個心就發出來了,這是願菩提心。爲了實現“爲衆生求解脫、求成佛”的願望,我要聞思修行,要修持六度萬行這些菩薩的學處,這個決心是行菩提心。

  

   通過修行最後真正證得了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時候,才是勝義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功德

  

   暫且不說是否生起了勝義菩提心,只要在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世俗菩提心的時候,一切業障會立即消掉,福慧資糧會迅速圓滿。

  

   《入行論》裏講:“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這裏講的菩提心是願行菩提心,即世俗谛的菩提心,也是利他心。外器世界最後通過七火一水而毀滅,最後毀滅世界的火是劫末火。檀香木火比一般的火勝七倍,而劫末火比檀香木火還勝七倍,又大又快又猛,在其上放一把幹草,傾刻間就燒掉了。同樣,在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的時候,就如同擁有了劫末火一般的威力,往昔所有的罪業會立即消掉,一點也不剩,病障、魔障自然就沒有了。如同無論黑屋裏的黑暗有多濃厚,持續的時間有多久,當陽光照進來時,它都會立即消失。

  

   《華嚴經》中雲:“發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間之大福田。”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了,有純正的、沒有摻雜絲毫私心的利他心了,一切就都變了。稱呼變了,成爲“菩薩”了;整個人生的意義也隨之改變了,成爲人天的供養處,成爲人天的福田了。即使你享受人間和天界所有的安樂與福報,也不會造業。因爲菩薩能利益衆生,衆生以此能消業積福。

  

   佛在經中講:一滴水放入大海,大海未窮盡之前,這滴水也不會窮盡。若是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做再大的善業,果報成熟一兩次就沒有了。但若是發出了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攝持,哪怕是做了一點一滴的善事,哪怕是積累了微不足道的福德,直至菩提果間,果報無有窮盡,即使成熟了一百次、一千次、一億次也不會窮盡,可見在發出菩提心以後,所做的善根、福德是多麼得殊勝!

  

   《華嚴經》中雲:“總之,諸佛出有壞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此菩提心悉皆具足,故其廣如虛空與法界。”發菩提心的殊勝之處還有,首先能獲得人天的安樂,最後能獲得遍知佛果。在相續中生起了利他心,暫時能獲得人天的福報,應有盡有,心想事成;最終能獲得遍知的佛果,能獲得佛的一切圓滿功德。

  

   叁、斷除自私自利,學會換位思考

  

   現在,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心盡力、竭盡全力地斷除自私自利之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修利他心。相續中真正有了利他心,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就都有了。如果大家想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圓滿,想永遠地擺脫煩惱、痛苦,就要修利他心。

  

   無論在何處,都要去掉自私自利。因爲一切矛盾、痛苦、煩惱,都是因自私心而來的。雖然我們都已經信佛學佛了,但還是這個事、那個事,心裏不敞亮,與他人不和,覺得受委屈。在家裏、在單位覺得受委屈,在山上也覺得受委屈。你何時才能沒有委屈啊?放下自私自利,真正成就利他心的時候,才能沒有委屈、沒有煩惱,否則在哪裏都一樣。在你覺得委屈,煩惱痛苦的時候,應該仔細觀察、換位思考,這是因爲什麼?這是因爲你有自私自利,因爲你沒有利他心,因爲你不會圓融他人。

  

   你自私自…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