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佛这位老师学!
要解脱,尤其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佛讲了,不能自私自利,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当你没有私心,只有纯净的利他心,不为自己只为众生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智慧就圆满了,福报也圆满了。菩提心是成佛唯一的因,成佛必须要靠菩提心。我们为什么要学修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是要解脱成佛。
自私自利、我执我爱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你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为什么不圆满?你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和磨难,现在弄得错综复杂,寸步难行;快乐越来越少了,痛苦越来越多了;轻松越来越少了,烦恼越来越多了。以前你没有理想的工作,然后不择手段地去找,终于找到了,但是烦恼越来越多了,痛苦越来越大了。以前因为没有成家、没有孩子,现在成家了,有孩子了,但是内心的烦恼又多了,痛苦又大了。因为这都不是快乐的因。这些行为与快乐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你上学、工作、成家、生孩子时,从来没有离开过私心,都是自私自利的,这是烦恼痛苦的根!所以,你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快乐,没有得到如是的幸福,甚至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烦恼与痛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换种方法。以前你是为自己的,以后要为众生;以前你是自私的,以后要存利他心,这就叫换种方法。若是你现在不自私自利,只是利益众生,你照样可以上学、工作、成家、生孩子,你一定会得到想要的快乐和幸福。有自私自利,肯定有烦恼痛苦;没有自私自利,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内心的快乐就来了,幸福也来了,福报也上来了。
现在你要明白:我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我为什么不能利益自己,而要利益他人?利益自己有什么过患?利益他人有什么功德和利益?真正明白了以后,你才会真正生起想利益他人的心,你才会真正想发菩提心。否则,口头上说得再好听,也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的。
二、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
相续中真正要有利他心,必须要通过修行。
发菩提心的基础、前提条件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有四无量心的基础上,才能发出菩提心。
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无我和空性是诸法的实相真理,你真正领悟了诸法的实相,真正证得了诸法的真理,才是胜义菩提心。那是超越三界的,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这样的发心,一般的凡夫没有这样的发心,即使有也是相似的。
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为度化众生要修持成佛,行菩提心是为了成佛要闻思修行。我们经常念的“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三句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要圆满成就愿行菩提心,就要处处学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要圆满成就行菩提心,就要修学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这是整个发心的内容,是一个总集,大家要根据这些内容去思维、修持。
三、若有菩提心的摄持,一切都是成佛的因
不用说生起胜义菩提心,当相续中有了世俗菩提心时,一切都成为了成佛的因。吃喝玩乐、行住坐卧都是消业,都是积福。
现在都会说:“我现在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休息,为众生在外面溜达……”算了吧!没有真正地生起菩提心之前,不可能真正为众生。其一,我们现在讲的是世俗谛的菩提心——愿行菩提心。其二,这种心不是特意发,而是自然而然发出来的,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来的。没有自私自利心,只有利他心,真心实意地为众生、利益众生,这时才可能真正做到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休息、为众生玩。这个时候你可以吃好,穿好,休息好,可以散散步、玩一玩。因为这些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众生。
怎么都是为了众生呢?如果真有菩提心,你吃饭,吃好是为了什么?你穿衣服,穿好是为了什么?你休息,休息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有个好的心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佛修行,才能精进。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舒畅的心情,怎么能学下去?怎么能修下去?为了遣除违缘障碍,可以调整修行的状态。
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贪,而是为了调整心态,为了能更好地学佛修行。身体健康很重要,家庭和睦也很重要。家庭关系要处理好,跟他(她)一起吃吃饭,出去走走。这样做都是为了学佛修行。把家里关系处理好,多做家务,多为他们做事,让他们高兴、满意。身边的众生高兴了,转变了,自己修行就更方便了。违缘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障碍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遣除这些违缘障碍,处处都是寂静处,多好啊!若学佛修行的条件都具备了,就是给自己创造的寂静处。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解脱成佛,解脱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自己不解脱,怎么让众生解脱?自己不成佛,怎么让众生成佛?
菩提心发出来了,自私心就没有了。不能有自私自利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心了。有时候我们也有一些菩提心,有时也有一些感觉,但那都是刻意发的,而不是真正从心里发出来的,真正发出来的菩提心是任何时候都有的。发出来后,任何时候都没有自私自利心。自私自利心和菩提心好比是水和火,水火是不相容的。同样的道理,有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心。如果你没有自私自利心,真正有利他心,吃穿不是为自己,休息不是为自己,解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都是为众生。虽然不是直接地利益众生,但也是间接地利益众生。无论是想成佛,还是想解脱,都不是大乘行者,只有为众生才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现在是为众生要吃好、穿好、休息好。否则对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影响修行,修行不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度化不了众生。
适度很重要,不能太放逸,也不能太紧张,要不松不紧,任何时候都应该这样。佛讲的是中道,在胜义谛的境界中都是中道,在世俗谛的境界中也应该是中道,不能堕落两边。
不能找借口!有的人什么都吃,总是贪吃,然后找借口“为众生吃”。做简供供养的时候,有的人就找借口,“要多做些好吃的,一会儿不是要做简供么,不是要供养佛么。”实际上是自己想吃。穿衣服也是这样,“不是要庄严坛城么,那就要穿好的。”然后去买这个买那个,真实的目的不是想庄严坛城,不是想供佛,而是想打扮,然后出去迷惑众生,迷惑众生实际上也是迷惑佛。睡觉也是,早上太阳都出来了还在睡,是自己懒惰,想睡懒觉,然后找借口,“我为众生么,我要休息好,睡眠对身体太重要了,我得多睡会儿。”散乱也是,“为众生,我得出去散散步、玩一玩。”然后到这儿玩,到那儿玩,也是找借口。这样做,你诱惑的不只是众生,你伤害的不只是众生,把佛也包括进来了,不能这样!
《入行论》里讲菩提心的功德,当生起菩提心时,哪怕是做吃喝玩乐等看似放逸的行为都能增长福报,增加功德,增长智慧。大家要一步一步地来,先把出离心修出来,再把菩提心发出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