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五)

  2011百日共修 供曼茶罗(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供曼茶罗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法。若是不积累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会圆满,就不能获得二身佛的果位,不能成佛。

  

   曼茶罗有所修的曼茶罗和所供的曼茶罗,所修的曼茶罗是供养的对境与所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具德的上师都是我们供养的对境。所供的曼茶罗是能供的供品。

  

   一、供曼茶罗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法

  

   为什么说供曼茶罗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法呢?因为它是密宗特有的一种修持方法,显宗没有这样的修持方法。显宗积累资粮的方法主要是六度和七支供。密宗里讲的曼茶罗——积累资粮的方法,包含了显宗里讲的这些方法。其实密宗已经超越了显宗,显宗里讲的这些方法和窍诀都包含在密宗里,密宗里讲的这些窍诀都是在显宗的基础上讲的。

  

   (一)供曼茶罗具足六度

  

   我们若是能表里如一地供曼茶罗,就已经具足了六度。

  

   第一、布施。我们供曼茶罗要准备供品和资具,这是布施度。

  

   第二、持戒。供曼茶罗时,房间要干净整洁。在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保持三门清净,主要是发心要清净。若仅仅是为了赚钱、发财而供曼茶罗,则是不如法的。若发心不正确,内心不清净,不但没有功德,得不到利益,反而会有罪过,会影响自己,会有不好的结果。这些积累资粮的方法原本是解脱、成佛的方法,却用来求取世间的福报,暂时的利益。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是一种浪费,是对三宝的一种不恭敬,所以得不到利益。

  

   我们可以供曼茶罗,但是不能为了赚钱、发财,而要为了解脱、成佛。你成佛了,该有的自然就有了,所以不用特意求、特意修。特意求本身就是一种束缚、一种痛苦,求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不自在、不清净。在相续中有求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染污,有染污就不清净。求是解脱、成就的障碍,所以不能有所求。

  

   一说供曼茶罗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很多人都想修。2006年我们举办过一次百日共修,我讲了供曼茶罗的功德。后来有些人为了赚钱专修曼茶罗,还说:“上师要建佛学院需要钱,我要赚钱;现在赚不到钱,所以要先修曼茶罗,也许能中奖、能发财。上师放心吧,那时我可以帮您建佛学院、建寺院。”若是等到你发财了再建,恐怕永远都建不成了,最起码今生不可能建成了,等到来世吧。不能这样,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所求,有求就是不如法的。

  

   这是解脱成佛的方法,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清净,发心一定要正确,保持三门清净,这就是持戒度。

  

   第三、安忍。修曼茶罗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违缘、障碍,无论遇到何种艰难困苦、严寒酷暑,都能忍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修持。这也是苦修的方法。若是真心想修、想成就,冬天也应该在山上修。冷就冷,冻就冻,冷点冻点怕什么!

  

   修曼茶罗必须要有安忍。既然得到了这么殊胜的法,这么清净的传承,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精力,不顾一切地修,这就是忍辱。否则,茶余饭后,偶尔地、随便地念一念,做一做,不会有任何成就。

  

   第四、精进。知道传承清净,知道供曼茶罗能迅速积累资粮、圆满资粮,然后满怀喜悦、法喜充满,特别愿意学、愿意修,这是精进。我们现在还是没有明白,这些法才是真正的如意宝,才能让你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迅速圆满。这是佛讲的,上师讲的。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圆满了,一切就都圆满了,就应有尽有,心想事成,不用再求了。

  

   福德资粮圆满了,心里再没有欲望,再没有所求,才有知足常乐。在福德资粮圆满之前,不会有知足;没有知足,就不会有常乐。“知足者常乐”,说得都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到,要等到福德资粮圆满,等到成佛的时候,那才有真正的知足。有这样的知足,才有常乐。常乐是什么?就是不变的快乐,永恒的快乐。智慧资粮圆满了,内心里再也不会有疑惑,再也不会有障碍。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都通达了,有为法、无为法,一切法都通达了,一精通一切精通。这是多大的成就,多好的结果!获得这些靠什么?靠的就是积累资粮,靠供曼茶罗。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讲供曼茶罗的功德,但是大家都没有太重视,没有太明白,还是似懂非懂。若是你真懂了,还能懈怠懒惰吗?这是如意宝,甚至比如意宝还珍贵,能给予我们生生世世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和成就。若是你真正明白了,肯定会抱着仪轨不放,会日日夜夜不停地学修。若是能这样,成就就不难了。

  

   我们现在说没明白也明白了一点,说明白了也没真明白。有几个重视、认真学修曼茶罗了?忙这个忙那个,找这个借口那个借口,不是今天搁下了,就是明天耽误了。实际上还是没有明白,还是没有相信!自己要仔细地思维、观察,才能了知,才能明白。

  

   有人认为自己很精进,已经够好的了。什么叫精进?你每天闻法、修法,是不是满怀喜悦、法喜充满?是不是汗毛竖立、热泪盈眶?如果是,那算精进。有的人一要上课就愁了,一要上座了就愁了,一要学法了又愁了,这叫精进啊?自己不精进,还影响他人;自己不清净,还染污坛城。这样的人上山还不如不上山,修行还不如不修行!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想学佛修行,都想解脱成佛。个别人自己没有信心可以,自己不精进也可以,但是不能影响他人的精进修行,这是对他人的最大伤害。你耽误的不是一般的事,耽误的是他人今生的解脱;你伤害的不是他人的肉身,而是他人的慧命!什么叫“够好的了”?看三门是不是清净了,是不是不造身业、不造语业、不造意业了?身口意三门都不造恶业,这才叫清净,这才叫“够好的了”!

  

   我们与总是懈怠或根本不懂佛法的那些人相比,可能有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但是这算什么啊!不能和他们比,应该往上比。不能以狗眼往下看,应该以鸡眼向上看。把狗放在房顶上,它总想下来,就总往下看;鸡在下面,但是它总想往上飞,所以总往上看。我们也一样,要往上看,不能往下看;要往上比,不能往下比。和佛、菩萨比,我们什么都不是!

  

   第五、静虑,也叫禅定。供曼茶罗的时候心不散乱,专注于修法的内容上,就是禅定。现在很多人闻法、修法的时候,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心总往外跑,一会儿跑到家里去了,一会儿跑到单位去了,这看看,那瞅瞅,管管这事,管管那事,然后再回来。这就是心没有专注,没有禅定,这样供曼茶罗就失去意义了。

  

   我们供曼茶罗也是为了调伏心,为了心能够专注、安住。若是你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将法融入相续,心态、心念没有转过来,虽然表面上每天都在念、都在修,但是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每天都上早晚课,这些内容都是三藏十二部显密一切经典的精髓与精华。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修这些仪轨、偈颂呢?就是为了领悟、证得诸法的真相和真理。除了极少数利根者,看一遍或念一遍就能领悟、开悟、证悟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是这种根基,因而都需要反复念、反复修,逐渐地越来越深入,最后才能领悟、证得。

  

   人都是喜新厌旧,对一般的东西、一般的事物可以这样,但是对法不能这样。其实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学很多的仪轨、方法,都是为了调伏心。没办法,众生的心定不下来;若是能定下来,没有必要学修这么多的方法。只学一种方法、一个法门,甚至仅一句话或一个字,也能开悟、成就。心定不下来,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各种善巧方便磨炼、驯服,慢慢地心就能定下来,就能放开了。

  

   现在是末法时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更多的法门,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最捷径的路,大家一定要用心、专心。我们无论是闻法、修法,上早晚课或者修加行的时候,一定要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利益,才能成就,否则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人都犯这样的毛病:念的时间长了,已经念熟悉了,很多人甚至都能背下来了,但是却不把这些内容融入自己的相续,只是跟着别人“哇哇”地念,一点都不专心、不思维、不观想,这样很危险!

  

   学佛修行,若是法不融入相续,修行不融入生活,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法融入相续,无论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都拿这些对照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心。将相续变成法,即心变成法的内容,法怎样要求,心就变成怎样。修行融入生活,意思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去做,最后将生活完全变成修行。生活和修行不是两个,而是一个。能积累资粮、消除业障,又能调伏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正知正念,最后都融为一体了,这就是将修行融入生活了。

  

   禅定有很多层面的内容和含义,这里指能专注就行。修曼茶罗的时候,心能专注于所依、不散乱,就是禅定。

  

   第六、智慧。供曼茶罗是密宗特有的一种修法。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修曼茶罗,这是显宗里讲的,是一般的境界。密宗里,一切都是清净的、平等的、圆满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修曼茶罗,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摄持。密宗里讲五种圆满:住处圆满、本师圆满(所依圆满)、眷属圆满(自己周围的众生圆满)、法圆满和时间圆满。

  

   现在我们都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在这样的状态下供曼茶罗,才是有智慧的摄持…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