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供曼茶羅(五)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供曼茶羅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方法。若是不積累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會圓滿,就不能獲得二身佛的果位,不能成佛。
曼茶羅有所修的曼茶羅和所供的曼茶羅,所修的曼茶羅是供養的對境與所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具德的上師都是我們供養的對境。所供的曼茶羅是能供的供品。
一、供曼茶羅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方法
爲什麼說供曼茶羅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方法呢?因爲它是密宗特有的一種修持方法,顯宗沒有這樣的修持方法。顯宗積累資糧的方法主要是六度和七支供。密宗裏講的曼茶羅——積累資糧的方法,包含了顯宗裏講的這些方法。其實密宗已經超越了顯宗,顯宗裏講的這些方法和竅訣都包含在密宗裏,密宗裏講的這些竅訣都是在顯宗的基礎上講的。
(一)供曼茶羅具足六度
我們若是能表裏如一地供曼茶羅,就已經具足了六度。
第一、布施。我們供曼茶羅要准備供品和資具,這是布施度。
第二、持戒。供曼茶羅時,房間要幹淨整潔。在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保持叁門清淨,主要是發心要清淨。若僅僅是爲了賺錢、發財而供曼茶羅,則是不如法的。若發心不正確,內心不清淨,不但沒有功德,得不到利益,反而會有罪過,會影響自己,會有不好的結果。這些積累資糧的方法原本是解脫、成佛的方法,卻用來求取世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這是一種浪費,是對叁寶的一種不恭敬,所以得不到利益。
我們可以供曼茶羅,但是不能爲了賺錢、發財,而要爲了解脫、成佛。你成佛了,該有的自然就有了,所以不用特意求、特意修。特意求本身就是一種束縛、一種痛苦,求的心態本身就是一種不自在、不清淨。在相續中有求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染汙,有染汙就不清淨。求是解脫、成就的障礙,所以不能有所求。
一說供曼茶羅是積累資糧最好的方法,很多人都想修。2006年我們舉辦過一次百日共修,我講了供曼茶羅的功德。後來有些人爲了賺錢專修曼茶羅,還說:“上師要建佛學院需要錢,我要賺錢;現在賺不到錢,所以要先修曼茶羅,也許能中獎、能發財。上師放心吧,那時我可以幫您建佛學院、建寺院。”若是等到你發財了再建,恐怕永遠都建不成了,最起碼今生不可能建成了,等到來世吧。不能這樣,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有所求,有求就是不如法的。
這是解脫成佛的方法,我們的內心一定要清淨,發心一定要正確,保持叁門清淨,這就是持戒度。
第叁、安忍。修曼茶羅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違緣、障礙,無論遇到何種艱難困苦、嚴寒酷暑,都能忍耐,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修持。這也是苦修的方法。若是真心想修、想成就,冬天也應該在山上修。冷就冷,凍就凍,冷點凍點怕什麼!
修曼茶羅必須要有安忍。既然得到了這麼殊勝的法,這麼清淨的傳承,就應該利用一切機會、精力,不顧一切地修,這就是忍辱。否則,茶余飯後,偶爾地、隨便地念一念,做一做,不會有任何成就。
第四、精進。知道傳承清淨,知道供曼茶羅能迅速積累資糧、圓滿資糧,然後滿懷喜悅、法喜充滿,特別願意學、願意修,這是精進。我們現在還是沒有明白,這些法才是真正的如意寶,才能讓你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迅速圓滿。這是佛講的,上師講的。你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圓滿了,一切就都圓滿了,就應有盡有,心想事成,不用再求了。
福德資糧圓滿了,心裏再沒有欲望,再沒有所求,才有知足常樂。在福德資糧圓滿之前,不會有知足;沒有知足,就不會有常樂。“知足者常樂”,說得都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到,要等到福德資糧圓滿,等到成佛的時候,那才有真正的知足。有這樣的知足,才有常樂。常樂是什麼?就是不變的快樂,永恒的快樂。智慧資糧圓滿了,內心裏再也不會有疑惑,再也不會有障礙。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都通達了,有爲法、無爲法,一切法都通達了,一精通一切精通。這是多大的成就,多好的結果!獲得這些靠什麼?靠的就是積累資糧,靠供曼茶羅。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講供曼茶羅的功德,但是大家都沒有太重視,沒有太明白,還是似懂非懂。若是你真懂了,還能懈怠懶惰嗎?這是如意寶,甚至比如意寶還珍貴,能給予我們生生世世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利益和成就。若是你真正明白了,肯定會抱著儀軌不放,會日日夜夜不停地學修。若是能這樣,成就就不難了。
我們現在說沒明白也明白了一點,說明白了也沒真明白。有幾個重視、認真學修曼茶羅了?忙這個忙那個,找這個借口那個借口,不是今天擱下了,就是明天耽誤了。實際上還是沒有明白,還是沒有相信!自己要仔細地思維、觀察,才能了知,才能明白。
有人認爲自己很精進,已經夠好的了。什麼叫精進?你每天聞法、修法,是不是滿懷喜悅、法喜充滿?是不是汗毛豎立、熱淚盈眶?如果是,那算精進。有的人一要上課就愁了,一要上座了就愁了,一要學法了又愁了,這叫精進啊?自己不精進,還影響他人;自己不清淨,還染汙壇城。這樣的人上山還不如不上山,修行還不如不修行!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想學佛修行,都想解脫成佛。個別人自己沒有信心可以,自己不精進也可以,但是不能影響他人的精進修行,這是對他人的最大傷害。你耽誤的不是一般的事,耽誤的是他人今生的解脫;你傷害的不是他人的肉身,而是他人的慧命!什麼叫“夠好的了”?看叁門是不是清淨了,是不是不造身業、不造語業、不造意業了?身口意叁門都不造惡業,這才叫清淨,這才叫“夠好的了”!
我們與總是懈怠或根本不懂佛法的那些人相比,可能有一點點的進步和變化,但是這算什麼啊!不能和他們比,應該往上比。不能以狗眼往下看,應該以雞眼向上看。把狗放在房頂上,它總想下來,就總往下看;雞在下面,但是它總想往上飛,所以總往上看。我們也一樣,要往上看,不能往下看;要往上比,不能往下比。和佛、菩薩比,我們什麼都不是!
第五、靜慮,也叫禅定。供曼茶羅的時候心不散亂,專注于修法的內容上,就是禅定。現在很多人聞法、修法的時候,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心總往外跑,一會兒跑到家裏去了,一會兒跑到單位去了,這看看,那瞅瞅,管管這事,管管那事,然後再回來。這就是心沒有專注,沒有禅定,這樣供曼茶羅就失去意義了。
我們供曼茶羅也是爲了調伏心,爲了心能夠專注、安住。若是你心不在焉,根本沒有將法融入相續,心態、心念沒有轉過來,雖然表面上每天都在念、都在修,但是沒有意義。
現在我們每天都上早晚課,這些內容都是叁藏十二部顯密一切經典的精髓與精華。爲什麼每天都要念修這些儀軌、偈頌呢?就是爲了領悟、證得諸法的真相和真理。除了極少數利根者,看一遍或念一遍就能領悟、開悟、證悟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是這種根基,因而都需要反複念、反複修,逐漸地越來越深入,最後才能領悟、證得。
人都是喜新厭舊,對一般的東西、一般的事物可以這樣,但是對法不能這樣。其實我們現在之所以要學很多的儀軌、方法,都是爲了調伏心。沒辦法,衆生的心定不下來;若是能定下來,沒有必要學修這麼多的方法。只學一種方法、一個法門,甚至僅一句話或一個字,也能開悟、成就。心定不下來,就要通過各種方法,各種善巧方便磨煉、馴服,慢慢地心就能定下來,就能放開了。
現在是末法時期,沒有時間和精力學更多的法門,所以我們選擇的是最捷徑的路,大家一定要用心、專心。我們無論是聞法、修法,上早晚課或者修加行的時候,一定要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盡量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利益,才能成就,否則是不可能的。現在很多人都犯這樣的毛病:念的時間長了,已經念熟悉了,很多人甚至都能背下來了,但是卻不把這些內容融入自己的相續,只是跟著別人“哇哇”地念,一點都不專心、不思維、不觀想,這樣很危險!
學佛修行,若是法不融入相續,修行不融入生活,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法融入相續,無論是聞法還是修法的時候,都拿這些對照自己的心,改變自己的心。將相續變成法,即心變成法的內容,法怎樣要求,心就變成怎樣。修行融入生活,意思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去做,最後將生活完全變成修行。生活和修行不是兩個,而是一個。能積累資糧、消除業障,又能調伏自己的心,培養自己的正知正念,最後都融爲一體了,這就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了。
禅定有很多層面的內容和含義,這裏指能專注就行。修曼茶羅的時候,心能專注于所依、不散亂,就是禅定。
第六、智慧。供曼茶羅是密宗特有的一種修法。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去修曼茶羅,這是顯宗裏講的,是一般的境界。密宗裏,一切都是清淨的、平等的、圓滿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修曼茶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攝持。密宗裏講五種圓滿:住處圓滿、本師圓滿(所依圓滿)、眷屬圓滿(自己周圍的衆生圓滿)、法圓滿和時間圓滿。
現在我們都沒有這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將一切觀爲清淨圓滿,在這樣的狀態下供曼茶羅,才是有智慧的攝持…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供曼茶羅(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