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智慧度。
六度中,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和禅定都是積累福德資糧的方法,智慧度才是積累智慧資糧的方法。現在我們供曼茶羅就是具足六度,能圓滿二種資糧。
(二)供曼茶羅具足七支供
七支供是顯宗裏講的積累資糧的方法。佛講,所有的積累資糧的方法都包括在七支供裏。七支供和供曼茶羅有什麼區別?七支供包含在供曼茶羅裏。可以說,修曼茶羅具足了七支供。
第一、頂禮支。頂禮有身頂禮、語頂禮和意頂禮。修曼茶羅的時候,在佛堂或在壇城先做禮拜,這就是身頂禮。所念誦的儀軌和偈頌都是贊佛的,都是祈禱諸佛菩薩的,這是語頂禮。無論是所修的曼茶羅還是所供的曼茶羅,首先都要憶念叁寶的功德,對叁寶生起信心;憶念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的功德,對這些壇城的主尊有具足的信心,這是意頂禮。
第二、供養支。供曼茶羅是將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清淨美好、珍貴稀有的東西都毫無保留地供養給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這就包含了供養支。
第叁、忏悔支。擦拭基盤的時候,邊擦邊念《百字明》,同時觀想:“我等一切諸衆生,往昔所造諸惡業,猶如擦拭基盤塵,迅速消除得清淨。”通過這種殊勝的方法,惡業會立即消失、淨除,這是忏悔支。
第四、隨喜支。我們憶念佛菩薩、壇城主尊功德的時候,心裏滿懷喜悅,同時隨喜了諸佛菩薩、上師本尊的功德、福德和善根,這是隨喜支。
第五請轉*輪支和第六請求不入涅槃支。供曼茶羅時,無論供叁十七堆曼茶羅、叁身曼茶羅,還是七堆曼茶羅,結束後都可以直接請轉*輪,請求不入涅槃,這是正合時機的時候。平時我們聞法的時候,應該先供曼茶羅,接下來請轉*輪,再宣講佛法,這是最如法的。
第七、回向支。無論做何種善根,都要回向。我們供曼茶羅,也一定要將如此殊勝、圓滿的功德做回向。無論修何種法,哪怕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要有叁個殊勝的攝持;否則,再大的善根和福德也不能成爲解脫成佛的因。
我們供曼茶羅也應該有叁個殊勝的攝持。前行發心殊勝:不爲自己,只爲衆生。爲了衆生的利益,爲了衆生的解脫,自己發願成佛。爲了能夠迅速成佛,要供曼茶羅積累資糧。正行無緣殊勝:就是將一切觀爲清淨、圓滿,在這樣的狀態、境界中供曼茶羅。後行回向殊勝:將所積累的善根和福德都毫無保留地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願成爲一切衆生解脫成佛的因。
可見,供曼茶羅也包含了七支供。
若是心到位了,能表裏如一,供曼茶羅既包含了六度,又包含了七支供。這是密宗特有的積累資糧的方法,通過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方法,就能圓滿資糧。多殊勝的法啊!你們現在雖然學了、修了,但是根本沒有具足六度和七支供,僅僅是念一念、做一做,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好、很了不起了。什麼叫不滿精進?修法的過程中,對自己不能滿足。大家要是想學、想修,就一定要表裏如一,這樣才是如法的,才能圓滿。
二、功夫下到心地上
懂得越多,成就越大,心裏應該越謙虛、越柔軟。會哭、會流淚是一種好的現象。剛強難化、任何時候都不會流淚的人,不是法器。應該是越修心越軟,越修心越調柔。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一想到衆生會流淚,一想到上師叁寶會流淚。這是感恩的淚、慈悲的淚、喜悅的淚。不會流淚是因爲心裏沒有感觸,這就說明法沒有融入心裏。若是法融入心裏了,怎麼能沒有感觸呢?我不清楚其他的高僧大德,但是我知道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一提到、聽到自己上師的名字,每次都流淚。因爲有信心,心中充滿了感恩,能不流淚嗎?更深的含義,你們不懂,今天就不說了。一想到那些惡道的衆生,那些受苦的衆生,能不流淚嗎?一想到上師的功德和恩德,一想到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和恩德,能不流淚嗎?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了調伏這顆心,調柔這顆心。即使佛講得再好,上師講得再多,內心裏沒有觸動,內心裏沒有感觸,那就是剛強難化!那不叫人心,叫石頭!石頭再怎麼泡也不會變軟,因爲它本身就是硬的。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會有成就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法寶,這是你解脫、成就唯一的機會,別錯過!若錯過了,這是你自己的損失,是對自己的傷害。
法主要看它自己的因緣,若是這個法的因緣到了,你不學還有別人學,不缺你一個人。但是你自己的損失就大了,對自己的傷害就大了。真的,大家一定要珍惜啊!現在是大圓滿法最能利益衆生的時候,是法王如意寶的事業最興盛的時候!大家能遇到這樣好的機緣,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別錯過!一定要好好地珍惜這些法寶。什麼叫珍惜?就是好好學、好好修,用心學,用心修!
我們現在在表面上還行,每天上課、上座、磕頭、供燈等。但是否是發自內心的?是否是表裏如一的?大家要好好地觀照自己的心。任何時候都要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這是至關重要的,是最根本的!若是發心不到位,內心不清淨,心態不正確,表面上再精進,也沒有多大意義。功夫要下到心地上,多觀觀這顆心,好好地調整這顆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供曼茶羅(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