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类:显教部分,包括文化、歌言、赞颂。文化着述主要有《韵文如意穗广论》、《韵文如意穗略论》及其《摄义》、《语言明月论》、《编韵日论》、《重轻之地宝匙论》、《词藻花如意宝树》、《诗律花盛开园》、《引喻瓶树花论》、《梵音论》等十种;
歌言方面共有四十五种。如:
《人或一切欢喜舞》、《普陀洛欢喜歌言》、《寂静童子的故事》、《智慧兔子的故事》、《林喜歌言》、《森林之言白莲花》、《雪山庄严论》、《普贤赞歌》、《白邬波罗树》等;
赞颂方面共四十三种,主要有:
《佛弟子颂》、《世间本尊颂》、《神山颂》、《大海颂》、《静地颂》、《桑耶寺赞歌》、《桑浦寺颂》等;
第二类:内乘部分,包括因相乘着述和果密着述两部分。因相乘着述共二十三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慈氏五论总义释》;《地道差别宝梯根本疏》;《现观庄严论身差别光明庄严论》;《律仪库光明之穗》;《中观应成派要点论》;《有义略论》;《知识佛子妙道论》等;
果秘密部分主要指密教部分,共八十五种,重点着述有:
《诸法法性现证续释菩提树》;《续部总义疏金刚生源论》;《三昧耶庄严广释日光诀》;《如意宝藏》;《秘密藏续广释略义教授论》;《十六罗汉仪轨利他宝论》;《度母曼荼罗仪轨善乐集论》;《药师佛仪轨圆满功德鬘论》;《行续修行月宝论》;《毗卢遮那修法净冶恶趣论》;《遍明根本曼荼罗弟子趋入灌顶仪轨》;《不动佛修法净苦论》;《释迦牟尼修法光集论》;《弥勒佛修法莲花积论》等;
第三类:密教着述,包括甚深圆满次第着述和大秘无上空性着述。甚深圆满次第方面的主要着述有:
《胜乐五次第甚深藏义再熔论》;《集密五次第甚深义光明论》;《六支瑜伽摄义空性集论》;《道果略义二次第轮》;《那饶六法藏光明修习论》等二十余种;
大秘无上瑜伽的主要着述有:
《甚深藏论六部》;《心性安息论》;《无垢友娘提法论》四部,口诀一百一十九种,以及央提、明点、空行娘提等方面的着述七十余种。
为了方便了解,下面将其着述的前几函,即《七宝藏论》的目录翻译成汉文如下:
第一函:《大乘口诀论着如意宝藏》,全文二十二章,共三十叶,概括论述了大小乘佛教各派及古印度五大哲学派别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大乘口诀论着如意宝藏释白莲花》,共三百一十二叶,从基、道、果三方面全面阐释被称为外道的印度五大哲学派别数论派、胜论派、弥曼差声论派(毗丑天派)、裸形派、天神派(梵天派)和部派佛教二十三派,以及大乘佛教唯识派,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基本思想和特点,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金刚乘密法的流派及其特点,修持方法,对全面了解宁玛派的判教思想大有裨益。
《如意宝藏讲义甚深义金刚藏论》,全文共十一叶,概述密法修炼的具体方法步骤及消除罪障的途径,提出了命瑜伽、精进瑜伽、光明大手印瑜伽、往生瑜伽、中有瑜伽等五种方法;
《法界宝藏本论》,共十三章,十九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基、道、果三方面对大圆满空界部口诀要点作了说明;
《法界宝藏释教理藏论》,全文一百六十叶,详细论述《本论》十三章的内容;
《口诀宝藏》,全文五十六叶,以六法形式对《功德宝藏》提出的有关生死轮回法和解脱途径作了说明。
《教理藏》,共十一叶,四章;
《所证光明论》等;
第二函:《宗派宝藏》,全文共八章,一百四十八叶,叙述显密诸派的基本理论和判教根据等;
《胜乘藏》,又译《妙乘藏》,全书二十五章,四百八十一叶。根据《大秘决定十七密乘经》详细阐述大圆满十七续、一百十九种口诀意义和佛三身形成变化过程,解释了大圆满教法;
第三函《词义宝藏》,或叫《光明藏》,全书共十一章,一百八十二叶,重点解释《胜乘宝藏》第六章以后各章的内容,即大圆满心部、界部、口诀部的究竟义“诸法无自性”、“平等无偏颇”、“自然智独住”、“本初任运”等空性理论和所证得的究竟果位;
《心、界、口诀三部心要义释本性宝藏》,全文共五章,重点解释“大圆满”的定义及其内容,论述大圆满缘起性空见;
《一切续王吉祥幻变本续秘密藏决定空性》,亦称《吉祥本续秘密藏空性决定续王》,全续二十三品,被看成是续部十八部摄义的根本,出自《金刚萨埵幻网续》。这部经包括本续幻变八部,注释续四部。《吉祥本续秘密藏空性决定续王》为八部之一,藏文有几种译本,第一种莲花生译;第二种由遍照护、涅
益希循努、玛
仁青却三人合译。后来,大班智达释迦室利在桑耶寺发现了莲花生手书的梵文本,辗转传到达顿斯吉的手里,他又转给那塘巴
觉丹热止(佛剑),羊卓夏甘译师喜饶桑波准备用粮食交换,结果只得到了其中的一偈。后来,绛热巴
喜饶嘉措从觉丹热止手中借来梵本,献给塔尔巴译师,由塔尔巴
尼玛坚参重新译出;译后记附有翻译地点林布本的说明文。这部经的出现曾遭到许多学者的非议和怀疑,不承认是佛经,禁止流行。
《吉祥秘密藏空性决定续王幻网释日月之云光消除十方一切黑暗》,简称《注释日月之云光消除十方一切黑暗》,或《幻网经释》,全书共二十三章。
第四函,《心性安息论本注》,全书十三章,共四十叶,全部用颂体写成。第一章,序言:第二章:讲无常;第三章:讲轮回之苦;第四章,讲业因果;第五章:讲如何依止善知识;第六章:讲皈依方法;第七章:讲四无量;第八章:讲如何发胜菩提心;第九章:讲生圆二次第双运法;第十章:讲不住证基的二边智慧;第十一章:讲道禅定;第十三章:讲如何修三摩地的方法;第十三章:后记。
《大圆满心性安息论释大车》,全文九章,重点解释词义;
《大圆满心性安息论三处三善之义菩提善道》,讲广大行派、甚深见派和密教传承;
《大圆满静虑安息释清净车论》,全文三章,共九叶,隆庆饶绛巴根据莲花生的观点撰写成的。第一章:讲修三摩地的地方;第二章:讲修行者补特伽罗所具备的条件;第三章:讲凡是所修的三摩地次第;
《大圆满幻变安息论》,或作《幻变安息本论》,全文八章,进述修行所现的梦境、幻化、阳焰、水中月影、回声、寻香城、变化等八喻;
《大圆满幻化安息论释妙车》;
《心性安息本论摄义——钥匙君陀花鬘》,这部论着已佚,没有印板。
3.隆庆饶绛巴对大圆满法的解释
前面说过,隆庆饶绛巴是西藏中世纪着名学者,被看成是宁玛派正式创立以来的第四位主要人物,他集大圆满教法之大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密法实践经验,其佛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七宝藏论》中。十四世纪以前,宁玛派的一些着名学者虽然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评判,修订整理过大圆满教法,但是限于局部,或某一类法。隆庆饶绛巴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宁玛派教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和整理,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
隆庆饶绛巴认为,大圆满法是由本初佛普贤所说,反映了诸法本净,空无自性的哲学思想。“始初,薄伽梵吉祥普贤佛在自然成就的宫殿现证无上菩提,始转*轮,其究竟妙果是本性大圆满法数,即无上光明金刚藏乘”。(40)在他看来,大圆满法是自然智,自然智又是金刚身。概括起来有四层含义:
(1)诸法无自性,无任何表相。诸法没有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本体,无本体即空,空是本空,非后来空,也非认识空,它是宇宙的本体;
(2)本来任运。大圆满法本来清净,并非由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诸法之“集”如同珠宝,是菩提心,生死轮回法成就于“集”基,因为珠宝本来具有许多多优点。同样,菩提心没有本性,本具各种功德,任运成就于诸法界;
(3)不堕常断,圆融无碍。大圆满阿底瑜伽法若如虚空广阔无边;明空赤露,犹如普贤博大心胸,不能用言语诠表。“诸法本有,自性无常断偏私,故基平;心无例外与执着,故道平;无欲望与转变,故果平”。(41)
(4)独一。大圆满法独摄于根本智慧,即诸法自然智,这种智慧通过长期修炼才能证得。具体分析,大圆满法具有“无”、“平正”、“任运”、“独一”和“补特伽罗之处”等五大特点。
学术界针对大圆满法的特点,总结了几点看法。第一,“基”任运,“基”,指基本或根基,佛教特指“所依”,是万法赖依存在的本质,宁玛派指心体。任运,即自然,认为心体本净,“一切心上所显境界,都是本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隆庆饶绛巴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础,认为任何一切都是观待因缘而起,因缘性空,赖缘而起的一切都是空性。他驳斥道:按照“基”任运人的观点,因果关系并非建立在缘起性空之上,而是实有自性,自然存在,其结果不但导致果住因的错误,而且把因无明而导致的生死轮回误认为本来存在,永远得不到解脱。因此,隆庆饶绛巴强调应该站在诸法本净,没有自性的理论高度去把握一切,认识清净的本性和因无明造成的生死轮回现象,以及因与果独立的绝对化关系。
第二,“基”非了义。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物赖以存在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因此本性不一定是“一”,而是由心识决定命名的。隆庆饶绛巴反对说:凡是由心识命名的,其本质是轮回的,不可能得到解脱或涅槃,倘若是“一”,不应该是“异”。因为,“名”和“义”任何时候都不能区分,本性清净,法性无生灭变化,无论随入“一”还是“异”都是错误的。
第三,“基”是了义事物的本质。这种观点主张自性的坚固不变性。隆庆饶绛巴则认为,如果本性不变,就是“我常”,堕入“一”见,这样即使努力修炼也得不到解脱,好象污染的心识不可能变清净,证基和修道失去意义。
第四,“基”能改变。认为本性能发生任何作用,变化多端。隆庆饶绛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基”作为事物的所依,本来清净,要把握它首先必须了解“缘起性空”这个条件,否则很难从整体上进行认识。隆庆饶绛巴批判说:如果真理能改变,那就不是真理,这样势必造成本末倒置,因果互换的错误。
第五,“基”可以认识。主张一切事物的本性出现于“无基”之前。隆庆饶绛巴则持反对意见,他说:如果承认一切实有,犹如没有触及法,也没有触及“基”,结果不是堕入有、无之边,就是堕入常、断之边。
第六,“基”为各种各样。认为诸法由于实有自性,能够发生各一种现象。隆庆饶绛巴则认为,如果基能够发生各种各样的现象,就成为“异”。因为,清净解脱之根本(基)不应该有各种现象,倘若现象能变化,基也能变化,可是在“自性本净”的条件下,“基”不可能变化,只有认识诸法本净,空无自性这个深刻道理,才能把握其他任何一切。
第七,“基”本来清净。心性本净,不能诠表,远离常边,没有表相;自性任运,不堕无边和断边。
隆庆饶绛巴根据一般人的认识,把上述七种观点概括为两类,前六种为一类,称为随持宗派之见;第七种为一类,是随持大圆满道。很明显,隆庆饶绛巴是站在中观学派立场上,坚持“诸法本来清净”,从而达到万法皆空,否定一切现象。基于这种理论,他对显密教法进行了详细的判别,认为佛说诸法由过去法、现在法和未来法三部分组成,归总为三点。第一点,针对根器而说的法,仿佛阶梯;第二点,通过摄义方法讲说,犹如从奶中提取酥油;第三点,为了对治而讲的法,好象治疗热病。从原始佛教到金刚乘密法判为九乘,因、果两类,因乘包括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从根器上讲属于钝根;果乘由外密和内密两部分组成,外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三乘,属于中根;内密,又称内三乘,包括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无比瑜伽)和阿底瑜伽(无上瑜伽),是锐根人学的法。摩诃瑜伽相当于生起次第密法;阿努瑜伽相当于圆满次第密法;阿底瑜伽相当于大圆满密法,具体分为心部、空界部和口诀部。
《隆庆饶绛巴对大圆满法的解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