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隆慶饒绛巴對大圓滿法的解釋▪P2

  ..續本文上一頁類:顯教部分,包括文化、歌言、贊頌。文化著述主要有《韻文如意穗廣論》、《韻文如意穗略論》及其《攝義》、《語言明月論》、《編韻日論》、《重輕之地寶匙論》、《詞藻花如意寶樹》、《詩律花盛開園》、《引喻瓶樹花論》、《梵音論》等十種;

   歌言方面共有四十五種。如:

   《人或一切歡喜舞》、《普陀洛歡喜歌言》、《寂靜童子的故事》、《智慧兔子的故事》、《林喜歌言》、《森林之言白蓮花》、《雪山莊嚴論》、《普賢贊歌》、《白邬波羅樹》等;

   贊頌方面共四十叁種,主要有:

   《佛弟子頌》、《世間本尊頌》、《神山頌》、《大海頌》、《靜地頌》、《桑耶寺贊歌》、《桑浦寺頌》等;

   第二類:內乘部分,包括因相乘著述和果密著述兩部分。因相乘著述共二十叁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慈氏五論總義釋》;《地道差別寶梯根本疏》;《現觀莊嚴論身差別光明莊嚴論》;《律儀庫光明之穗》;《中觀應成派要點論》;《有義略論》;《知識佛子妙道論》等;

   果秘密部分主要指密教部分,共八十五種,重點著述有:

   《諸法法性現證續釋菩提樹》;《續部總義疏金剛生源論》;《叁昧耶莊嚴廣釋日光訣》;《如意寶藏》;《秘密藏續廣釋略義教授論》;《十六羅漢儀軌利他寶論》;《度母曼荼羅儀軌善樂集論》;《藥師佛儀軌圓滿功德鬘論》;《行續修行月寶論》;《毗盧遮那修法淨冶惡趣論》;《遍明根本曼荼羅弟子趨入灌頂儀軌》;《不動佛修法淨苦論》;《釋迦牟尼修法光集論》;《彌勒佛修法蓮花積論》等;

   第叁類:密教著述,包括甚深圓滿次第著述和大秘無上空性著述。甚深圓滿次第方面的主要著述有:

   《勝樂五次第甚深藏義再熔論》;《集密五次第甚深義光明論》;《六支瑜伽攝義空性集論》;《道果略義二次第輪》;《那饒六法藏光明修習論》等二十余種;

   大秘無上瑜伽的主要著述有:

   《甚深藏論六部》;《心性安息論》;《無垢友娘提法論》四部,口訣一百一十九種,以及央提、明點、空行娘提等方面的著述七十余種。

   爲了方便了解,下面將其著述的前幾函,即《七寶藏論》的目錄翻譯成漢文如下:

   第一函:《大乘口訣論著如意寶藏》,全文二十二章,共叁十葉,概括論述了大小乘佛教各派及古印度五大哲學派別的基本理論和特點;

   《大乘口訣論著如意寶藏釋白蓮花》,共叁百一十二葉,從基、道、果叁方面全面闡釋被稱爲外道的印度五大哲學派別數論派、勝論派、彌曼差聲論派(毗醜天派)、裸形派、天神派(梵天派)和部派佛教二十叁派,以及大乘佛教唯識派,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的基本思想和特點,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金剛乘密法的流派及其特點,修持方法,對全面了解甯瑪派的判教思想大有裨益。

   《如意寶藏講義甚深義金剛藏論》,全文共十一葉,概述密法修煉的具體方法步驟及消除罪障的途徑,提出了命瑜伽、精進瑜伽、光明大手印瑜伽、往生瑜伽、中有瑜伽等五種方法;

   《法界寶藏本論》,共十叁章,十九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基、道、果叁方面對大圓滿空界部口訣要點作了說明;

   《法界寶藏釋教理藏論》,全文一百六十葉,詳細論述《本論》十叁章的內容;

   《口訣寶藏》,全文五十六葉,以六法形式對《功德寶藏》提出的有關生死輪回法和解脫途徑作了說明。

   《教理藏》,共十一葉,四章;

   《所證光明論》等;

   第二函:《宗派寶藏》,全文共八章,一百四十八葉,敘述顯密諸派的基本理論和判教根據等;

   《勝乘藏》,又譯《妙乘藏》,全書二十五章,四百八十一葉。根據《大秘決定十七密乘經》詳細闡述大圓滿十七續、一百十九種口訣意義和佛叁身形成變化過程,解釋了大圓滿教法;

   第叁函《詞義寶藏》,或叫《光明藏》,全書共十一章,一百八十二葉,重點解釋《勝乘寶藏》第六章以後各章的內容,即大圓滿心部、界部、口訣部的究竟義“諸法無自性”、“平等無偏頗”、“自然智獨住”、“本初任運”等空性理論和所證得的究竟果位;

   《心、界、口訣叁部心要義釋本性寶藏》,全文共五章,重點解釋“大圓滿”的定義及其內容,論述大圓滿緣起性空見;

   《一切續王吉祥幻變本續秘密藏決定空性》,亦稱《吉祥本續秘密藏空性決定續王》,全續二十叁品,被看成是續部十八部攝義的根本,出自《金剛薩埵幻網續》。這部經包括本續幻變八部,注釋續四部。《吉祥本續秘密藏空性決定續王》爲八部之一,藏文有幾種譯本,第一種蓮花生譯;第二種由遍照護、涅

  益希循努、瑪

  仁青卻叁人合譯。後來,大班智達釋迦室利在桑耶寺發現了蓮花生手書的梵文本,輾轉傳到達頓斯吉的手裏,他又轉給那塘巴

  覺丹熱止(佛劍),羊卓夏甘譯師喜饒桑波准備用糧食交換,結果只得到了其中的一偈。後來,绛熱巴

  喜饒嘉措從覺丹熱止手中借來梵本,獻給塔爾巴譯師,由塔爾巴

  尼瑪堅參重新譯出;譯後記附有翻譯地點林布本的說明文。這部經的出現曾遭到許多學者的非議和懷疑,不承認是佛經,禁止流行。

   《吉祥秘密藏空性決定續王幻網釋日月之雲光消除十方一切黑暗》,簡稱《注釋日月之雲光消除十方一切黑暗》,或《幻網經釋》,全書共二十叁章。

   第四函,《心性安息論本注》,全書十叁章,共四十葉,全部用頌體寫成。第一章,序言:第二章:講無常;第叁章:講輪回之苦;第四章,講業因果;第五章:講如何依止善知識;第六章:講皈依方法;第七章:講四無量;第八章:講如何發勝菩提心;第九章:講生圓二次第雙運法;第十章:講不住證基的二邊智慧;第十一章:講道禅定;第十叁章:講如何修叁摩地的方法;第十叁章:後記。

   《大圓滿心性安息論釋大車》,全文九章,重點解釋詞義;

   《大圓滿心性安息論叁處叁善之義菩提善道》,講廣大行派、甚深見派和密教傳承;

   《大圓滿靜慮安息釋清淨車論》,全文叁章,共九葉,隆慶饒绛巴根據蓮花生的觀點撰寫成的。第一章:講修叁摩地的地方;第二章:講修行者補特伽羅所具備的條件;第叁章:講凡是所修的叁摩地次第;

   《大圓滿幻變安息論》,或作《幻變安息本論》,全文八章,進述修行所現的夢境、幻化、陽焰、水中月影、回聲、尋香城、變化等八喻;

   《大圓滿幻化安息論釋妙車》;

   《心性安息本論攝義——鑰匙君陀花鬘》,這部論著已佚,沒有印板。

   3.隆慶饒绛巴對大圓滿法的解釋

   前面說過,隆慶饒绛巴是西藏中世紀著名學者,被看成是甯瑪派正式創立以來的第四位主要人物,他集大圓滿教法之大成,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密法實踐經驗,其佛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七寶藏論》中。十四世紀以前,甯瑪派的一些著名學者雖然對佛教顯密教法進行了評判,修訂整理過大圓滿教法,但是限于局部,或某一類法。隆慶饒绛巴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站在理論的高度對甯瑪派教法進行全面系統的修訂和整理,提出了自己獨到見解。

   隆慶饒绛巴認爲,大圓滿法是由本初佛普賢所說,反映了諸法本淨,空無自性的哲學思想。“始初,薄伽梵吉祥普賢佛在自然成就的宮殿現證無上菩提,始轉*輪,其究竟妙果是本性大圓滿法數,即無上光明金剛藏乘”。(40)在他看來,大圓滿法是自然智,自然智又是金剛身。概括起來有四層含義:

  (1)諸法無自性,無任何表相。諸法沒有獨立存在和發展的本體,無本體即空,空是本空,非後來空,也非認識空,它是宇宙的本體;

  (2)本來任運。大圓滿法本來清淨,並非由某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諸法之“集”如同珠寶,是菩提心,生死輪回法成就于“集”基,因爲珠寶本來具有許多多優點。同樣,菩提心沒有本性,本具各種功德,任運成就于諸法界;

  (3)不墮常斷,圓融無礙。大圓滿阿底瑜伽法若如虛空廣闊無邊;明空赤露,猶如普賢博大心胸,不能用言語诠表。“諸法本有,自性無常斷偏私,故基平;心無例外與執著,故道平;無欲望與轉變,故果平”。(41)

  (4)獨一。大圓滿法獨攝于根本智慧,即諸法自然智,這種智慧通過長期修煉才能證得。具體分析,大圓滿法具有“無”、“平正”、“任運”、“獨一”和“補特伽羅之處”等五大特點。

   學術界針對大圓滿法的特點,總結了幾點看法。第一,“基”任運,“基”,指基本或根基,佛教特指“所依”,是萬法賴依存在的本質,甯瑪派指心體。任運,即自然,認爲心體本淨,“一切心上所顯境界,都是本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隆慶饒绛巴以“緣起性空”爲理論基礎,認爲任何一切都是觀待因緣而起,因緣性空,賴緣而起的一切都是空性。他駁斥道:按照“基”任運人的觀點,因果關系並非建立在緣起性空之上,而是實有自性,自然存在,其結果不但導致果住因的錯誤,而且把因無明而導致的生死輪回誤認爲本來存在,永遠得不到解脫。因此,隆慶饒绛巴強調應該站在諸法本淨,沒有自性的理論高度去把握一切,認識清淨的本性和因無明造成的生死輪回現象,以及因與果獨立的絕對化關系。

   第二,“基”非了義。堅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爲,事物賴以存在的本質是不確定的,因此本性不一定是“一”,而是由心識決定命名的。隆慶饒绛巴反對說:凡是由心識命名的,其本質是輪回的,不可能得到解脫或涅槃,倘若是“一”,不應該是“異”。因爲,“名”和“義”任何時候都不能區分,本性清淨,法性無生滅變化,無論隨入“一”還是“異”都是錯誤的。

   第叁,“基”是了義事物的本質。這種觀點主張自性的堅固不變性。隆慶饒绛巴則認爲,如果本性不變,就是“我常”,墮入“一”見,這樣即使努力修煉也得不到解脫,好象汙染的心識不可能變清淨,證基和修道失去意義。

   第四,“基”能改變。認爲本性能發生任何作用,變化多端。隆慶饒绛巴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爲,“基”作爲事物的所依,本來清淨,要把握它首先必須了解“緣起性空”這個條件,否則很難從整體上進行認識。隆慶饒绛巴批判說:如果真理能改變,那就不是真理,這樣勢必造成本末倒置,因果互換的錯誤。

   第五,“基”可以認識。主張一切事物的本性出現于“無基”之前。隆慶饒绛巴則持反對意見,他說:如果承認一切實有,猶如沒有觸及法,也沒有觸及“基”,結果不是墮入有、無之邊,就是墮入常、斷之邊。

   第六,“基”爲各種各樣。認爲諸法由于實有自性,能夠發生各一種現象。隆慶饒绛巴則認爲,如果基能夠發生各種各樣的現象,就成爲“異”。因爲,清淨解脫之根本(基)不應該有各種現象,倘若現象能變化,基也能變化,可是在“自性本淨”的條件下,“基”不可能變化,只有認識諸法本淨,空無自性這個深刻道理,才能把握其他任何一切。

   第七,“基”本來清淨。心性本淨,不能诠表,遠離常邊,沒有表相;自性任運,不墮無邊和斷邊。

   隆慶饒绛巴根據一般人的認識,把上述七種觀點概括爲兩類,前六種爲一類,稱爲隨持宗派之見;第七種爲一類,是隨持大圓滿道。很明顯,隆慶饒绛巴是站在中觀學派立場上,堅持“諸法本來清淨”,從而達到萬法皆空,否定一切現象。基于這種理論,他對顯密教法進行了詳細的判別,認爲佛說諸法由過去法、現在法和未來法叁部分組成,歸總爲叁點。第一點,針對根器而說的法,仿佛階梯;第二點,通過攝義方法講說,猶如從奶中提取酥油;第叁點,爲了對治而講的法,好象治療熱病。從原始佛教到金剛乘密法判爲九乘,因、果兩類,因乘包括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從根器上講屬于鈍根;果乘由外密和內密兩部分組成,外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叁乘,屬于中根;內密,又稱內叁乘,包括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無比瑜伽)和阿底瑜伽(無上瑜伽),是銳根人學的法。摩诃瑜伽相當于生起次第密法;阿努瑜伽相當于圓滿次第密法;阿底瑜伽相當于大圓滿密法,具體分爲心部、空界部和口訣部。

  

《隆慶饒绛巴對大圓滿法的解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