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着;《大乘道次第》,阿阇梨贤劫金刚着。
收入《布顿目录》的基本上与这些相同,只是个别名称略有出入,可能是别名或简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喜金刚续王第二品》,别名《呼金刚续》,它是道果教授的根本经典。藏族学者认为,这部经续有广略两部,《广续》七十万偈,《略续》五十万偈。从《略续》整理出的第一品共十一节,内容如前所说。
第二品共十二节,卓弥·释迦益希初译成藏文以后,由循努贝根据《金刚藏释》进行补译和修订。萨迦第三祖扎巴坚参按照卓弥译本,对第一、二品的内容作了阐释,萨班贡噶坚参修订。
卓弥所传的道果教授
卓弥译师从印度和尼泊尔留学回藏后,在当地地方势力的资助下修造寺庙,建立了以母续类法为主的讲说之规。《青史》说:“以密宗诸续部的各方面来说,卓弥大师是极善巧;而且复具有修各本尊身像之法;他建立了讲说父续、母续等许多经教之规。特别是广大宏扬诸瑜伽续部广释及诸仪轨作法等。所以对佛法作了极大的发展”。
⑺他所传的道果教授并不局限于毗哇巴一家,而且兼容并蓄,吸收了印度另外八种道果教授。按照《萨迦教派史略》所说:他从慧王明和犍耶陀罗学习了分别由毗哇巴、莲花金刚、龙树、多孜巴、黑行者、邬阇陀陀罗长寿等六位阿阇黎开创的宝教道果之道、甚深生起次第九法及圆满次第道、菩提心释之道、不可思议之道、春明点之道、曲直道等六大教授;从班智达慧王明学得由大自在慧和昙毗醯鲁迦所创立的大手印圆满道教授和俱生成就之道;从班智达不空金刚学得由阿阇黎语自在称所创的大手印无字教授。在传播过程中,卓弥译师以毗哇巴的宝教道果教授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八种教授,使之更加全面完善。
认识和把握道果教授,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所诠之法;第二,能诠口诀。从所诠之法主要掌握道果口诀,包括所诠方面的道果,即道果理论,能诠经教所讲的道果教授。
所诠方面,需要了解因道、因果、道因、果因和道果等关系。因道关系,允许因有道的能作。
因果关系,允许因有自性成就果,如果良种,和缘相遇,能生出果芽;如果缘遇阿波陀那(教诫),能生果。
道因关系,道位上允许有因味,如果没有因味,任何阿赖耶识上不知道修何道。
道果关系,道位上不许有能得果,不然道就失去意义。
果因关系,果位住变化因,即因住果,这样具备道的一切功德,叫做果道。
从上述几种关系发现,一切皆为清净心所现,即成境为心,心能派生一切现象,心性由于分位表现各种相,本性无善恶之别。
从能诠讲,基、道、果三者没有差别,基即是道,道即是果,基位之佛由于被暂时的垢污所覆蔽不认识自已;道位通过修炼净除无明,能认识自己,由道果名称安立,如《喜金刚本续》所说:“众生即是佛,暂时被垢覆。”土观·洛桑曲杰尼玛说:“则直会本元俱生智,此智非凡指通常之自心及虚妄之心,要认彼从本以来,即是明空双运,远离迷妄之心。”⑻此心就是前面所说的本净心,或者如来藏心,也是众生本有之心,因为被无明覆蔽,造成迷妄,只要清除无明就能成就果位。所以成就阿赖耶识(基)即是喜金刚。
能诠口决,主要解说什么是道,什么是果,道果名义是什么等。道,分能行道和所行道两种。所行道从它的本性区分为世间道和出世间道两种,一般证达见道初地真谛以前称为世间道,证达见道初地真谛以后称为出世间道。又如轮停止为世间道,轮转为出世间道;暖位所摄是世间道,因所摄为出世间道;见所摄是世间道,宗派所摄是出世间道;智慧进退为世间道,伺察进退是出世间道;上师没有识转是世间道,有识转是出世间道。“未灭有边,基本显示各生之上师,上师有“识转”者为出世间之道,即宝瓶灌顶六地出现化身;秘密灌顶四地出现受用身;智慧灌顶二地出现法身上师”。⑼
能行道,包括广、中、略道和极、中、劣道。广道涉及十八种法;中道包括五法;略道有三法。其中生死涅槃共同道有三有(生有、中有和死有)所讲之道,三续所说之道,四量所说之道,六阿波陀那所说之道,四耳传所说之道,五缘起所说之道,守护堕方便智慧之宗的瑜珈师之障道。因为,七种道涉及基、道、果全部教法,所以划归生死涅槃共同道。
轮止世间道,包括总说产生禅定之因,广释产生禅定之因,离希望之道,四醒所说之道,立念,四正舍之果,总结诸义等七道,它们能够促生尚未出现的世间禅定,所以安排在世间道。
轮转出世间道有四种:宝瓶灌顶六地没有生死涅槃区别;秘密灌顶四地尚未涉及圆满法;智慧灌顶二地乐空微小;一地乐空广大。
中道五种,包括禅定、禅定因、禅定功德、禅定障碍、禅定界。略道,主要讲述什么是本体,什么是自性,什么是相。
果,有主果与次果之分。三大主果,一是我义之大,具四身五智;二是他义之大,盲人得眼等;三是自他之大,眷从觉悟成佛。土观·洛桑曲结尼总结说:道果教授的实际,“所净云布净依空,能净二次瑜伽风。自起灭军分别时,净果净空露面容”。
综上所述,卓弥译师所传讲的道果教授主要探讨基、道、果三者的关系,和生死涅槃一切法。为了证得佛的果位,采取四量和四耳传法破除迷妄,清净阿赖耶识。
卓弥译师的弟子
卓弥译师以娘姑隆寺为根本道场,摄徒传授经续和许多教授法门,把全部经教传授给拉尊伽勒、仲·垛巴顿穷和色顿贡热,史称“圆满口诀三弟子”藏语叫做“曼阿察尔哇松"(man nag tshar ba gsum ),其中的前两人没有做出突出成绩。
色顿贡热得到卓弥译师所传的实修要门教授,驻锡拉孜的色喀穷摄徒传法,因此得名珠钦·色喀穷哇。十一世纪,他生于多麦的切珠巴色结措家族,由于前世习气觉醒,赶着大小三十头牦牛来到娘姑隆寺奉献卓弥·释迦益希,以求密法。
卓弥译师收徒传法向弟子要钱很多,因此好多学法的人都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舍近求远,直接前往印度学法。色顿贡热因所献礼物太少,在一段时间内除了涉及个别灌顶法,基本上没有学到经教,但他的所作所为最终感动了卓弥译师,得以传授了全部教诀。以后,色顿贡热再次从卓弥译师及其弟子阿里巴·萨哇娘波学习,修证甚高,寿八十岁。弟子中香顿曲贝尔和香顿斯吉贝尔弟兄俩学到了他的全部道果教授;夏玛兄妹得其一平教授,自成一派;色贡绛耶得其极少一部分教授。
昆·贡却杰布、章顿·贡却杰布、结江·温噶尔哇、香·扎孜索纳巴、阿里巴·萨哇娘波五人被称为卓弥译师的“圆满经续五弟子”。昆·贡却杰布(1043——1102)是五人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出身于一个信奉宁玛派的家庭,自幼从父兄学习宁玛派教法,在萨迦以南的扎邬垅修建巴钦颇章,史称“萨迦旧寺”。“与兄长喜饶楚臣在颇章内静修悟道,后看到旧派密乘已衰颓过时,便起心拜师研习新译密咒法”。
于是,前往拉孜的娘姑隆寺,第一次没有见到卓弥译师,跟随钦译师学习《喜金刚续第二品》,将要学完之时,钦译师去世,他按照遗言第二次去拜谒卓弥译师,“将他从家乡运来贩卖的十七匹马驮的货物连同马匹、带来作草料钱的一串珠宝全部都奉献给卓弥译师,请求传授教法”。⑽贡却杰布从卓弥译师学得新译密法和道果教授。
另外,从桂·库巴拉孜学得集密教授;从班智达喜饶桑波学得五明点教授;从玛·格哇洛追学到胜乐和成就藏教授;从玛觉·洛追扎和哇日·仁青扎两位译师学得发菩提心口诀,掌握了新旧密法,成为一代教主。“一日,他站在巴钦颇章举目北望,唯见重曲河北面峰峦起伏,山岗连绵,本波山形似大象敞卧之势,腹部右侧呈灰白色,土质油润,山下重曲河涛涛西泻,呈诸祥瑞之相,心中甚喜”。⑾于是,征得土地所有者觉沃顿纳巴、象雄古热哇等人同意,以一匹白骡马、珍珠和一套女装买得门卓至佩卓谷间的土地,1073年在本波山坡创建古绒寺,因为地呈灰白色,故名“萨迦”。
贡却杰布以此为根本道场传教,创立萨迦派,并把道果教授作为主要法讲授。《宗教流派镜史》说:“总之,其道果传承,系由卓弥大师次第宏传,据云有十八种不同教法,然主要领得敕旨者唯萨迦派大德。昆宝王则从卓弥学主要之帐续二观察续诸讲旨”。
卓弥获得成就的弟子有后藏下部的结贡色沃、达那巴·协贡惹波、澎域巴·卫巴仲波切等三男和澎域的切姆南喀、芒喀堆波哇·堆姆多吉措、雅喀哇·占姆贡乃、绒巴夏哇姆觉嘉坚参四女,通称为“成就七弟子”。有史书在三男弟子上增加了觉热雄巴·珠结释迦尊追和潘周巴·雪藏托廓二人,变成五男四女共九人。
以上几位是卓弥弟子中比较突出的几人,称为“上首弟子”“至于为出家和在家众说法,其数则极为众多”。当时的一些着名学者如桂译师和噶举派始祖玛尔巴都跟他学过法,只因收费太高,难以坚持下去。
《青史》说:“玛尔巴曾说:“吉祥娘姑隆寺中,卓弥译师前,学习声明和诵语,恩惠非小当尽知”。然而对于一小教授要诀也当见到是需要极大的代价。因此自已也生起前往印度的心而始终未达到。即桂译师也对于师法视为最上,所以他自已也想亲近许多班智达,而由彼寺院来此”。
另外,宁玛派的实际创始人大素尔·释迦窘乃也曾向卓弥译师奉献黄金百两,求学“道果”教授和其它新译密法,终未能成为其教法传承人。在卓弥的弟子中色顿的弟子夏玛兄妹、香顿曲贝尔以道果教授为基础成立派系,传播很广,但最终被收到萨迦派之中。
《卓弥及其所传道果教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