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著;《大乘道次第》,阿阇梨賢劫金剛著。
收入《布頓目錄》的基本上與這些相同,只是個別名稱略有出入,可能是別名或簡稱。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喜金剛續王第二品》,別名《呼金剛續》,它是道果教授的根本經典。藏族學者認爲,這部經續有廣略兩部,《廣續》七十萬偈,《略續》五十萬偈。從《略續》整理出的第一品共十一節,內容如前所說。
第二品共十二節,卓彌·釋迦益希初譯成藏文以後,由循努貝根據《金剛藏釋》進行補譯和修訂。薩迦第叁祖紮巴堅參按照卓彌譯本,對第一、二品的內容作了闡釋,薩班貢噶堅參修訂。
卓彌所傳的道果教授
卓彌譯師從印度和尼泊爾留學回藏後,在當地地方勢力的資助下修造寺廟,建立了以母續類法爲主的講說之規。《青史》說:“以密宗諸續部的各方面來說,卓彌大師是極善巧;而且複具有修各本尊身像之法;他建立了講說父續、母續等許多經教之規。特別是廣大宏揚諸瑜伽續部廣釋及諸儀軌作法等。所以對佛法作了極大的發展”。
⑺他所傳的道果教授並不局限于毗哇巴一家,而且兼容並蓄,吸收了印度另外八種道果教授。按照《薩迦教派史略》所說:他從慧王明和犍耶陀羅學習了分別由毗哇巴、蓮花金剛、龍樹、多孜巴、黑行者、邬阇陀陀羅長壽等六位阿阇黎開創的寶教道果之道、甚深生起次第九法及圓滿次第道、菩提心釋之道、不可思議之道、春明點之道、曲直道等六大教授;從班智達慧王明學得由大自在慧和昙毗醯魯迦所創立的大手印圓滿道教授和俱生成就之道;從班智達不空金剛學得由阿阇黎語自在稱所創的大手印無字教授。在傳播過程中,卓彌譯師以毗哇巴的寶教道果教授爲基礎,融合了其他八種教授,使之更加全面完善。
認識和把握道果教授,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所诠之法;第二,能诠口訣。從所诠之法主要掌握道果口訣,包括所诠方面的道果,即道果理論,能诠經教所講的道果教授。
所诠方面,需要了解因道、因果、道因、果因和道果等關系。因道關系,允許因有道的能作。
因果關系,允許因有自性成就果,如果良種,和緣相遇,能生出果芽;如果緣遇阿波陀那(教誡),能生果。
道因關系,道位上允許有因味,如果沒有因味,任何阿賴耶識上不知道修何道。
道果關系,道位上不許有能得果,不然道就失去意義。
果因關系,果位住變化因,即因住果,這樣具備道的一切功德,叫做果道。
從上述幾種關系發現,一切皆爲清淨心所現,即成境爲心,心能派生一切現象,心性由于分位表現各種相,本性無善惡之別。
從能诠講,基、道、果叁者沒有差別,基即是道,道即是果,基位之佛由于被暫時的垢汙所覆蔽不認識自已;道位通過修煉淨除無明,能認識自己,由道果名稱安立,如《喜金剛本續》所說:“衆生即是佛,暫時被垢覆。”土觀·洛桑曲傑尼瑪說:“則直會本元俱生智,此智非凡指通常之自心及虛妄之心,要認彼從本以來,即是明空雙運,遠離迷妄之心。”⑻此心就是前面所說的本淨心,或者如來藏心,也是衆生本有之心,因爲被無明覆蔽,造成迷妄,只要清除無明就能成就果位。所以成就阿賴耶識(基)即是喜金剛。
能诠口決,主要解說什麼是道,什麼是果,道果名義是什麼等。道,分能行道和所行道兩種。所行道從它的本性區分爲世間道和出世間道兩種,一般證達見道初地真谛以前稱爲世間道,證達見道初地真谛以後稱爲出世間道。又如輪停止爲世間道,輪轉爲出世間道;暖位所攝是世間道,因所攝爲出世間道;見所攝是世間道,宗派所攝是出世間道;智慧進退爲世間道,伺察進退是出世間道;上師沒有識轉是世間道,有識轉是出世間道。“未滅有邊,基本顯示各生之上師,上師有“識轉”者爲出世間之道,即寶瓶灌頂六地出現化身;秘密灌頂四地出現受用身;智慧灌頂二地出現法身上師”。⑼
能行道,包括廣、中、略道和極、中、劣道。廣道涉及十八種法;中道包括五法;略道有叁法。其中生死涅槃共同道有叁有(生有、中有和死有)所講之道,叁續所說之道,四量所說之道,六阿波陀那所說之道,四耳傳所說之道,五緣起所說之道,守護墮方便智慧之宗的瑜珈師之障道。因爲,七種道涉及基、道、果全部教法,所以劃歸生死涅槃共同道。
輪止世間道,包括總說産生禅定之因,廣釋産生禅定之因,離希望之道,四醒所說之道,立念,四正舍之果,總結諸義等七道,它們能夠促生尚未出現的世間禅定,所以安排在世間道。
輪轉出世間道有四種:寶瓶灌頂六地沒有生死涅槃區別;秘密灌頂四地尚未涉及圓滿法;智慧灌頂二地樂空微小;一地樂空廣大。
中道五種,包括禅定、禅定因、禅定功德、禅定障礙、禅定界。略道,主要講述什麼是本體,什麼是自性,什麼是相。
果,有主果與次果之分。叁大主果,一是我義之大,具四身五智;二是他義之大,盲人得眼等;叁是自他之大,眷從覺悟成佛。土觀·洛桑曲結尼總結說:道果教授的實際,“所淨雲布淨依空,能淨二次瑜伽風。自起滅軍分別時,淨果淨空露面容”。
綜上所述,卓彌譯師所傳講的道果教授主要探討基、道、果叁者的關系,和生死涅槃一切法。爲了證得佛的果位,采取四量和四耳傳法破除迷妄,清淨阿賴耶識。
卓彌譯師的弟子
卓彌譯師以娘姑隆寺爲根本道場,攝徒傳授經續和許多教授法門,把全部經教傳授給拉尊伽勒、仲·垛巴頓窮和色頓貢熱,史稱“圓滿口訣叁弟子”藏語叫做“曼阿察爾哇松"(man nag tshar ba gsum ),其中的前兩人沒有做出突出成績。
色頓貢熱得到卓彌譯師所傳的實修要門教授,駐錫拉孜的色喀窮攝徒傳法,因此得名珠欽·色喀窮哇。十一世紀,他生于多麥的切珠巴色結措家族,由于前世習氣覺醒,趕著大小叁十頭牦牛來到娘姑隆寺奉獻卓彌·釋迦益希,以求密法。
卓彌譯師收徒傳法向弟子要錢很多,因此好多學法的人都交不起昂貴的學費而舍近求遠,直接前往印度學法。色頓貢熱因所獻禮物太少,在一段時間內除了涉及個別灌頂法,基本上沒有學到經教,但他的所作所爲最終感動了卓彌譯師,得以傳授了全部教訣。以後,色頓貢熱再次從卓彌譯師及其弟子阿裏巴·薩哇娘波學習,修證甚高,壽八十歲。弟子中香頓曲貝爾和香頓斯吉貝爾弟兄倆學到了他的全部道果教授;夏瑪兄妹得其一平教授,自成一派;色貢绛耶得其極少一部分教授。
昆·貢卻傑布、章頓·貢卻傑布、結江·溫噶爾哇、香·紮孜索納巴、阿裏巴·薩哇娘波五人被稱爲卓彌譯師的“圓滿經續五弟子”。昆·貢卻傑布(1043——1102)是五人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出身于一個信奉甯瑪派的家庭,自幼從父兄學習甯瑪派教法,在薩迦以南的紮邬垅修建巴欽頗章,史稱“薩迦舊寺”。“與兄長喜饒楚臣在頗章內靜修悟道,後看到舊派密乘已衰頹過時,便起心拜師研習新譯密咒法”。
于是,前往拉孜的娘姑隆寺,第一次沒有見到卓彌譯師,跟隨欽譯師學習《喜金剛續第二品》,將要學完之時,欽譯師去世,他按照遺言第二次去拜谒卓彌譯師,“將他從家鄉運來販賣的十七匹馬馱的貨物連同馬匹、帶來作草料錢的一串珠寶全部都奉獻給卓彌譯師,請求傳授教法”。⑽貢卻傑布從卓彌譯師學得新譯密法和道果教授。
另外,從桂·庫巴拉孜學得集密教授;從班智達喜饒桑波學得五明點教授;從瑪·格哇洛追學到勝樂和成就藏教授;從瑪覺·洛追紮和哇日·仁青紮兩位譯師學得發菩提心口訣,掌握了新舊密法,成爲一代教主。“一日,他站在巴欽頗章舉目北望,唯見重曲河北面峰巒起伏,山崗連綿,本波山形似大象敞臥之勢,腹部右側呈灰白色,土質油潤,山下重曲河濤濤西瀉,呈諸祥瑞之相,心中甚喜”。⑾于是,征得土地所有者覺沃頓納巴、象雄古熱哇等人同意,以一匹白騾馬、珍珠和一套女裝買得門卓至佩卓谷間的土地,1073年在本波山坡創建古絨寺,因爲地呈灰白色,故名“薩迦”。
貢卻傑布以此爲根本道場傳教,創立薩迦派,並把道果教授作爲主要法講授。《宗教流派鏡史》說:“總之,其道果傳承,系由卓彌大師次第宏傳,據雲有十八種不同教法,然主要領得敕旨者唯薩迦派大德。昆寶王則從卓彌學主要之帳續二觀察續諸講旨”。
卓彌獲得成就的弟子有後藏下部的結貢色沃、達那巴·協貢惹波、澎域巴·衛巴仲波切等叁男和澎域的切姆南喀、芒喀堆波哇·堆姆多吉措、雅喀哇·占姆貢乃、絨巴夏哇姆覺嘉堅參四女,通稱爲“成就七弟子”。有史書在叁男弟子上增加了覺熱雄巴·珠結釋迦尊追和潘周巴·雪藏托廓二人,變成五男四女共九人。
以上幾位是卓彌弟子中比較突出的幾人,稱爲“上首弟子”“至于爲出家和在家衆說法,其數則極爲衆多”。當時的一些著名學者如桂譯師和噶舉派始祖瑪爾巴都跟他學過法,只因收費太高,難以堅持下去。
《青史》說:“瑪爾巴曾說:“吉祥娘姑隆寺中,卓彌譯師前,學習聲明和誦語,恩惠非小當盡知”。然而對于一小教授要訣也當見到是需要極大的代價。因此自已也生起前往印度的心而始終未達到。即桂譯師也對于師法視爲最上,所以他自已也想親近許多班智達,而由彼寺院來此”。
另外,甯瑪派的實際創始人大素爾·釋迦窘乃也曾向卓彌譯師奉獻黃金百兩,求學“道果”教授和其它新譯密法,終未能成爲其教法傳承人。在卓彌的弟子中色頓的弟子夏瑪兄妹、香頓曲貝爾以道果教授爲基礎成立派系,傳播很廣,但最終被收到薩迦派之中。
《卓彌及其所傳道果教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