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派在这里彻底否定了瑜伽唯识学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肯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多布巴认为,世间唯识是进入空性之门和方便,不能彻底否定它。唯识分出世唯识、世间唯识、胜义唯识等。世间唯识者,如《楞伽经》说:“分别习气缘,从识现诸种,人有外境者名世间唯识”。
觉囊派认为,《楞伽经》的观点与法相师相同,不能把他们所说的“唯识”归于究竟唯识之中。《了义山法海论》说:“虽不重无识,然与唯识心、识为胜义之说相悖;无漏之界、不可思议之界、胜义之善、法性坚固不变、胜义于理乐、从初解脱之身、大觉悟法身及无别功德之法犹如恒河沙,从识法过去,是与唯识于识胜义谛实之说相悖”。
谁也不能断除自性种,时轮等如果想从唯识脱离是不应该的。胜义识是法界,胜义佛如虚空一样宽阔,修行无为法心,觉悟成佛。“成为生死轮回之本的胜义识如宝如虚空,是一切法的根本。胜义识者,清净胜乐之境、根等无诸有相之心”。(18)
《楞伽经》对世出世两种唯识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它说:“依唯识,不分外境义;依无光,从唯识过去,伽瑜住无光,不见大乘”。经中把“唯”字解释成自性界,意思是只要抛弃事物产生的条件和事物本身,自性就会圆满。这里所说的“自性”,是“识”的自性,非事物本来就有的体性。另外,经中还提出了“相对唯识”、“绝对唯识”,前者是世俗唯识,后者为胜义唯识,超脱世俗唯识就是胜义唯识。《大中观究竟时轮续》说:“自生胜义无分别界智对金刚菩萨及大手印言是唯识,即胜义唯识”。
多布巴说,密教的续部经中,运用大心、金刚心、菩提心、善乐心、大贪、大瞋、大痴、心、心所、他识等多种方式对胜义识作了详细阐述。总而言之,胜义识是指所缘诸心之空性和不得诸心之慈悲我。
七、密教他空见
觉囊派的“他空”见,分显密两种,据说域莫·弥觉多杰开创了密教他空见,多布巴·喜饶坚参开创了显教他空见,发展了密教他空见,实际上两者是同一个意思。所谓密教他空见,是以密教修炼方法六支瑜伽证达他空,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同,但运用的方法不同。
觉囊派在实践方法上采取了“六支瑜伽”和“时轮九尊”,以其中的“六支瑜伽”为主。这两种修法都是时轮金刚乘圆满次第修炼气息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出自《时轮根本续》,被觉囊派吸取,成为他们不可外传的秘密法,通过这种方法修炼证达他空见义,也可以说是检验“他空”理论的一种标准。
六支瑜伽,又名“六加行法”,其第一加行法是“收摄”,内分昼瑜伽和夜瑜伽两种。在舍弃一切思维活动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坐姿分别在白天与夜晚修炼,使十相逐渐现于眼前。然后进入“禅定”阶段,修行者心要专注而不散乱,明观空色自性法身,通过智慧尽除一切戏论。如果不了解自性显明,只从主观上了解而进行修持是不行的。第三步:“运气”,又名“行风”,内分语要点和心要点两种,主要调节全身气。第四步:“持风”,通过对心、喉、额、顶等四处气的调节,完成宝瓶气。然后进一步调节下部各处气,使上下左右脉的气合一,形成“运气”,“运气”溶于中脉后称“持风”,从“持风”生起暖乐之态、无灭之声和三界形象。第五步:“随念”,又名“作念”。其中分四要点:身语相混之要点及等置心、空色、大手印三要点,通过对这些的长期修炼,空色和心处立即会发挥效力,最终从各种障害和一切歧途中解脱出来。第六步:“三摩地”,意为“等持”。这一步是六支瑜伽修炼的最高方法,通过长时间的修炼,脉界清晰,使气转依,白色清净净冶肉血,红色清净净冶骨足,精液清净净冶心力,最终获得三界大自在位,证悟“他空”义。
从上看出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史上创立较早的一个教派,他们所宣讲的他空思想是佛教思想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承认事物常恒、绝对的本体,但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否定了事物的本体,坚持“诸法性空”。因此,这种“空”只能是认识加在事物本体上的“虚妄分别”空,这种“空”是“他空”,非“自空”。在“他空”理论的指导下,觉囊派就佛性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得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结论。为了检验“他空”理论的正确,他们在实践上采取了“六支瑜伽”的修炼方法,进一步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
注释:
(1)大中观宗—觉囊派把中观学派分为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前者坚持“自空”见,后者主张“他见”空见。他们自称为“大中观派”,奉无著、世亲二人为始祖,贬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为“普通中观派”。
(2)、(5)、(6)、(7)、(9)、(13)、(14)、(18)《山法了义海论》,多布巴·喜饶坚参著,艾敦噶蔡林寺木刻版。
(3)灭谛——四谛之一。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在初转*轮时提出的,意为断灭世俗一切苦得以产生的原因,是佛教的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
(8)、(16)、(17)《他空心要》,多罗那他著,塔尔寺所藏库伦版。
(10)四无威——又名“四无畏”,指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
(11)三忆念——又名“三念处”,指四念处中身、受、心三种。
(12)异熟——又译“果报”。意为果异于因而成熟,有两层意思:(1)因为果,果性异于因性;(2)因与果变异而熟,即业因必于后世异熟。
(15)《大乘经庄严论》一瑜伽行学派的根本典籍,主要论述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行的法门、大乘佛教要则等。关于它的作者藏汉文说法各异,藏文认为是弥勒著,汉文说是无著的作品。
《觉囊他空思想浅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