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和遍计执是等无真实,“等”者,幻有,是世俗虚妄,世俗无遍计执性,却有依他起;世俗无圆成实性,胜义有圆成实性,故实有。这样遍计执性成为假有,依他起性成为实有,圆成实性既非假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若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之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只有了解无的空性,才会了解有的空性。这样遍计执是相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
遍计执分为所执遍计执和能执遍计执;依他起分不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圆成实计执与依他起是一性,遍计执中包括依他起法,其法性现象是圆成实。遍计执和圆成实中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槃法都有三相差别。涅槃非从初不存在,也非现在始有。如果说涅槃从一开始没有而现在有,无漏(法)非常法,佛有亦可,没有亦可,自性与性相是常住的,只因众生被无明所蔽,看不到涅槃,所以,才被误认为无。觉囊认为:凡修菩提心、禅定智慧,恪守戒律者,就可以断除无明烦恼,能见涅槃。所以,涅槃为常住法,非初无而现在有。涅槃和无明的关系为:涅槃无烦恼无明,无明烦恼者无涅槃。
四、空性与佛性的关系
佛性,指佛陀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世亲论师对佛性有精辟的论述,他在《佛性论》中把佛性分成三种:自性住佛性(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引出佛性(通过修行引发的佛性)、至得佛性(达到佛果时本有佛性得以显现)。觉囊派把佛性和空性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认为空性和善逝如来心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之心。佛教所说的善逝如来心、善逝心以及佛心是同一个概念,它平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中,以心住一切有情众生。胜义佛在众生的心续中仿佛有心,一切众生是善逝如来之心,众生亦有成佛的可能性。对于普通人来说,善逝如来心是自性住种界,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心住佛。因此,佛即是空性,是士夫的有义。佛的空性住有情众生,众生自己看不见,因为,它隐藏于众生心中。佛本身是佛之心,善逝如来心是从有体与无体中解脱的,众生亦有佛界和成佛的可能性。佛有自性,但一切众生无法看到,住于十地的菩萨虽然知道众生有佛性,却不能明见,犹如白天见不到月亮,唯有佛自已能知能见。
佛的本性是无为法,即非因缘和合而成,是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所以为“常”。如说:“虚空为佛性,佛性为善逝如来,善逝如来为无为法;无为法为常,常为法,法为僧,僧为无为法,无为法为常”。(9)
根据这些记载,佛、法、僧三者之间是相对、相互依存的关系;若将它们分别开来看,都是绝对的,尤其法是常恒而绝对不变,其本体同样是常恒的、绝对的。多布巴认为,如果谁各别看待佛、法、僧,谁就不能皈依三众生,也不能得声闻、独觉、菩萨果。众生的佛性如虚空,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亦非内非外,是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众生是佛,世间唯有众生的自性光明心,无其他大佛,心就是佛,佛在心中。
善逝如来有两种自性:有与无。有性,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十力、四无威(10)、三忆念(11)、大慈大悲、禅定等;无性,指善逝如来过去的善非善、业、因果、异熟(12)、烦恼、缘起,即十二有。多布巴认为,空分人我空和法我空,从后者又分出三空、四空、六空、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其中二十空中的自法空和他法空分别显示自空、他空。《般若经》说:“何为他法空性?诸善逝如来是否出现,法之住性、法性、法界性、法无过性、自性、非过自性、非他自性、正边仍住。若尔,诸法之他法空即是他法空性。”
多布巴说:二十种空为自空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胜义谛、自性种、法身功德之诸法、自性、无体自性、他法空性等虽皆为空性,但全非自空。法的住性有多种异名,其正边者,佛的色身于世出现亦可,不出现亦可,诸补特伽罗了悟亦可,不了悟亦可,见亦可,不见亦可,恒常不灭,不可舍弃;空性不变,前后无变化,恒常无等伦,遍行遍住,这才是自性不空之义。
总而言之,觉囊派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就是众生之心。
五、二谛与三身的关系
二谛,是佛教的两种真理,用来解决理论难题,调合矛盾的方法,佛教各派都有不同的解释。觉囊派认为,胜义谛,指于胜义谛实。胜义,非一切有无直接相悖的一支,而是从有无过去,即超出有无。多布巴引中观学派论著说:“圣龙树说,胜义谛者,诸圣者之正见,见诸法无生,此乃于一切胜义谛实,故名胜义谛”。(13)
如果从禅定说,胜义健行等无量禅定是佛的自性,即善逝如来。因有菩萨禅定之咒力,善逝如来成为“常”、“乐”、“我”、“净”。
善逝如来与胜义的关系,如果没有善逝如来,不可能有胜义。若从密教角度分析,胜义谛是自性俱生的大乐,用“哇木”字代表。胜义和胜义谛的意思不完全相同,胜义谛无体、无喻,远离一切著述,即不能用语言概念表述。
世俗谛,略称“世谛”,《了义山法海论》说:“属色身之诸瑜伽母及属道谛之菩提诸法,即是世俗谛,为刹那有为法。若尔,以世俗道谛速修一切味……”。
世俗谛,是于世俗谛实。觉囊派诸师认为,若以普通中观师所说的从有与无的关系分析二谛,在世俗方面讲,有无、法有无、色有无等直接相违,因此亦与三蕴非有说相悖。他们的这种观点,坚持世俗法都是真实,有常恒而绝对的本体。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谛”有本质上的区别。《文殊菩萨藏经》说:“谛者,一中非有二,即灭道。无凡生者,决定义。决定一切者,了义;一切了义者,圣善”。
觉囊派认为,胜义谛的“谛”,是于胜义谛实。根据这个道理,世俗谛的“谛”,是指一切世俗法真实,它有生有灭,有体有喻,能用一切语言概念表述。但世俗法性是绝对的。《了义山法海论》说:“若诸法无谛,胜义非有谛?非也。若世俗无谛,非有世俗谛,故凡世俗谛皆于世俗谛实,非于胜义谛实。若于胜义不谛,非有胜义谛,凡胜义谛于胜义谛实,非于世俗谛实”。这样,二谛成为绝对关系,把两者可以分割开看待,既便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仍然存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实有本体的事物,世俗谛就不会成立,这和中观应成派所说的二谛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相对立。
关于二谛和三身的关系,觉囊派认为,法身、受用身和变化身是由二谛所摄。《金光明经》说:“善男子!诸佛之变化身者,诸佛与行相合;受用身者,与诸佛意趣相合;法身者,与诸佛身相合。善男子,变化身是依圆满受用身显现;圆满受用身依法身显现;法身清净,不住一切”。
三身之间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若区分诸佛之身,有自性身、受用圆满身和变化身,其中的自性身即是法身,它是受用圆满身的所依。多布巴、多罗那他等觉囊派高僧们在对《金光明经》、《大乘经庄严论》、《文殊菩萨藏经》的观点作了比较后指出,胜义一身,世俗三身。法身,指“集力、无威、不混合等佛的功德,般若及无二等”。受用圆满身,指从法身加持所现之因(根本);从其加持定生,视见所教化者们所胜解者,是变化身。(14)法身具有遍离一切烦恼障,圆满一切善法,住空性和正智的特性,只有具备此等特性,才可以现受用圆满身。佛的变化身无一切业障,身心清净,毫无垢污。法身和受用身是因果关系,法身是受用身的因,受用身是法身之果;反过来,受用身是变化身的因,变化身则成受用身的果。进一步分析,受用圆满身的出现要以清净智慧为条件,清净禅定为变化身出现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世俗色界属于世俗谛中,法界属于胜义谛,前者是人们能够认识的,后者不被人们认识,也不能以语言概念去表述。《大乘经庄严论》说:“佛变化无穷,此为变化身;圆满自他利,一切住此二。造、生、大菩提,恒常示涅槃;佛之变化身,解脱大方便”。(15)胜义谛是自性俱生的大乐,以字母“哇木”代表。如果从人的生理机能分析,三身分别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如法身位于人的心脏,受用圆满身在喉间,变化身在额头。心中沉睡,喉间现梦,额头觉醒,三处分别有“哇木尤”、“玛尤”和“雅尤”,“哇木尤”,意为“智慧”;“玛尤”意为“下字”;“雅尤”意为“上字”,这些皆为密教术语。所谓基、果没有自性的区分是从胜义法身说的,非说世俗色身不需要“道”。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具佛界和成佛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受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和诸种烦恼障、所知障的系缚难得三身,只有正确掌握三性(三相)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尽除一切烦恼后,才有可能获得三身。觉囊派根据密教修炼方法和所修内容,把三身又分成了好几种,不共密法上有金刚身或密咒身;若干方便智慧和空性慈悲区分,有智慧身和空性身,以及身、语、意三身、四金刚身、四遍知身、四现证身等等。
六、他空与唯识
“唯识”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唯识学派的主要哲学理论。他们认为,色等外境犹如梦中之色,存在于识中,并非存在于外境。譬如说:“所说的眼根,是眼遍照心,眼本身无相;所谓色,是色遍照心,色本身无相,唯从此生眼识”。(16)综之,识生一切现象。觉囊派认为,瑜伽唯识学派是把识和外境分别开来讲的,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识本身实有自性,“所以现见眼识色是自见自”。(17)如果生起色相,除了从识生起外,舍弃了其他外境相,若是绝对没有色。他们认为,在未作证辩之前,认为有“眼见色”,观察后才知道没有色,存在于色中的识实有自性。一切实有自性的“识”,若存在于外境,是所执有;若存在于心识,则是能执有,两者都是错误的,所以不存在能执和所执,外界现象也非识的显现,而是绝对的真实存在。觉囊…
《觉囊他空思想浅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