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囊他空思想浅论

  觉囊他空思想浅论

  许得存

   觉囊派是我国藏传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它的正式形成是以十三世纪末叶觉囊寺的建成为标志,但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初的域莫·弥觉多杰。如果把十七世纪后半期作为觉囊派在西藏绝传的时间计算,觉囊派在西藏的历史有五百余年。其间曾出现过两次兴盛时期,从第一次开始向外传播,传到与西藏毗邻的川青省藏区,形成了以中壤塘寺为中心的觉囊派寺院集团。至今这两个地区仍有觉囊派寺院三、四十所,分别分布在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壤塘三县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玛、甘德、久治三县,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势力。觉囊派对佛教“性空”义的解释和所采取的修炼方法与藏传佛教其他各派不同,更加突出了其特殊性和重要性。遗憾的是至今人们把它当作毒品抛弃,而没有把它当作藏族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甚至有人不承认觉囊派曾经是一个独立的教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试着对觉囊派的“他空”思想略作浅论,谬误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指正赐教。

  一、他空思想的出现及其传承

  觉囊派在对佛教义理的解释方面和藏传佛教其他各派有很大的意见分歧,他们倡导的“他空”见被斥为印度外道思想,受到批驳。关于“他空”思想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情况,觉囊派诸位高僧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佛在中转无相*轮时提出中观自性空,末转善分别*轮时主要宣讲中观他空思想。“自空”和“他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认识上,所摄诸法皆是从主观认识上完成的,是自空,它通过人的错误认识和分析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空,否定其绝对独立的实体。而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世俗诸法都说成空,但是胜义法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因错误的主观认识而成为空,而是在一切究竟本质绝对没有发生变化的本色存在着能执、所执他世俗的错误的言论(戏论),这就是“他空”。后来弥勒菩萨在其《现观庄严论》、《中边分辨论》和《辩法法性论》等著作中把“他空”见作为一个论题提出,尤其在他的《宝性论释》中作了透彻的分析。下迄四、五世纪,无著、世亲兄弟两人善解“他空”见义。世亲论师在其《两万般若颂释》和《辩法法性论释》中,对“他空”思想的解释更为详尽,觉囊派尊无著兄弟二人为大中观宗(1)的开创者,即他空见的始祖。《山法了义海论》说:“若尔,区分“自空”“他空”,决定空性者,乃大中观师圣无著。谓“明分究竟中观之法,何为空性相?诸处无者,正随见空,于此有其余一切,正知如所有””。继无著、世亲二人之后,对中观“他空”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要数岗噶麦枳尊者、阿哇呼德巴钦波·噶哇扎巴、迦湿弥罗窘乃协哇尊者、婆罗门学者萨杂纳,他和他的弟子把“他空”思想传进了西藏。以后承继此教法的人有素译师噶哇多杰、科切珠迈喜饶、准巴·达尔玛尊哲、多哇娘·益希窘乃、绛曲嘉、熏努绛曲、觉顿巴毛兰木茨程、仁贝热枳、杰顿巴,以及觉囊派诸位高僧,这是显教方面的传承关系。密教方面则是以传播《时轮根本经》而著名的都夏钦波都夏琼哇、绛曲桑波、藏族译师卓·喜饶札、喇嘛拉杰贡巴贡却、喇嘛卓顿南木孜、珠钦域莫·弥觉多杰等,多布巴·喜饶坚参排在第十八代。觉囊派在推崇以上各位论师的同时,肯定了龙树在中观学派中的地位,批判地吸取了龙树思想的一部分,作为对“他空”思想的补充。尤其龙树的“法界空”思想成为他们理论上的重要依据,被广泛宣传。

  二、他空思想解说

  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其内容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实体性,这个体性是常恒的、绝对的。但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由于错误的认识,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空,否定其绝对独立的实体。所以,他们认为性空只能是由错误认识加在本体上的分别“空”,这种空只能说是“他空”,事物体性本身不能空,不是“自空”。多布巴认为,空法自空,空性所依他空是正确理解空性之见,他人所认识的诸法自空和诸法他空是一种和佛教理论相悖的认识。无论是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都有主体“我”作支配,“我”真实,具有独自性以及永恒不变性等,是隐藏于人体之中或事物内部的能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亦可说成佛性,只是人们不懂佛的这一套理论和对佛理的错误认识将其否定。(2)

  “他空”是一切符合佛理的有,凡是佛理未提及的,皆为不合理,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观点恰好与龙树等人,尤其和中观应成派的观点相对立,被藏传佛教的其他派别斥为印度外道思想,甚至有些直接把它视为印度六派之一的数论派的思想加以批判。就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说,无论是从世俗谛方面,还是从胜义谛方面讲,凡主张自性空的都是合乎佛理的,否则是对佛理的曲解,是一种颠倒而错误的认识。这里佛护、月称等人在否定物质现象的同时,亦否定了精神现象,把一切世俗有看成名言假有,唯名安立,无独立的实体,这种看法本身是对逻辑理论的一种错误解释,也就是觉囊派所说的“虚妄分别”。觉囊派在这方面较中观应成派进了一大步,他们首先肯定了主体“我”,从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彻底推翻了被他们称为普通中观派的一切观点,否定了事物的缘生。但是,他们所说的事物却是一种常恒的、绝对的存在,否定了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觉囊派认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没有本体,法和法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视为同一个概念去解决。如果否定事物的本体,就会和佛所说的究竟了义教理相违背。多布巴说,如果胜义谛超出缘起,最终灭谛(3)也会成为缘起,一切有生灭变化的事物(一有为法)会以缘起为条件,客观世界就会从缘起条件下消失。因此,觉囊派不承认缘起条件下的诸现象,而是积极地为事物的存在找理论根据。多布巴这样评论说:“凡持诸有为法是缘起性空或诸空性是缘起者皆为谬误。胜义空性超出缘起,是性相究竟之甚深空性也”。(4)又说:“若胜义法性非自空,而是他空,即会成为部分空性,故顺外道之理。……若诸法空,法性亦空,一切之中含法性故。非有一切之空故,非有法性空。……一切空与诸法空有极大差别”。(5)根据佛教理论,虽然法空,法性却不能空。法性非随法的灭亡而消失,因为,它具有常恒、绝对的特性,永恒不变,这实际上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是觉囊派理论上的一大错误。例如,草木虽然随着冬季的来临而凋谢干枯,但树木之中起支配作用的本性仍然存在,只可惜这种本体被觉囊派视为常恒的、绝对的。

  “自空者,于此所破色等为可舍弃之垢。他空者,所得常住彼等破之所依,胜义善逝藏(心)之色为不可舍弃之光明自性。”(6)

  自空是可以舍弃的垢味,若沉睡、梦境以及觉醒之心所现之诸法,仿佛是瞬间即逝的气味,什么也没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他空是光明自性,无梦心境所现之法,这种心是胜义善逝如来不变的安乐之心,即自性身,但常存在,绝对不变,是彻底的常、乐、我、净,非自空,而是大乐,即胜义“他空”。空性是无体的目性空,而非无体空性,两者有区别。生灭空性是自空,即无为法空性,他空无体自性空是未生之空性。若从法的根源分析自空和他空,就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法源大手印智慧之诸种般若母与法界空性无别,两者相依而不分离。无自性十力等胜义之八万四千法蕴或不可思议的佛法仿佛是已经得到的恒河之沙,被水冲走,是法性无为法正边的功德,非自空。如果把他空再进行详分,还可以分为胜义他空和他法空性等两种。

  “胜义他空者,因果摄集之蕴住自空,破此等,谓得他蕴,故说有自空之外的他蕴界,谓此等为空性,从自空善立他性空,即胜义他空”。(7)

  “自空”和“他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自空,才出现了他空。胜义他空是法身无量功德之我,亦可称为大空性。《涅槃经》说:“大空,即般若(智度)”。智度大空是各种形式的殊胜。密教上有大空五不变和明点空六不变之说。如果就五根说,眼等的大空是瑜伽师自证的,诸佛之大身即是大空,金刚无垢月光是大空五不变。

  他法空,是指我、有情命、众生、护养者(牲畜)、士夫等因遍计执诸法而空,一切依他起的色,由于世俗蕴、界、处、缘起法、轮回于五道之中的诸有情众生从开始空,这就是他法空义。事物本体空的道理不在于事物本体自身空,而是人们认识上的空,成为他法空的根本。《宝积文殊菩萨藏经》说:“有遍于一切之空性。于此,谓无我、有情、命、士夫、补特伽罗。是故,空性所依空性,从初不于遍计执、依他起诸法上,彼等示空,故为他空。”

  前面已经提及自空与他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认识上,通过分别可以理解自性空性和他法空性的差别,空空和非空空的差别,或者,无体空性或无体目性空性的差别。

  三、他空见与三性

  三性,指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和圆成实性,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唯识学派(又名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体系的中心观念,是解释实相的主要方法。三性之中,依他起自性是中心。后来的佛护、清辨、月称等人对三性又作了符合自已思想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藏传佛教各派都讲三性,其中觉囊派的见解最具有特色。多布巴认为,遍计执性空所依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空所依是法性圆成实性,法性圆成实性空所依绝对不存在,是恒常任运住于一切之空性。多罗那他说,遍计执性是指“虚空等诸无为法及升起于分别之色境之有,以及义住名、乱义为名之名义关系、内外中、大小善恶等诸方面由心增益所执的一切”。依他起性是“了知存在于能所执法中之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是“有”。圆成实性指“远离自证自明一切戏论,即法性、法界、空性、胜义谛等名之差别。”(8)三者是相互依存而相对的关系。依他…

《觉囊他空思想浅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