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囊他空思想淺論▪P2

  ..續本文上一頁起和遍計執是等無真實,“等”者,幻有,是世俗虛妄,世俗無遍計執性,卻有依他起;世俗無圓成實性,勝義有圓成實性,故實有。這樣遍計執性成爲假有,依他起性成爲實有,圓成實性既非假有,也非實有,而是無戲論有。若進一步說,遍計執是無之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圓成實是勝義空性,只有了解無的空性,才會了解有的空性。這樣遍計執是相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圓成實勝義谛是他空,非自空。

  遍計執分爲所執遍計執和能執遍計執;依他起分不淨依他起和清淨依他起;圓成實計執與依他起是一性,遍計執中包括依他起法,其法性現象是圓成實。遍計執和圓成實中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槃法都有叁相差別。涅槃非從初不存在,也非現在始有。如果說涅槃從一開始沒有而現在有,無漏(法)非常法,佛有亦可,沒有亦可,自性與性相是常住的,只因衆生被無明所蔽,看不到涅槃,所以,才被誤認爲無。覺囊認爲:凡修菩提心、禅定智慧,恪守戒律者,就可以斷除無明煩惱,能見涅槃。所以,涅槃爲常住法,非初無而現在有。涅槃和無明的關系爲:涅槃無煩惱無明,無明煩惱者無涅槃。

  四、空性與佛性的關系

  佛性,指佛陀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世親論師對佛性有精辟的論述,他在《佛性論》中把佛性分成叁種:自性住佛性(衆生先天具有的佛性)、引出佛性(通過修行引發的佛性)、至得佛性(達到佛果時本有佛性得以顯現)。覺囊派把佛性和空性聯系起來進行論述,認爲空性和善逝如來心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來之心。佛教所說的善逝如來心、善逝心以及佛心是同一個概念,它平等住于衆生等一切法中,以心住一切有情衆生。勝義佛在衆生的心續中仿佛有心,一切衆生是善逝如來之心,衆生亦有成佛的可能性。對于普通人來說,善逝如來心是自性住種界,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心住佛。因此,佛即是空性,是士夫的有義。佛的空性住有情衆生,衆生自己看不見,因爲,它隱藏于衆生心中。佛本身是佛之心,善逝如來心是從有體與無體中解脫的,衆生亦有佛界和成佛的可能性。佛有自性,但一切衆生無法看到,住于十地的菩薩雖然知道衆生有佛性,卻不能明見,猶如白天見不到月亮,唯有佛自已能知能見。

  佛的本性是無爲法,即非因緣和合而成,是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所以爲“常”。如說:“虛空爲佛性,佛性爲善逝如來,善逝如來爲無爲法;無爲法爲常,常爲法,法爲僧,僧爲無爲法,無爲法爲常”。(9)

  根據這些記載,佛、法、僧叁者之間是相對、相互依存的關系;若將它們分別開來看,都是絕對的,尤其法是常恒而絕對不變,其本體同樣是常恒的、絕對的。多布巴認爲,如果誰各別看待佛、法、僧,誰就不能皈依叁衆生,也不能得聲聞、獨覺、菩薩果。衆生的佛性如虛空,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亦非內非外,是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衆生是佛,世間唯有衆生的自性光明心,無其他大佛,心就是佛,佛在心中。

  善逝如來有兩種自性:有與無。有性,指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好、十力、四無威(10)、叁憶念(11)、大慈大悲、禅定等;無性,指善逝如來過去的善非善、業、因果、異熟(12)、煩惱、緣起,即十二有。多布巴認爲,空分人我空和法我空,從後者又分出叁空、四空、六空、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其中二十空中的自法空和他法空分別顯示自空、他空。《般若經》說:“何爲他法空性?諸善逝如來是否出現,法之住性、法性、法界性、法無過性、自性、非過自性、非他自性、正邊仍住。若爾,諸法之他法空即是他法空性。”

  多布巴說:二十種空爲自空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爲,勝義谛、自性種、法身功德之諸法、自性、無體自性、他法空性等雖皆爲空性,但全非自空。法的住性有多種異名,其正邊者,佛的色身于世出現亦可,不出現亦可,諸補特伽羅了悟亦可,不了悟亦可,見亦可,不見亦可,恒常不滅,不可舍棄;空性不變,前後無變化,恒常無等倫,遍行遍住,這才是自性不空之義。

  總而言之,覺囊派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就是衆生之心。

  五、二谛與叁身的關系

  二谛,是佛教的兩種真理,用來解決理論難題,調合矛盾的方法,佛教各派都有不同的解釋。覺囊派認爲,勝義谛,指于勝義谛實。勝義,非一切有無直接相悖的一支,而是從有無過去,即超出有無。多布巴引中觀學派論著說:“聖龍樹說,勝義谛者,諸聖者之正見,見諸法無生,此乃于一切勝義谛實,故名勝義谛”。(13)

  如果從禅定說,勝義健行等無量禅定是佛的自性,即善逝如來。因有菩薩禅定之咒力,善逝如來成爲“常”、“樂”、“我”、“淨”。

  善逝如來與勝義的關系,如果沒有善逝如來,不可能有勝義。若從密教角度分析,勝義谛是自性俱生的大樂,用“哇木”字代表。勝義和勝義谛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勝義谛無體、無喻,遠離一切著述,即不能用語言概念表述。

  世俗谛,略稱“世谛”,《了義山法海論》說:“屬色身之諸瑜伽母及屬道谛之菩提諸法,即是世俗谛,爲刹那有爲法。若爾,以世俗道谛速修一切味……”。

  世俗谛,是于世俗谛實。覺囊派諸師認爲,若以普通中觀師所說的從有與無的關系分析二谛,在世俗方面講,有無、法有無、色有無等直接相違,因此亦與叁蘊非有說相悖。他們的這種觀點,堅持世俗法都是真實,有常恒而絕對的本體。

  世俗谛和勝義谛的“谛”有本質上的區別。《文殊菩薩藏經》說:“谛者,一中非有二,即滅道。無凡生者,決定義。決定一切者,了義;一切了義者,聖善”。

  覺囊派認爲,勝義谛的“谛”,是于勝義谛實。根據這個道理,世俗谛的“谛”,是指一切世俗法真實,它有生有滅,有體有喻,能用一切語言概念表述。但世俗法性是絕對的。《了義山法海論》說:“若諸法無谛,勝義非有谛?非也。若世俗無谛,非有世俗谛,故凡世俗谛皆于世俗谛實,非于勝義谛實。若于勝義不谛,非有勝義谛,凡勝義谛于勝義谛實,非于世俗谛實”。這樣,二谛成爲絕對關系,把兩者可以分割開看待,既便沒有世俗谛,勝義谛仍然存在。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實有本體的事物,世俗谛就不會成立,這和中觀應成派所說的二谛是相對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相對立。

  關于二谛和叁身的關系,覺囊派認爲,法身、受用身和變化身是由二谛所攝。《金光明經》說:“善男子!諸佛之變化身者,諸佛與行相合;受用身者,與諸佛意趣相合;法身者,與諸佛身相合。善男子,變化身是依圓滿受用身顯現;圓滿受用身依法身顯現;法身清淨,不住一切”。

  叁身之間處于相互對立的關系。若區分諸佛之身,有自性身、受用圓滿身和變化身,其中的自性身即是法身,它是受用圓滿身的所依。多布巴、多羅那他等覺囊派高僧們在對《金光明經》、《大乘經莊嚴論》、《文殊菩薩藏經》的觀點作了比較後指出,勝義一身,世俗叁身。法身,指“集力、無威、不混合等佛的功德,般若及無二等”。受用圓滿身,指從法身加持所現之因(根本);從其加持定生,視見所教化者們所勝解者,是變化身。(14)法身具有遍離一切煩惱障,圓滿一切善法,住空性和正智的特性,只有具備此等特性,才可以現受用圓滿身。佛的變化身無一切業障,身心清淨,毫無垢汙。法身和受用身是因果關系,法身是受用身的因,受用身是法身之果;反過來,受用身是變化身的因,變化身則成受用身的果。進一步分析,受用圓滿身的出現要以清淨智慧爲條件,清淨禅定爲變化身出現的條件。一般情況下,世俗色界屬于世俗谛中,法界屬于勝義谛,前者是人們能夠認識的,後者不被人們認識,也不能以語言概念去表述。《大乘經莊嚴論》說:“佛變化無窮,此爲變化身;圓滿自他利,一切住此二。造、生、大菩提,恒常示涅槃;佛之變化身,解脫大方便”。(15)勝義谛是自性俱生的大樂,以字母“哇木”代表。如果從人的生理機能分析,叁身分別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和器官,如法身位于人的心髒,受用圓滿身在喉間,變化身在額頭。心中沈睡,喉間現夢,額頭覺醒,叁處分別有“哇木尤”、“瑪尤”和“雅尤”,“哇木尤”,意爲“智慧”;“瑪尤”意爲“下字”;“雅尤”意爲“上字”,這些皆爲密教術語。所謂基、果沒有自性的區分是從勝義法身說的,非說世俗色身不需要“道”。

  

  對于普通人來說,雖具佛界和成佛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受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和諸種煩惱障、所知障的系縛難得叁身,只有正確掌握叁性(叁相)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盡除一切煩惱後,才有可能獲得叁身。覺囊派根據密教修煉方法和所修內容,把叁身又分成了好幾種,不共密法上有金剛身或密咒身;若幹方便智慧和空性慈悲區分,有智慧身和空性身,以及身、語、意叁身、四金剛身、四遍知身、四現證身等等。

  六、他空與唯識

  “唯識”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唯識學派的主要哲學理論。他們認爲,色等外境猶如夢中之色,存在于識中,並非存在于外境。譬如說:“所說的眼根,是眼遍照心,眼本身無相;所謂色,是色遍照心,色本身無相,唯從此生眼識”。(16)綜之,識生一切現象。覺囊派認爲,瑜伽唯識學派是把識和外境分別開來講的,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爲,識本身實有自性,“所以現見眼識色是自見自”。(17)如果生起色相,除了從識生起外,舍棄了其他外境相,若是絕對沒有色。他們認爲,在未作證辯之前,認爲有“眼見色”,觀察後才知道沒有色,存在于色中的識實有自性。一切實有自性的“識”,若存在于外境,是所執有;若存在于心識,則是能執有,兩者都是錯誤的,所以不存在能執和所執,外界現象也非識的顯現,而是絕對的真實存在。覺囊…

《覺囊他空思想淺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