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囊他空思想淺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派在這裏徹底否定了瑜伽唯識學派“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點,肯定了客觀事物的存在。多布巴認爲,世間唯識是進入空性之門和方便,不能徹底否定它。唯識分出世唯識、世間唯識、勝義唯識等。世間唯識者,如《楞伽經》說:“分別習氣緣,從識現諸種,人有外境者名世間唯識”。

  覺囊派認爲,《楞伽經》的觀點與法相師相同,不能把他們所說的“唯識”歸于究竟唯識之中。《了義山法海論》說:“雖不重無識,然與唯識心、識爲勝義之說相悖;無漏之界、不可思議之界、勝義之善、法性堅固不變、勝義于理樂、從初解脫之身、大覺悟法身及無別功德之法猶如恒河沙,從識法過去,是與唯識于識勝義谛實之說相悖”。

  誰也不能斷除自性種,時輪等如果想從唯識脫離是不應該的。勝義識是法界,勝義佛如虛空一樣寬闊,修行無爲法心,覺悟成佛。“成爲生死輪回之本的勝義識如寶如虛空,是一切法的根本。勝義識者,清淨勝樂之境、根等無諸有相之心”。(18)

  《楞伽經》對世出世兩種唯識的關系作了透徹的分析。它說:“依唯識,不分外境義;依無光,從唯識過去,伽瑜住無光,不見大乘”。經中把“唯”字解釋成自性界,意思是只要抛棄事物産生的條件和事物本身,自性就會圓滿。這裏所說的“自性”,是“識”的自性,非事物本來就有的體性。另外,經中還提出了“相對唯識”、“絕對唯識”,前者是世俗唯識,後者爲勝義唯識,超脫世俗唯識就是勝義唯識。《大中觀究竟時輪續》說:“自生勝義無分別界智對金剛菩薩及大手印言是唯識,即勝義唯識”。

  多布巴說,密教的續部經中,運用大心、金剛心、菩提心、善樂心、大貪、大瞋、大癡、心、心所、他識等多種方式對勝義識作了詳細闡述。總而言之,勝義識是指所緣諸心之空性和不得諸心之慈悲我。

  七、密教他空見

  覺囊派的“他空”見,分顯密兩種,據說域莫·彌覺多傑開創了密教他空見,多布巴·喜饒堅參開創了顯教他空見,發展了密教他空見,實際上兩者是同一個意思。所謂密教他空見,是以密教修煉方法六支瑜伽證達他空,兩者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同,但運用的方法不同。

  覺囊派在實踐方法上采取了“六支瑜伽”和“時輪九尊”,以其中的“六支瑜伽”爲主。這兩種修法都是時輪金剛乘圓滿次第修煉氣息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出自《時輪根本續》,被覺囊派吸取,成爲他們不可外傳的秘密法,通過這種方法修煉證達他空見義,也可以說是檢驗“他空”理論的一種標准。

  六支瑜伽,又名“六加行法”,其第一加行法是“收攝”,內分晝瑜伽和夜瑜伽兩種。在舍棄一切思維活動的條件下,按照規定的坐姿分別在白天與夜晚修煉,使十相逐漸現于眼前。然後進入“禅定”階段,修行者心要專注而不散亂,明觀空色自性法身,通過智慧盡除一切戲論。如果不了解自性顯明,只從主觀上了解而進行修持是不行的。第叁步:“運氣”,又名“行風”,內分語要點和心要點兩種,主要調節全身氣。第四步:“持風”,通過對心、喉、額、頂等四處氣的調節,完成寶瓶氣。然後進一步調節下部各處氣,使上下左右脈的氣合一,形成“運氣”,“運氣”溶于中脈後稱“持風”,從“持風”生起暖樂之態、無滅之聲和叁界形象。第五步:“隨念”,又名“作念”。其中分四要點:身語相混之要點及等置心、空色、大手印叁要點,通過對這些的長期修煉,空色和心處立即會發揮效力,最終從各種障害和一切歧途中解脫出來。第六步:“叁摩地”,意爲“等持”。這一步是六支瑜伽修煉的最高方法,通過長時間的修煉,脈界清晰,使氣轉依,白色清淨淨冶肉血,紅色清淨淨冶骨足,精液清淨淨冶心力,最終獲得叁界大自在位,證悟“他空”義。

  從上看出覺囊派是藏傳佛教史上創立較早的一個教派,他們所宣講的他空思想是佛教思想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承認事物常恒、絕對的本體,但由于人們的虛妄分別,否定了事物的本體,堅持“諸法性空”。因此,這種“空”只能是認識加在事物本體上的“虛妄分別”空,這種“空”是“他空”,非“自空”。在“他空”理論的指導下,覺囊派就佛性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述,得出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結論。爲了檢驗“他空”理論的正確,他們在實踐上采取了“六支瑜伽”的修煉方法,進一步證實了理論的正確性。

  注釋:

  (1)大中觀宗—覺囊派把中觀學派分爲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前者堅持“自空”見,後者主張“他見”空見。他們自稱爲“大中觀派”,奉無著、世親二人爲始祖,貶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爲“普通中觀派”。

  (2)、(5)、(6)、(7)、(9)、(13)、(14)、(18)《山法了義海論》,多布巴·喜饒堅參著,艾敦噶蔡林寺木刻版。

  (3)滅谛——四谛之一。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在初轉*輪時提出的,意爲斷滅世俗一切苦得以産生的原因,是佛教的一切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

  (8)、(16)、(17)《他空心要》,多羅那他著,塔爾寺所藏庫倫版。

  (10)四無威——又名“四無畏”,指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

  (11)叁憶念——又名“叁念處”,指四念處中身、受、心叁種。

  (12)異熟——又譯“果報”。意爲果異于因而成熟,有兩層意思:(1)因爲果,果性異于因性;(2)因與果變異而熟,即業因必于後世異熟。

  (15)《大乘經莊嚴論》一瑜伽行學派的根本典籍,主要論述菩薩發心、修行以及應修行的法門、大乘佛教要則等。關于它的作者藏漢文說法各異,藏文認爲是彌勒著,漢文說是無著的作品。

  

《覺囊他空思想淺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